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以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命名的獎項]

諾貝爾獎[以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命名的獎項]
諾貝爾獎[以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命名的獎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 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諾貝爾獎最初分設物理(Physics)、化學(Chemistry)、生理學或醫學(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學(Literature)、和平(Peace)等五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 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際,捐出大額資金給諾貝爾基金,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該獎於1969年首次頒發,人們習慣上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貝爾獎以“諾貝爾獎基金會”每年的利息或投資收益授予世界上在這六個領域對人類做出最重大貢獻的人。 截止至2018年,諾貝爾獎共授予了904位個人和24個團體,這其中4位個人以及1個團體(聯合國難民署)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1個團體(紅十字會)曾三次獲得諾貝爾獎,故總計908次授予個人、27次授予團體。 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

基本信息

獎項沿革

獎項介紹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生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是傑出的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企業家。 他一生共獲得技術發明專利355項,其中以硝化甘油製作炸藥的發明最為聞名,他不僅從事研究發明,而且進行工業實踐,興辦實業,在歐美等五大洲20個國家開設了約100家公司和工廠,積累了巨額財富。在即將辭世之際,諾貝爾立下了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度為人類做出好的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這個遺囑,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發 。並於1901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5周年時首次頒發。自此以後,除因戰時中斷外,每年的這一天分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和挪威首都奧斯陸由國王舉行隆重的授獎儀式。

諾貝爾獲獎者分布地圖 諾貝爾獲獎者分布地圖

1968年,瑞典國家銀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銀行)於成立300周年之際,提供資金增設諾貝爾經濟獎(全稱為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伯恩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金,亦稱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並於1969年開始與其他5項獎同時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評選原則:是授予在經濟科學研究領域作出有重大價值貢獻的人,並優先獎勵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貢獻者。

據相關資料統計,截止2018年,世界上諾貝爾獎人數(校友、教職工及正式研究人員)最多的十所高校分別是 :1. 美國哈佛大學(158位),2. 英國劍橋大學(118位),3.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07位) ,4. 美國芝加哥大學(98位),5.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96位), 6.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93位),7. 美國史丹福大學(83位),8.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73位),9. 英國牛津大學(69位),10.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65位)。

2018年5月4日,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由於深陷性醜聞風波,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將不會在2018年頒發諾貝爾文學獎,保留到2019年一起頒發。 2018年8月30日,瑞典文學院因醜聞宣布今年停頒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化界人士等為表示抗議,新設了僅限今年頒布的文學獎。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成為4名最終候選人之一。

獎項設立

諾貝爾在遺囑中,把大約100萬瑞典克朗贈與十多名親友,餘下部分(3300萬瑞典克朗)用於設立諾貝爾獎,遺囑中關於諾貝爾獎的內容如下:

我,簽名人艾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經過鄭重的考慮後特此宣布,下文是關於處理我死後所留下的財產的遺囑:

在此我要求遺囑執行人以如下方式處置我可以兌現的剩餘財產:將上述財產兌換成現金,然後進行安全可靠的投資;以這份資金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度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將此利息劃分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獎給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一份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現或改進的人;

一份獎給在醫學和生理學界有最重大的發現的人;

一份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後一份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物理獎和化學獎由斯德哥爾摩瑞典科學院頒發;醫學和生理學獎由斯德哥爾摩卡羅琳醫學院頒發;文學獎由斯德哥爾摩文學院頒發;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舉產生的5人委員會頒發。

對於獲獎候選人的國籍不予任何考慮,也就是說,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納維亞人,誰最符合條件誰就應該獲得獎金,我在此聲明,這樣授予獎金是我的迫切願望······

這是我的一切遺囑中有效的遺囑。在我死後,若發現以前任何有關財產處置的遺囑,一概作廢。

獎項設定

主要設定的獎項: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評選規則

根據諾貝爾遺囑,在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第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諾貝爾遺囑,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皇家卡羅林醫學院(卡羅林斯卡學院)評定,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評定,和平獎由挪威議會選出。經濟獎委託瑞典皇家科學院評定。每個授獎單位設有一個由5人組成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評選工作,該委員會三年一屆。

評選過程

瑞典皇家科學院 瑞典皇家科學院

其評選過程為:

——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2000人。

——具有推薦候選人資格的有:先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諾貝爾獎評審會委員、特別指定的大學教授、諾貝爾獎評審會特邀教授、作家協會主席(文學獎)、國際性會議和組織(和平獎)。

