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長征路上
湖南省茶陵縣人,1915年3月1日出生於茶陵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6年在家鄉參加童子團。1929年參加游擊隊。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10月編入湘東獨立師。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六軍團保衛局科長、師特派員。參加了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團宣傳員,師宣傳幹事,團、師特派員等職。1935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後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組織股股長、野戰政治部保衛部科長,冀魯豫軍區保衛部部長、後勤部政委。參加了晉東南反“九路圍攻”。
抗日烽火
1936年10月入紅軍大學(後更名為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7年8月到八路軍總部警衛團工作,隨八路軍總部奔赴山西抗日前線。1938年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鋤奸一科科長。在左權副參謀長的領導下,負責保衛總部機關的安全。1941年任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保衛科科長。1945年任冀魯豫軍區後勤部政委。部長因病離職,他負責後勤部的全盤領導工作。
清匪反霸
1946年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軍械處處長。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他兼任大別山區商城縣委書記,出色地完成了清匪反霸、爭取民眾、組織地方武裝和創建鞏固的根據地的任務。1947年後,任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部軍械處處長、中共鄂豫三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第二野戰軍特種兵縱隊副政委。參加了進軍大別山、渡江、西南等戰役。1948年任鄂豫軍區獨立旅政委。參與指揮了在河南商城、湖北交界處阻擊國民黨第七軍的戰鬥。不久,調任中共鄂豫三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領導攻占黃安縣城,開闢了100多平方公里的根據地,並控制了通向武漢的交通要道,將城市工作和對敵工作推進到了武漢城內。
渡江戰役
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戰軍特種兵縱隊副政委。參加了渡江戰役。南京解放後,兼任渡江指揮部司令、支援上海長江運輸指揮部副司令員。他領導特種縱隊工兵,冒著敵機的轟炸排除地雷,修復車站、碼頭,保證了長江輪渡、津浦鐵路的正常運行。1950年,他與孔從洲率特種兵縱隊挺進西南。同年3月,特種兵縱隊改編為西南軍區炮兵司令部和工兵司令部,他任工兵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西南工兵司令部司令員兼政委。率領部隊艱苦轉戰,克服了地形複雜、空氣稀薄、器材簡陋等困難,修通了長達700多公里的康藏公路雅安一甘孜一海子山段,為取得昌都戰役的勝利,進而和平解放西藏創造了條件。11月,又率4個工兵團和2個工兵學校大隊參加了成渝鐵路的建設,僅用一年多時間超額14%完成任務,築成路基355公里,占成渝鐵路總長的70%以上。
抗美援朝
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工兵指揮所司令員。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工兵指揮所司令員兼東北軍區工兵司令員。他指揮工兵部隊頂著敵機的狂轟濫炸,完成了繁重的交通工程和戰鬥工程保障任務,並和數萬工兵指戰員一道,修路築橋,構築工事,建成了橫貫“三八線”和東、西海岸的永久性防禦陣地。還在志願軍全軍推廣了坑道工事,為粉碎美國侵略軍破壞志願軍交通線的“絞殺戰”,取得上甘嶺戰役、夏季戰役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1953年8月,他率志願軍工兵部隊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在平壤完成了修復和新建大同江公路鐵橋、內閣聯合辦公大廈、平壤市綜合醫院等30多項重點工程,受到朝鮮黨政領導的高度評價。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授予他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國旗勳章。
