變性沉澱法

變性沉澱法的概念及方法類型。

概念

當蛋白質受到外界因素作用時,蛋白質分子結構從有規則的排列變成不規則排列,其物理性質也發生改變,並失去原有的生理活性,即蛋白質發生變性,變性蛋白質在水中的溶解度較小且以沉澱的形式從溶液中析出。利用蛋白質的變性作用,除去混合液中雜蛋白的方法,稱為變性沉澱法。

方法

(一)加熱

利用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對熱的穩定性不同,加熱破壞某些組分,而保存另一些組分,如脫氧核糖核酸酶對熱的穩定性較核糖核酸酶差,加熱處理可使混雜在核糖核酸酶中的脫氧核糖核酸酶變性而沉澱;又如以黑麴黴發酵製備脂肪酶時,常混雜有大量澱粉酶,當把混合酶在40℃水中保溫2.5h(pH=3.4)時,則90%以上的澱粉酶受熱變性而沉澱。加熱處理的方法只適用於對熱較穩定的目的藥物成分,如灰黃霉素(可加熱至80~90℃)、抗敵素(又稱多黏菌素E)(可加熱至90℃左右)等。加熱不僅可使蛋白質變性凝固,還可改變流體的流動特性,利於固液分離,但要嚴格控制加熱溫度和時間。加熱變性沉澱法的優點在於操作簡便、原材料消耗較低,但是,若直接通人蒸汽加熱,產生的冷凝水可使混合液體積增大,而且不能用於熱敏性藥物(如青黴素)的預處理。

(二)加入化學試劑

金屬鹽、表面活性劑、某些有機酸、酚、鹵代烷等可使混合液中的蛋白質或部分蛋白質發生變性而沉澱,使之與目的產物分離,如製取核酸時用氯仿將蛋白質沉澱分離。

(三)調節pH值

當溶液的酸鹼性發生劇烈變化時,可引起蛋白質的變性而沉澱,如用濃度為2.5%的三氯乙酸處理含胰蛋白酶、抑肽酶或細胞色素C的溶液,均可除去大量雜蛋白,而對所提取的酶活性沒有影響。也可先用酸調pH值後,再用鹼調,或在較寬的pH值範圍內酸鹼變性結合使用,效果更為顯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