——不得毛遂自薦。

——瑞典政府和挪威政府無權干涉諾貝爾獎的評選。

——2月1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審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

——10月中旬,公布各項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每年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分別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瑞典國王及王后出席並授獎。

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流傳最廣的傳說是因為他的情人和一個數學家在一起了。不過這只是一個傳說,實際上諾貝爾認為應該把獎授予在實際套用上能造福於人類的傑出人物,而不是數學這種比較抽象的事理。

193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和1961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都曾頒發給已去世的人。1974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規定,諾貝爾獎原則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與許多電影獎項及文學大獎不同,諾貝爾獎遵循的原則是,除了公布最終獲獎者外,候選人的名單都不對外公開,並設定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對於每年可能出現的各種傳說,說某人獲得提名成為諾貝爾獎候選人,其真實性必須在50年後才能得到驗證。

發獎儀式

諾貝爾獎頒獎儀式 諾貝爾獎頒獎儀式

諾貝爾獎 的發獎儀式都是下午舉行,這是因為諾貝爾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為了紀念這位對人類進步和文明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在1901年第一次頒獎時,人們便選擇在諾貝爾逝世的時刻舉行儀式。

科學獎和醫學獎已證明很少引起爭論;而文學獎與和平獎,則因其本身性質特殊,最易導致意見分歧。和平獎則常常保留。

獎金獎品

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的獎金總是以瑞典的貨幣瑞典克朗頒發,每年的獎金金額視諾貝爾基金的投資收益而定。

1901年第一次頒獎的時候,每單項的獎金為15萬瑞典克朗,當時相當於瑞典一個教授工作20年的薪金。

1980年,諾貝爾獎的單項獎金達到100萬瑞典克朗,1991年為600萬瑞典克朗,1992年為650萬瑞典克朗,1993年為670萬瑞典克朗,2000年單項獎金達到了900萬瑞典克朗(當時約折合100萬美元)。

從2001年到2011年,單項獎金均為1000萬瑞典克朗(在2011年,折契約145萬美元)。

金質獎章約重270克,內含黃金,獎章直徑約為6.5厘米,正面是諾貝爾的浮雕像。不同獎項,獎章的背面圖案不同,每份獲獎證書的設計和詞句都不一樣。頒獎儀式隆重而簡樸,每年出席的人數限於1500人到1800人;男士必須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裝,女士要穿莊重的晚禮服;儀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黃花必須從義大利小鎮聖莫雷(諾貝爾逝世的地方)空運而來。

2017年9月25日,瑞典的諾貝爾基金會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獎各獎項的獎金提高1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82萬元),向獲獎者給予900萬克朗(約合人民幣740萬元)。諾貝爾獎的獎金通過管理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產來獲得,基金會以財務問題為由,2012年從此前的1千萬克朗減少至800萬克朗。針對此次提高獎金,諾貝爾基金會解釋稱是因為財務狀況得到了改善。