建設新疆
1955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工兵學校校長。後任中央軍委工程兵司令部副參謀長、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73年重新工作後,歷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中央軍委工程兵司令員、烏魯木齊軍區政委。他兩度在新疆工作,為新疆各族人民辦了許多好事、實事。1985年退居二線。參與了《紅二方面軍戰史》編委會的領導工作。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他是中共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85年和1987年連續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1年6月2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6歲。
主要成就
歷任高級工程兵學校校長,工程兵參謀長、副司令員,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工程兵司令員,烏魯木齊軍區政委。是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二屆中央委員,中顧委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好學將軍
解放戰爭初期,譚善和擔任晉冀魯豫軍區駐山東辦事處主任。一次,上海出版界的進步人士送給鄧小平一包書籍,因為不知道鄧小平的具體地址,這包書籍輾轉捎到了晉冀魯豫軍區駐山東辦事處。
過了幾天,譚善和回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所在地河北武安匯報工作,順便將那包書也帶了去。見到鄧小平,譚善和匯報了辦事處的工作,然後拿出那包書說:“鄧政委,上海進步人士送給你一包書,其中有幾本我很想看看,就自己做主留下了。”
鄧小平接過書,爽快地說:“想看你就拿嘛,包里的書你想要哪本還可以拿走。以後需要什麼書就講,我這裡有的都可以給你。不過,書拿去了就要讀,可不能拋在一邊。”
譚善和忙說:“事情再多,我也一定把那幾本書都讀完。”
鄧小平笑著說:“對嘛,當個指揮員,負責幹部,就是要多讀書。不怕文化程度不高,就怕不肯學習。沒有文化,沒有知識,打不好仗也做不好工作。”
鄧小平這番話,譚善和牢記在了心裡。
1950年春,譚善和率一萬餘名工兵部隊指戰員開赴海拔三四千米的康藏高原,在世界屋脊上修築康藏公路。在道孚、甘孜等處築路工地的帳篷里,譚善和克服高寒缺氧帶來的身體不適,一面指揮施工,一面鑽研地質、築路、架橋方面的資料,還閱讀了《大眾哲學》、《甲申三百年祭》、《新兒女英雄傳》等哲學、史學、文學書籍。
韓戰爆發後,譚善和調任志願軍工兵指揮所司令員。他請志願軍工兵機關的兩位幹部做教員,從國中語文和數學開始教起。只要沒有特殊情況,每天必上一個小時的課。到1954年譚善和奉命從朝鮮歸國時,已學完了國中課程,開始學習高中的課程了。
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譚善和歷任高級工程兵學校校長、工程兵副參謀長、參謀長、副司令員、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工程兵司令員、烏魯木齊軍區政委。無論在哪個崗位上,他都沒有間斷讀書和鑽研。
在軍事學術領域,譚善和的研究成果頗豐,30年間撰寫過數十篇軍事學術文章,在軍事學術界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人物紀念
•千古忠魂 一顆紅心——緬懷譚善和老將軍
當歷史前進的宏鐘敲響的時刻,我們怎能忘懷,那些足蹬草鞋,滿身汗漬,食不飽腹,卻在為人類創造一個新紀元,置生死於度外的歷史上的忠魂們。譚善和老將軍,是歷史上無數忠魂中傑出的一 位。憶當年,不論是劉鄧首長,還是賀龍同志,每當他們的案頭擺著一件困難事時,總是說:“交譚善和去辦。”這是何等信賴的話語。
