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背景
民國8年(1919年)入設於上海的江蘇省立第二師範學校,時值“五四”運動爆發,新文化運動勃起,始作短文。後因參加反帝愛國運動和揭露校方無理開除學生而被退學,回鄉任家庭教師。民國11年,經邵力子介紹,入上海大學中文系,一年後因經濟不支而中輟,去上海神州女校任教。
人物生平
解放前
1919年,其第一篇習作《農民的血淚》,發表於民國9年6月6日《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
民國13年,編寫的《中國文學史大綱》問世。
民國16年,北伐軍興,在中共青浦縣委書記夏采曦的領導下,團結黃渡進步青年,組織“淞社”,任主席,主編旨在反封建、反土豪劣紳、反迷信的半月刊《怒潮》,三期後改名《黃花》,月出1期。
民國17年任設於黃渡的上海中學鄉村師範部語文教師。
民國22年任教於上海民立女中,獲私立正風文學院文學士學位。此後4年,編著出版著作數十種,其中著名的有《國學概論講話》、《文學概論講話》、《新編中國文學史》、《中國小說發達史》及《中國文學家大辭典》。
民國26年,日軍入侵上海,全家避居黃渡、無錫,後應聘上海務本女子中學,並先後兼課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華光戲曲專科學校、震旦大學和新中國醫學院等。
民國31年,出任時為中共皖江區城市工作委員會地下據點的新中國藝術學院院長。又編著出版《師範套用文》、《文學源流》、《中國佚本小說述考》等。
民國34年抗戰勝利,任職於中國書報編譯所,主編《新中國文庫》。後遷回黃渡,繼又遷居安亭。為大東、廣益、中華等書局精校註譯《古文觀止》、《莊子讀本》、《禮記讀本》等,並編著《櫱樓小說集》、《櫱樓史劇集》等。
解放後
1949年5月,嘉定解放,參加接收黃渡師範,任校務委員、師範部主任及圖書館主任,出席蘇南區第一屆教育工作者代表大會,任起草委員會委員。
1950年,任縣教育工會籌備委員會委員兼宣傳科長,並被推為縣第一、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任蘇南文聯青年創作指導委員會委員。
1951年,任山東齊魯大學中國文學史、語法修辭教授,兼任《齊魯學報》編委、山東省文學工作者協會委員。齊大與山東大學合併轉至山東大學任《文史哲》編委。
1952年因病辭職至崑山長子處邊休養,邊寫作。
1953年任上海棠棣出版社總編輯,主持出版《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書》。
1954年任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社外編審委員。其間編著《元曲六大家傳略》、《話本與古劇》等。
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次年又加入作協上海分會及劇協上海分會。
1958年任華東師範大學古典小說戲曲研究生導師。是年編寫《元代戲劇家關漢卿》。
1959年,為《辭海》撰寫古典文學部分914目,約10萬餘字。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批鬥、抄家、停職、停薪,所存手稿、資料被洗劫一空。
1979年,應聘上海市文史館館員,並被推為全國第四屆文代會代表。
1980年被推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上海分會顧問、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兼職教授。
1982年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曲藝卷》編委。
1984年被推為上海市第三次文代會代表和中國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名譽代表。
著作
1980年後,雙目全瞶,然著述不輟,由 女兒譚尋據其口述整理成稿的有《說唱文學文獻集》、《彈詞敘錄》、《木魚歌·潮州歌敘錄》、《曲通蠡測》、《古本稀見小說匯考》、《評彈通考》等。一生髮表和出版的著述約150餘種,千餘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