歷屆得主

1901年-1968年

年份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經濟學獎和平獎
1901年威廉·倫琴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蘇利·普呂多姆讓·亨利·杜南
弗雷德里克·帕西
1902年亨得里克·洛侖茲
彼得·塞曼
赫爾曼·費歇爾羅納德·羅斯特奧多爾·蒙森埃利·迪科門
夏爾萊·阿爾貝特·戈巴特
1903年 亨利·貝克勒 皮埃爾·居里 瑪麗·居里斯凡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尼爾斯·呂貝里·芬森比昂斯滕·比昂松威廉·蘭德爾·克里默
1904年約翰·斯特拉特威廉·拉姆齊伊萬·巴甫洛夫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
何塞·埃切加賴
國際法研究院
1905年菲利普·萊納德阿道夫·馮·拜爾羅伯·柯霍亨利克·顯克微支貝爾塔·馮·蘇特納
1906年約瑟夫·湯姆森亨利·莫瓦桑卡米洛·高爾基
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
喬祖埃·卡爾杜齊西奧多·羅斯福
1907年阿爾伯特·邁克生愛德華·畢希納夏爾·路易·阿方斯·拉韋朗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埃內斯托·泰奧多羅·莫內塔
路易·雷諾
1908年加布里埃爾·李普曼歐內斯特·盧瑟福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
保羅·埃爾利希
魯道爾夫·歐肯克拉斯·蓬圖斯·阿諾爾德松
弗雷德里克·貝耶
1909年古列爾莫·馬可尼
卡爾·布勞恩
威廉·奧斯特瓦爾德埃米爾·特奧多爾·科赫爾塞爾瑪·拉格洛夫奧古斯特·貝爾納特
保羅·德康斯坦
1910年約翰內斯·范德瓦耳斯奧托·瓦拉赫阿爾布雷希特·科塞爾保羅·海塞國際和平局
1911年威廉·維因瑪麗·居里阿爾瓦·古爾斯特蘭德莫里斯·梅特林克托比亞斯·阿賽爾
阿爾弗雷德·赫爾曼·弗里德
1912年古斯塔夫·達倫維克多·格林尼亞
保羅·薩巴捷
亞歷克西·卡雷爾格哈特·霍普特曼伊萊休·魯特
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內斯阿爾弗雷德·維爾納夏爾·羅貝爾·里歇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亨利·拉方丹
1914年馬克斯·馮·勞厄西奧多·理查茲羅伯特·巴拉尼沒有頒獎
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里夏德·維爾施泰特沒有頒獎羅曼·羅蘭沒有頒獎
1916年沒有頒獎魏爾納·海頓斯坦姆沒有頒獎
1917年查爾斯·巴克拉沒有頒獎卡爾·阿道夫·蓋勒魯普
亨利克·蓬托皮丹
國際紅十字會
1918年馬克斯·普朗克弗里茨·哈伯沒有頒獎
1919年約翰尼斯·斯塔克沒有頒獎朱爾·博爾代卡爾·施皮特勒伍德羅·威爾遜
1920年夏爾·紀堯姆沃爾特·能斯特奧古斯特·克羅克努特·漢姆生萊昂·布儒瓦
1921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弗雷德里克·索迪沒有頒獎阿納托爾·法郎士卡爾·亞爾馬·布蘭廷
克里斯蒂安·勞斯·朗格
1922年尼爾斯·波耳弗朗西斯·阿斯頓阿奇博爾德·希爾
奧托·邁爾霍夫
哈辛托·貝納文特弗里喬夫·南森
1923年羅伯特·密立根弗里茨·普雷格爾弗雷德里克·班廷
約翰·麥克勞德
威廉·勃特勒·葉芝沒有頒獎
1924年曼內·西格巴恩沒有頒獎威廉·埃因托芬瓦迪斯瓦夫·雷蒙特沒有頒獎
1925年詹姆斯·法蘭克
古斯塔夫·赫茲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沒有頒獎蕭伯納奧斯丁·張伯倫
查爾斯·蓋茨·道斯
1926年讓·佩蘭特奧多爾·斯韋德貝里約翰尼斯·菲比格格拉齊亞·黛萊達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1927年阿瑟·康普頓
查爾斯·威爾森
海因里希·奧托·威蘭朱利葉斯·華格納-堯雷格亨利·柏格森費迪南·比松
路德維希·克魏德
1928年歐文·瑞查森阿道夫·溫道斯查爾斯·尼柯爾西格里德·溫塞特沒有頒獎
1929年路易·德布羅意公爵阿瑟·哈登
漢斯·奧伊勒-克爾平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托馬斯·曼弗蘭克·凱洛格
1930年錢德拉塞卡拉·拉曼漢斯·費歇爾卡爾·蘭德施泰納辛克萊·劉易斯納坦·瑟德布盧姆
1931年沒有頒獎卡爾·博施
弗里德里希·貝吉烏斯
奧托·海因里希·瓦爾堡埃里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簡·亞當斯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1932年維爾納·海森堡歐文·朗繆爾查爾斯·斯科特·謝靈頓
埃德加·阿德里安
約翰·高爾斯華綏沒有頒獎
1933年埃爾文·薛丁格
保羅·狄拉克
沒有頒獎托馬斯·亨特·摩爾根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諾曼·安吉爾
1934年沒有頒獎哈羅德·尤里喬治·惠普爾
喬治·邁諾特
威廉·莫菲
路伊吉·皮蘭德婁阿瑟·亨德森
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
伊倫·約里奧-居里
漢斯·斯佩曼沒有頒獎卡爾·馮·奧西茨基
1936年維克托·赫斯
卡爾·安德森
彼得·德拜亨利·哈利特·戴爾
奧托·勒維
尤金·奧尼爾卡洛斯·薩維德拉·拉馬斯
1937年柯林頓·戴維森
喬治·湯姆森
沃爾特·霍沃思
保羅·卡勒
聖捷爾吉·阿爾伯特羅傑·馬丁·杜·加爾羅伯特·塞西爾
1938年恩利克·費米里夏德·庫恩柯奈爾·海門斯賽珍珠南森國際難民辦公室
1939年歐內斯特·勞倫斯阿道夫·布特南特
拉沃斯拉夫·魯日奇卡