1934年,由肖克和王震兩將軍率領的紅六軍團,處在國民黨各路重兵壓境之下。中央指示,要求紅六軍團與賀龍同志率的紅三軍合攏在一起。當時,賀龍部無電台,無法聯繫,只知其大致的方位,可謂難覓至極。儘管如此,還是在酷暑與綿綿細雨交織在一起的這年8月7日,紅六軍團從湘贛的橫石與新江口出發,作戰略性的大轉移,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而又漫長的五千里西征。 一路上,崇山峻岭,層巒疊嶂,在羊腸小道上日夜兼程;飢一頓,飽一頓,甚至在斷炊的情況下仍奮勇前進;帶著疲勞,忍著飢餓,還要與強敵廝殺戰鬥。國民黨西路圍剿總司令何鍵,領著十餘萬重兵,以敵七軍為前鋒,由鎮遠、石阡沿途尾隨我紅六軍,不停頓地阻截、激戰,直到甘溪鎮,雙方又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此刻,軍團參謀長李達同志決定,由戰鬥後剩下來的兩個團約400餘人,臨時組成一個營,由51團的樊營長為該營營長,十七師49團的特派員譚善和同志為該營的政治委員,率領這支新組建的部隊,專門負責尋找賀龍同志的部隊。軍團參謀長李達同志說,這支部隊就名為先遣特務營吧,並再三囑咐譚善和同志和樊營長,任務重,事關全軍的命運,一定要多動腦筋,才能完成任務。譚善和同志對李達參謀長說:“有我譚善和在,有一個紅軍戰士在,就一定完成任務。”
受特殊使命的譚善和同志,在李達參謀長指揮下,沉著冷靜,精心組織作戰,終於殺出一條血路,衝出敵人的重重包圍與伏擊,到了甘溪鎮以西的杜腦山。一日,在這裡的一個鄉間郵站,發覺了幾份國民黨報紙,報上說在梵淨山地區,有賀龍匪部云云。譚善和同志根據這一線索,一面和國民黨部隊周鏇作戰,一面向梵淨山進發尋覓。由於受國民黨的宣傳,以及遭到國民黨的殘酷鎮壓,許多當地山民總是一問三不知。激烈的戰鬥隨時發生,長途的跋涉與飢餓,部隊天天都在減員。作為指揮員的譚善和同志,不僅沉著機智,指揮果斷,而且能以身作則,團結同志,使全體官兵信心十足,充滿必勝的信念。在譚善和同志身上,背的比其他同志多,搞到一點食物,總是先傷病員和其他同志,輪到最後才是他。10月15日,部隊行進至沿河縣水田鎮,巧遇一小股賀龍同志的部隊,經李達參謀長寫字條聯絡,他們很快地抵達了賀龍同志的駐地。譚善和同志是第一次見到賀龍同志,心情分外激動,拉著賀龍同志的手,幾乎要掉淚。日後,譚善和同志每每談起此事,仍然激動不已。李達參謀長向賀龍同志詳細地匯報了沿途的戰況和中央的指示,賀龍同志非常高興,一面告訴司務人員要好好招待李達和譚善和同志帶領的部隊,一面告訴大家,他要親自帶領部隊去接肖克和王震同志。10月24日,紅二、六兩軍團,終於在沿江縣境內勝利會師。從此,組成了以賀龍同志為總指揮,任弼時同志為政治委員的紅二方面軍。由於敵情的變化,賀老總指揮紅二方面軍,又大踏步地向四川酉陽縣南腰界進發。
二、六軍團歷史性的會師,在軍戰史上有著重大的意義。記得,不論是硝煙瀰漫的歲月,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我們曾多次向譚老將軍提起這段歷史,然而,譚老將軍總是把手一揮:“過去的就該過去,重要的是現在。做一個人,應該盡力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如此,不是一事無成,就是身敗名裂,別無他擇。”老將軍的肺腑之言,他的音容笑貌,我們始終銘記不忘。
在譚善和同志一生中的無數英雄業績中,使我們久久縈繞於腦際中的,是在進軍西藏和修築成渝鐵路中,是在朝鮮戰場上的不眠的日日夜夜。
1950年2月,剛剛獲得解放的川黔滇大地,仍是春寒料峭。此刻,譚善和同志是第二野戰軍工兵司令員。尚待解放的西藏,是第二野戰軍的一項重要任務,也在劉鄧賀首長的案頭擺著一個難題:誰作進軍西藏的先導?這艱巨的任務,又一次落在譚善和同志肩上。
極其特殊的大自然環境,是我軍進軍西藏所帶來的困難,是我軍歷史上任何一次進軍所沒有碰到過的事。面前,有險惡而著名的、流速每秒七米的大渡河,以及數不清的大大小小冰河;也有終年積雪高達3000多米的二郎山,4000多米的折多山,以及數不清的山山坳坳;還有爛池子般的沼澤,無法拔足前進的草地;空氣稀薄,氣溫變化無常的一座又一座大雪山……要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開出一條860多公里的進軍之路,把大宗糧食、彈藥、軍需物資,甚至書報、茶葉、辣椒等等,用車輛和牲口運上去,談何容易啊!
譚善和將軍率領工兵部隊,每個戰士負荷40多公斤,將軍也和普通士兵一樣,在早春的二月,作為進軍西藏的先鋒出發了。
