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譯書彙編》創刊於一九〇〇年十二月六日,毎月一期,後改為《政法學報》,發行者為譯書彙編社。譯書彙編社社長一便是八九六年最初十三名留日學生中的一員,而其社員又多是勵志會會員。勵志會為庚子年間東京留學生界所組織,開留學界創設團體之先例。該會以“聯絡感情,策勵志節”為宗旨,其綱領是:“研究實學,以為立憲之預備;養成公德,以為國民之表率;重視責任,以為辨辧之基礎。”這種“研究實學”、“重視責任”的精神可以說是始終貫穿於《譯書彙編》編集過程之中的。
刊物內容
![《譯書彙編》](/img/1/d3d/nBnauM3X2ADOyYDOzcDNyMDN0MTMxAjMwQTMwADMwAjMxAzL3Q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創刊原因
《譯書彙編》的編譯者之所以熱衷於憲政理論的介紹是因為一方面他們認為國家要改革“宜取法歐美日本之制度”,但他們又不滿足於只是皮毛地照搬,從而更加強調:“各國之制度,非可徒求諸形跡,要當進探乎‘學理’,否則僅知其當然,仍不知其所以然。蓋各種之經營結構,莫不本乎‘學理’之推定。而所謂學理者,蓋幾經彼國之巨儒碩學朝考夕稽,以得之真諦也。”(《譯書彙編發行之趣意》)
刊物發展
《譯書彙編》後來改變體例,除繼續介紹歐美和日本的憲政學說外,亦刊載個人的獨立研究成果及部分政論文章。看一看毎期的目錄,便會發現如下的題目:《立憲論》、《論法治國》、《論國家》、《論公徳》、《創造文明之國民論》、《法典編纂方法論》、《論中國行政機關之缺點及其救濟策》……。有的論者認為研究政法的目的之一就是“為創立憲法之準備”,因為“憲法之發生乃各國歷史上治者與被治者相事之結果,憲法立而國未有不治者。此無他,法治國之主義以法為神聖無上,而憲法為諸法之冠,憲法立則諸法之完備可期日而待也。是故世界各國往往以憲法之有無為國家文野之別。”(《論研究政法為今日之急務》)有些文章指陳時弊,對某些“新黨”的做法不以為然:“彼所謂新黨者,震驚於外人的強盛,於是崇拝之;崇拝之不已,乃轉而為迷信……乃至借外人為護符,依外人為後援,得得然自以為得意。嗚呼,其開通可喜,其心醉可悲也。”與此同時,對盲目排外的舉動更是批判其“不知世界大勢,不知國際典禮,不知對外方策,蔑視人道,尤貽各國口實。”
刊物宗旨
強調民權是《譯書彙編》的又一宗旨,其特色又在於“力行”與“實踐”之精神:“民權雲者,不尚空言,而尚力行,不貴誇張,而貴實踐,否則其終不能顯耳。故支那之言民權者,亦既六七年於茲矣,基礎不立,勢力単薄,反授人以口實,而指為厲階。嗚呼,此無他,僅知空言,而不知力行,僅知誇張,而不知實踐者,不能辭其咎也。然則力行與實踐雲者何也?曰是貴乎有秩序有組織之機關,為吾人意志之所發表,群力之所趨集,尤必有事業以樹立其基礎,而擴張其勢力。證諸東西各國國民組織團體之成敗昭然矣。”
刊物影響
清末的中國已病入膏肓,雖說戊戌維新由於種種原因成為泡影,但變革的大潮已不可阻。即使是統治者內部也開始逐漸分化,所謂抱殘守缺、不求進取者亦迫於內外壓力不得不做出某種姿態。而真正的變革決非空洞的議論所能代替,亦非以暴露醜聞為樂事者所能勝任。勵志會之強調“實學”、“公德”、“責任”,《譯書彙編》之重視“學理”,其遠見卓識在當時固屬罕見,其具體作法對後人也是不無啟迪的。當我們回顧總結清末憲政思想的時候,留日學生的功績是不該被歷史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