格哈德·多馬克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沒有頒獎
1940年沒有頒獎
1941年沒有頒獎
1942年沒有頒獎
1943年奧托·斯特恩喬治·德海韋西亨利克·達姆
愛德華·阿德爾伯特·多伊西
沒有頒獎
1944年伊西多·拉比奧托·哈恩約瑟夫·厄爾蘭格
赫伯特·斯潘塞·加塞
約翰內斯·威廉·延森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1945年沃爾夫岡·泡利阿爾圖里·伊爾馬里·維爾塔寧亞歷山大·弗萊明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
霍華德·弗洛里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科德爾·赫爾
1946年珀西·布里奇曼詹姆士·薩姆納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
溫德爾·斯坦利
赫爾曼·約瑟夫·馬勒赫爾曼·黑塞愛米莉·巴爾奇
約翰·穆德
1947年愛德華·阿普爾頓羅伯特·魯賓遜卡爾·斐迪南·科里
格蒂·科里
貝爾納多·奧賽
安德烈·紀德英國教友會
美國教友會
1948年派屈克·布萊克特阿爾內·蒂塞利烏斯保羅·赫爾曼·穆勒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沒有頒獎
1949年湯川秀樹威廉·吉奧克瓦爾特·魯道夫·赫斯
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
威廉·福克納約翰·博伊德·奧爾
1950年塞西爾·鮑威爾奧托·迪爾斯
庫爾特·阿爾德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
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
伯特蘭·羅素拉爾夫·本奇
1951年約翰·考克饒夫
歐內斯特·沃吞
埃德溫·麥克米倫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馬克斯·泰累爾佩爾·拉格奎斯特列翁·茹奧
1952年費利克斯·布洛赫
愛德華·珀塞爾
阿徹·約翰·波特·馬丁
理察·勞倫斯·米林頓·辛格
賽爾曼·A·瓦克斯曼弗朗索瓦·莫里亞克艾伯特·史懷哲
1953年弗里茨·塞爾尼克赫爾曼·施陶丁格漢斯·阿道夫·克雷布斯
弗里茨·阿爾貝特·李普曼
溫斯頓·邱吉爾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954年馬克斯·玻恩
瓦爾特·博特
萊納斯·鮑林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
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羅賓斯
托馬斯·哈克爾·韋勒
歐內斯特·海明威聯合國難民署
1955年威利斯·蘭姆
波利卡普·庫施
文森特·迪維尼奧胡戈·特奧雷爾哈爾多爾·拉克斯內斯沒有頒獎
1956年威廉·肖克利
約翰·巴丁
沃爾特·布喇頓
西里爾·欣謝爾伍德
尼古拉·謝苗諾夫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
沃納·福斯曼
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茲
胡安·拉蒙·希梅內斯沒有頒獎
1957年楊振寧
李政道
亞歷山大·R·托德達尼埃爾·博韋阿爾貝·加繆萊斯特·皮爾遜
1958年帕維爾·切連科夫
伊利亞·法蘭克
伊戈爾·塔姆
弗雷德里克·桑格喬治·韋爾斯·比德爾
愛德華·勞里·塔特姆
喬舒亞·萊德伯格
鮑里斯·巴斯特納克喬治·皮爾
1959年埃米利奧·塞格雷
歐文·張伯倫
雅羅斯拉夫·海羅夫斯基阿瑟·科恩伯格
塞韋羅·奧喬亞
薩瓦多爾·夸西莫多菲利普·J·諾埃爾-貝克
1960年唐納德·格拉澤威拉德·利比弗蘭克·麥克法蘭·伯內特
彼得·梅達沃
聖瓊·佩斯艾伯特·約翰·盧圖利
1961年羅伯特·霍夫施塔特
魯道夫·穆斯堡爾
梅爾文·卡爾文蓋歐爾格·馮·貝凱希伊沃·安德里奇達格·哈馬舍爾德
1962年列夫·朗道馬克斯·佩魯茨
約翰·肯德魯
佛朗西斯·克里克
詹姆斯·杜威·沃森
莫里斯·威爾金斯
約翰·史坦貝克萊納斯·鮑林
1963年尤金·維格納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
約翰內斯·延森
卡爾·齊格勒
居禮奧·納塔
約翰·卡魯·埃克爾斯
艾倫·勞埃德·霍奇金
安德魯·赫胥黎
喬治·塞菲里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
1964年查爾斯·湯斯
尼古拉·巴索夫
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
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康拉德·布洛赫
費奧多爾·呂嫩
尚-保羅·薩特馬丁·路德·金
1965年 朝永振一郎 朱利安·施溫格 理察·費曼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方斯華·賈克柏
安德列·利沃夫
賈克·莫諾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1966年阿爾弗雷德·卡斯特勒羅伯特·馬利肯裴頓·勞斯
查爾斯·布蘭頓·哈金斯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 奈莉·薩克斯 沒有頒獎
1967年漢斯·貝特 曼弗雷德·艾根 羅納德·喬治·雷伊福特·諾里什 喬治·波特 拉格納·格拉尼特 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喬治·沃爾德 米格爾·阿斯圖里亞斯沒有頒獎
1968年路易斯·阿爾瓦雷茨拉斯·昂薩格 羅伯特·W·霍利 哈爾·葛賓·科拉納 馬歇爾·沃倫·尼倫伯格 川端康成勒內·卡森