進軍西藏之前,鄧小平政委再三強調,進軍西藏是一項政治任務,政治重於軍事,補給重於作戰。作為進軍西藏先導開路的司令官譚善和將軍,深深知道,沿途必須宣傳我黨的民族政策,團結好藏民,並求得他們的幫助。每到一地,譚司令親自部署,一面派出精幹的民族政策宣傳人員,一面又組織醫務人員,為藏民送醫送藥,並不厭其煩地告誡廣大官兵,要模範地遵守我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在任何困難情況下,都不準進駐寺廟和藏民的房屋,一律露宿野外的帳篷中。藏民們,包括寺廟的一些活佛上層人士,深感我軍紀律嚴明,是自古未有的真正服務於人民的軍隊。因此,藏民們主動牽出自己的氂牛,為我軍馱運物資。我軍嚴格遵守紀律,付給他們每頭氂牛每日馱運50公斤物資一圓銀元的運費,打破了在農奴制度下無償“烏拉”(差役)慣例,深得廣大藏胞的愛戴。當年由氂牛運至金沙江的物資共十萬零二千馱之多,有力地支援了進軍西藏的先頭部隊,譜寫了我黨我軍與少數民族一曲響徹雲霄的團結勝利凱歌。
50年代初,曾有一首風靡全國的戰歌《歌唱二郎山》,還榮獲了全國一等獎。這首戰歌,是魏風同志率領的一支15人組成的文藝小分隊,到譚司令員進軍西藏工兵部隊慰問演出時,由朱一明(筆名洛水)同志和時樂同志創作的。這支小分隊的許多同志,後來成為各方面的骨幹和領導人。曾任解放軍總政文化部長的徐懷中同志,就是當年小分隊的一員,他後來以寫出《地上的長虹》小說而聞名於世。至今,他們不忘進軍西藏的艱苦歲月,更不忘譚善和司令員對他們的關心和諄諄教誨。
誠然,我們不會忘記康藏路上座座冰山和橋樑曾留下將軍的足跡和淌下的汗水,但我們更不能忘記他關心戰士敢於直言的精神。當年修築進藏公路的戰士,大自然的特殊環境所帶來的困難,勞動的艱苦,非寸管所能敘其萬一。可是,當時遠在重慶大城市的軍區後勤同志,卻知之甚少,物資供應趕不上進軍築路的急需,許多事情不能據實情及時解決,如炎熱的夏天,戰士們卻在冰天雪地上作業,仍要穿上棉衣,軍區後勤卻不了解。為此,譚善和同志捲起一大包袱戰士們的破成麻花的衣服,以及一瓶大大小小致人害的蟲子,乘機飛到西南軍區,向劉鄧賀李首長面陳實情。在劉鄧賀李首長的關心下,築路物資和部隊裝備及生活用品才很快地一一解決。譚善和同志敢於直言不諱的精神,到今天,仍在許多同志中廣泛傳為佳話。
譚善和同志指揮工兵部隊,經過約半年的艱苦奮戰,1950年的10月,800多公里長的康藏公路,已修建到海子山。這樣,由張國華、譚冠三同志指揮的18軍,順利地在十月發起了昌都戰役。此刻,譚善和同志又奉劉鄧賀李首長之命,率領大部分工兵部隊,東返四川,指揮成渝鐵路的修築。記得譚善和同志作為工兵縱隊特邀代表參加了成渝鐵路舉行的開工典禮,會上,鄧小平政委在講話中說:“我們進軍西南的途中就下定決心,一定把祖國的大西南建設好。現在西南軍政委員會決定修築成渝鐵路,這正是我們建設大西南的開端,四川將結束沒有鐵路的歷史。”鄧政委這番話,曾使譚善和同志激動不已,一夜都沒睡好覺。
說來也真神,從小當紅軍,僅僅讀過幾天三字經百家姓之類的譚善和同志,來到成渝路之後,在短時間內靠自學,居然會套用當年較先進的計算尺。由於譚善和同志與廣大築路官兵同住、同吃、同勞動,了解實情,很快變成內行,又很好團結工程技術人員,使築路進度在半年內,完成路基335公里,占成渝路總長504公里的66%,超額14%的工程量,受到劉鄧賀李首長的高度讚揚。
50年代初,朝鮮前線戰鬥激烈。1951年6月始,美八軍司令官范佛里特對我志願軍進行絞殺戰,從鴨綠江邊到三八線約700餘公里的東、西、中三條戰線上實施日夜狂轟濫炸,企圖破壞我交通運輸線,使我軍既無彈藥,又無糧吃,被逼就範。譚善和同志受命於此刻,任志願軍工兵司令員。當時,志願軍首長對譚善和同志說:“交通運輸是戰爭的生命線,事關重大,就看工兵的了,一定要做好工作。”譚善和同志保證,一定要使道路暢通無阻,成為鋼鐵般的運輸線。
1952年春始,譚善和同志首先向志願軍司令部提出工兵上前線作戰,與步炮坦協同。這樣,在臨津江的守備戰與鐵三角的對峙戰中,工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漫長的400多公里運輸線上,由於譚善和同志精心組織指揮,使清川江、大同江、大寧江、禮成江、伊川江等等主要河流,始終保持暢通無阻。為此,譚善和同志時而到鐵三角前線指揮作戰,時而又到各主要幹線指揮,與各級指揮員和技術人員研究,使重要河流有三座橋樑,後來還創造出一種敵人無法發覺又炸不垮的水下橋。這一點,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也驚呼中國人民志願軍運輸線上的奇蹟。1953年7月停戰之後,志願軍參謀長李達同志親自交待,譚善和同志又率領部分工兵,參加平壤的復建工作,迅速完成了共和國綜合辦公大樓和大同江大橋的巨大工程,受到金日成主席的高度讚揚,並授予譚善和同志一級自由獨立勳章。
譚老將軍一生中,戰鬥工作,勇往直前,敢挑重擔,好學上進,實事求是,不懼艱苦,不怕犧牲;品德高潔,不徇私情,團結同志,認真負責,事有原則;生活儉樸,實屬難得;對殃民生與敗國是者,敢陳直言,毫無所懼,難哉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