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信息
詞語識義
拼音shíyì 注音ㄕˊㄧˋ
引證解釋識知義理。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嵇康<言志>》:“哲人貴識義,大雅明庇身。”明邵璨《香囊記·家門》:“傳奇莫作尋常看,識義由來可立身。”
詞語識義
拼音shíyì 注音ㄕˊㄧˋ
引證解釋識知義理。南朝梁江淹《雜體詩·效嵇康<言志>》:“哲人貴識義,大雅明庇身。”明邵璨《香囊記·家門》:“傳奇莫作尋常看,識義由來可立身。”
九識義,是將識分作九種之義。
簡述 相關條目八命終時識謂命將終時。冷觸漸起。唯有此識。能執持身。此識若舍。四大分散。是名命終時識。(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八義證有本識亦待眾緣而得成就。是為待眾緣義。(空即無壅。明即光明。)六引自果義謂諸識各引自體果用。非是色心互動而成也。如眼根照時。眼識即緣所對實境。而不混於聲香之別...
佛語出處 內容詳解於色等境,了別為用。 謂能了別,故立識名。 由此故知了別為相。
識的含義是 知道,認得,能辨別。佛教術語是指人的意識、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別能力。在早期佛經中,它經與心(Citta)、意(Manas)混用,在意義上...
字形字義 漢字演變 古籍解釋 佛學六識 佛學八識八識,是佛法基本正知見,謂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第七識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識為如來藏(又名阿賴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名...
前六識 第七識意根 第八識如來藏 彼此配合 佛理深析於識還元“識”,八識。 圓虛無心“圓”,圓明。 生覺圓明“生”,生於。
一、識陰區宇相(定中初相) 二、識陰盡相(定中末相) 三、識陰十境相(中間過程諸相)《識》佛教術語。梵文vi(分析、分割)和 jāna(智)的合成語,意指對對象進行分析、分類所起的認識作用。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