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水節

謝水節

謝水節: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絕大部分都與宗教有關,摻雜有宗教內容,很多節日就是在由寺院等宗教機構主持下舉辦的。一般來說,可以分三種類型:一種是由寺院組織的宗教節日和在固定的時間裡舉行的法會。節日除體現特定的宗教觀和自然觀外,還體現了民眾的社會觀、道德觀、倫理觀和人際觀,因而相應地構成了民族特別的民情風俗和道德倫理觀念。比如維護群體的觀念,懲惡揚善的觀念、長幼有序的觀念、鼓勵生育的觀念,農牧為本的觀念,熱愛自然、尊重萬物的觀念等等。而謝水節則是一種崇拜自然的體現。

基本信息

藏族謝水節

謝水節布達拉宮
謝水節,藏語叫“竹木惹”。舊時,藏族民間農事祭把節日,主要流行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瀘寧一帶的強族山鄉,每年農曆三月初六舉行,主要目的是求天神降雨,因此稱“謝水節”。按照當地蘸族的傳統習慣,節日這天,喇嘛們帶著用柑把做成的青蛙、蛇和頹哈螟等動物,率領村寨中的善男信女,吹吹打訂,前往水塘河邊,焚香燒紙,祈求神靈保佑,早降春雨。喇嘛們邊念經,邊把做好的青蛙等動物模型放入水裡,然後,返回村寨。在返回村寨的路途中,有的打著雨傘,有的戴著斗簽,有的披著雨衣,一路上有說有笑,嚷嚷鬧鬧,象徵喇嘛們已經求到了春雨,現在正嘩啦嘩啦地下著。

人們回到任斯後,稍作休息,有的又要去敬塔子。塔子,又叫“吳瓦”,圓形,高約二米左右。塔內有一把刀子和——個小鑼鍋,代表生育。每逢節日這天,久無生育的已婚婦女,便帶上蠟燭、紙錢和供品,前往祭把,許願,希望早得貴子。因敬塔子得到孩子的婦女也要這天前去還願。同時。各家各戶還要準備美灑佳看、合家歡聚,以示慶賀。

節日期間

謝水節謝水節
在節日期間,可以欣賞到由西藏自治區歌舞團演出公元7世紀唐文成公主與松贊乾布和親的大型藏戲(文成公主)及藏劇(諾桑王子);聽到藏族的曲藝折謝(又名析嚨),還能看到藏民表演的熱巴,邊唱邊舞,男執銅鈴,女舉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用特技“頂鼓翻身”、“躺身蹦子”和“單腿轉”等,類似內地的天橋雜耍。在節日期間,拉薩著名的布達拉富、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對外開放,可以觀看喇嘛舉行的宗教儀式、佛教勝地的禮品珍玩、藏金佛的宮殿及佛教文物等寺廟建築風光。西藏是一個信奉佛教的地區,據統計,西藏自佛教傳入後有寺廟2700多座,遍地皆喇嘛,處處有寺廟。舉世聞名的高原宮堡式宗教建築群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7世紀,為藏族吐萎王松贊於布為其妻文成公主修建的,高
謝水節喇嘛舉行活動
13層,110米,東西長400米,有殿堂宮室1000問,南北寬360米,面積13萬平方米,整個建築金碧輝煌。1993年國家撥款維修,煥然一新,集藏式古建築藝術之精華,宮內藏有歷代皇帝的沼書、印鑑和經書、禮品、珍寶等文物。分白宮、紅宮,官內還有大量雕塑、壁畫、佛像。大小佛像20萬尊,第五世達賴靈塔高14.85米,塔身用6噸左右黃金包裹,塔前存放大量金銀器皿。大昭寺是西藏佛教徒嚮往的朝聖中心之一,在拉薩舊城中央,始建於公元7世紀,大殿主供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迎牟尼金像,配殿供松贊乾布、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像,寺內還存有唐代稀世文物。色拉寺建於明代,有大殿、3個扎倉(經學院)29康村,寺內佛像上萬尊。哲蚌寺明永樂時建成,是西藏規模最大的寺院,歷世達賴以此寺為母寺。大殿經堂有立校183根,全寺巷道縱橫,猶如一座山坡。在拉薩西郊還有羅布林卡,意為“寶貝花園”,是歷代達賴的夏宮,面積36萬平方米,始建於公元1755年,園內有宮殿佛堂,亭台廊樹,環境幽雅,現闢為人民公園,植樹種花,飼養珍禽異獸,是拉薩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

