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 大毗婆沙論一百三十七卷五頁雲;問:何故識非識住?答:為識故立識住。如為王故立王座。如王座,王床、王路、亦爾。如王非路,路非王,是王所行,故名王路。如是識非識住,識住非識,是識所止,故名識住。是故識非識住。有說:若法、識所乘御,如像馬船,人所乘御;彼法立識住。非識乘御於識,故識非識住。複次若法、與識俱生俱滅,於識有用,立為識住。識於識不爾。有說:識住法爾與識俱在現在、是識所住。非識與識,得有此事。問:自識他識,俱在現在;何不展轉立識住耶?答:自識於自識,非識住故。於他識亦非。無異相故。複次於自識親,尚非識住;況於疏遠。有說:若法與識,三和合生,互有作用;立為識住。非識與識三和合生互有作用,故非識住。由自分識,於中住故;自分諸蘊,得識住名。謂欲界蘊、欲界識所住。色界蘊、色界識所住。無色界蘊,無色界識所住。初靜慮蘊,初靜慮識所住。乃至非想非非想處蘊,非想非非想識所住。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 編】
相關詞條
-
識住
由彼處有損壞識法,故非識住。 有頂昧劣,故非識住。 故亦名識住。
-
七識住
佛學術語。 出《阿毗曇論》,識即心識。住者。謂此識隨所感報而安住也。論中不及四禪天非想非非想天者。偈曰。善處在欲界。及色界三地。無色界亦然。是說為識住。...
簡介 具體解析 -
識
識的含義是 知道,認得,能辨別。佛教術語是指人的意識、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別能力。在早期佛經中,它經與心(Citta)、意(Manas)混用,在意義上...
字形字義 漢字演變 古籍解釋 佛學六識 佛學八識 -
八識
八識,是佛法基本正知見,謂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第七識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識為如來藏(又名阿賴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名...
前六識 第七識意根 第八識如來藏 彼此配合 佛理深析 -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譯ālaya-vijñāna),又譯為阿梨耶識。阿賴耶在梵文中的原意為:藏,能藏、集藏,阿賴耶識即是指能夠集藏分...
由來和涵義 佛法的根本識 佛門古今焦點 闡述阿賴耶識 玄奘大師闡述 -
識住差別
謂四識住。 如是已顯經中如來所說諸識住相。 是故唯識,不立識住。
-
識陰
佛教術語,語出《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成觀法師編著。
概述 詳述 -
九識
【九識】 [出宗鏡錄] 識以了別為義。謂能照了分別一切諸法故也。一眼識謂眼與色為緣而生眼識。眼識依根而生。眼根因識能見。是能見者。名為眼識。二耳識謂耳與...
簡介 典故 現實意義 延伸 -
第八識
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後三識具有抽象的感念,並非直覺。第八識是社會階層的烙印...
簡介 分述 二次頌詮釋 三末頌詮釋 頌文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