白族謝水節

謝水節白族美女

又稱田家樂,白族傳動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六日舉行。謝水節的主要目的是求雨。當日,喇嘛帶上用格耙做成的青蛙、蛇和賴始摸,每家再隕去一、二個人。人們來到水溝邊,由喇嘛一邊誦經,一邊招做好的幾種求雨動物模型放置水中。返回的時候,大家汀著雨具、穿著雨衣,一路嘻喀哈哈,打打鬧鬧,意為喇嘛已經求到雨了,現在正嘩嘩啦啦下著雨呢。人們回到村子後,又去敬塔子,塔子又叫“吳瓦”,有一人半高,圖形,塔內有一刀子和、小鑼鍋,代表生育。無子無女的已婚婦女每逢這天使去許願。因敬塔子而生育者,又買在這天去還願。家家戶戶要都做幾個菜,吃肉喝酒表示喜得貴子,)‘事如意。此節日現已不多見。
栽秧會”和“田家樂”是白族人民圍繞水稻栽插活動所進行的一種農事節日,流行於洱海北部包括大理古城以北地區及洱源、劍川等地。“栽秧會”既是一種臨時性的勞動互助組織,又是一種將娛樂和生產勞動巧妙地融為一體的傳統習俗。每當四五月間栽插季節來臨,幾十戶人家或整個村莊的勞動力自願組合起來,以換工的方式進行集體栽插,稱為“秧會”。每個“秧會”推選出一名“秧官”,秧官既是生產能手,又是富於幽默風趣,在村民中有感召力的人物。秧官負責勞力的安排調度及質量把關等各項生產指揮。每個“秧會”都有一桿作為活動標誌的“秧旗”。“秧旗”威武雄壯,裝飾得五彩繽紛:旗桿一般有三丈多高,頂端插著以彩綢紮成的升斗,象徵五穀豐登。升斗下面飄揚著白色犬牙鑲邊的藍色或紅色三角大旗,上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類祝辭。旗端還系有彩球彩帶、野雞翎、大銅鈴等裝飾。“秧旗”插到哪裡,栽插隊伍就在哪裡擺開陣勢。插秧的第一天稱為“開秧門”,人們身著節日盛裝,連秧擔子上都要插滿鮮花,高擎著“秧旗”,在嗩吶鼓樂和鞭炮聲中出發,沿路唱著高亢的“吹吹腔”和白族調,浩浩蕩蕩向田間行進。首栽田塊的田埂上由主人備好果酒,隊伍一到便分食糖果,飲酒高歌,然後在嗩吶鼓鑼聲中開始下田栽插。
整個栽插活動都在嗩吶鼓樂和婦女們高亢的白族調聲中進行。白族嗩吶曲牌中有許多專門配合栽插節奏的調子,如“栽秧調”、“龍上天”、“蜜蜂過江”、“過山情”等,曲調悠揚,起伏跌宕,調節著勞動情緒。“秧官”則手提鋩鑼,在插秧人群後面來回“監督”,誰的質量差或速度慢,便不停地猛敲鋩鑼,非常滑稽逗樂。每栽完一丘田,婦女們便齊唱一曲調子,以示歡送,祝秧苗快生快長。歡歌笑語,終日不絕。午餐由主人送到田間,少不了都有大片的“栽秧肉”和象徵“年年有餘”的酸辣魚。收工時還要分食炒豆,稱之為“洗腳豆”。在白族人心目中,最為緊張的生產勞動,也就是最歡樂的農事節日。“田家樂”,是全部栽插結束後的又一種節日活動,有的稱為“關秧門”,有的稱為“謝水節”,祝賀栽插圓滿結束也包括對水神的感謝。這一天,“秧會”的全部勞力包括家中老少都要到本主廟聚餐,殺豬宰羊,敬獻本主,祝願豐收。人們抬上秧旗,簇擁著騎在馬上的“秧官”,緊隨著的是化妝成漁、樵、耕、讀等角色的隊伍和霸王鞭、八角鼓歌舞佇列,在各村莊巡迴表演。每個人的裝束和各種表演都以滑稽逗樂為目的,女扮男裝、男扮女裝,極盡反串、誇張之能事。“秧官”也被打扮成丑角,頭戴豎著秧把的斗笠,雙腳一支蹬皮靴一支蹬草鞋,戴墨青眼鏡,掛著麥穗做成的鬍鬚,反身騎著高頭大馬。有的地方還有“打秧官”的習俗,給“秧官”抹個大花臉。漁、樵、耕、讀的表演以嗩吶伴奏的“吹吹腔”形式演唱,情節滑稽,唱詞風趣,洋溢著濃郁的鄉土色彩和強烈的生活氣息。整個活動表現了緊張勞動之後的徹底放鬆和歡樂,也表達著對豐收的祝願。

台灣內湖謝水節

謝水節內湖
內湖得天獨厚擁有湖泊,而以往更與基隆河息息相關,進出靠基隆河,飲水也取自河裡,謝水祭主要就是表達飲水思源。謝水節為該區之另一個創舉,宗旨就是以飲水思源、常存感恩為出發點,取水質樣本,在於提醒民眾,應重視環保,並從基隆河做起。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