1969年-2011年

2012年-今

年份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經濟學獎和平獎
2012年 塞爾日·阿羅什大衛·維因蘭德 羅伯特J·勒夫科維茲 布萊恩·K·卡比爾卡 約翰·伯特蘭·格登、山中伸彌 莫言 埃爾文·羅斯、羅伊德·沙普利 歐洲聯盟
2013年 彼得·希格斯 弗朗索瓦·恩格勒 馬丁·卡普拉斯、麥可·萊維特、阿里耶·瓦謝勒 詹姆斯·E·羅斯曼、蘭迪·謝克曼、托馬斯·蘇德霍夫 艾麗斯·芒羅 尤金·法瑪 拉爾斯·皮·漢森、羅伯特·席勒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2014年 赤崎勇 天野浩 中村修二 埃里克·白茲格 威廉姆·艾斯科 ·莫爾納爾 斯特凡·w·赫爾 約翰·歐基夫 梅-布里特·莫澤、愛德華·莫索爾 派屈克·莫迪亞諾讓·梯若爾 薩蒂亞爾希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
2015年 梶田隆章 阿瑟·麥克唐納 托馬斯·林達爾 保羅·莫德里奇 阿齊茲·桑賈爾 威廉·C·坎貝爾 大村智 屠呦呦 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 安格斯·迪頓 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大會
2016年 戴維·索利斯 鄧肯·霍爾丹 麥可·科斯特利茨 讓-彼埃爾·索瓦 伯納德·費林加 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勳爵 大隅良典 鮑勃·迪倫 奧利弗·哈特 本特·霍姆斯特羅姆 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卡爾德龍
2017年 雷納·韋斯 基普·S·索恩 巴里·巴里什 雅克·杜波切特 阿希姆·弗蘭克 理察·亨德森 傑弗理·霍爾 麥可·羅斯巴殊 麥可·楊 石黑一雄 理察·H·泰勒 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ICAN)
2018年阿瑟·阿什金、熱拉爾·穆魯、唐娜·斯特里克蘭 弗朗西斯·阿諾德、喬治·史密斯、格雷戈里·溫特爾 詹姆斯·艾利森、本庶佑 空缺 保羅·羅 默、威廉·諾德豪斯 德尼·慕克維格 、納迪亞·穆拉德

獲獎分布

各國得主

根據獲獎時國籍與原國籍,截至2015年10月12日,各大洲下列國家出現最多的諾貝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美國327人

英國 98 人

德國 76 人

法國 48 人

瑞典 27人

日本 27人

俄羅斯 19人

瑞士 17人

荷蘭 14人

義大利 14人

1.

美國327人

2.

英國 98 人

3.

德國 76 人

4.

法國 48 人

5.

瑞典 27人

6.

日本 27人

7.

俄羅斯 19人

8.

瑞士 17人

9.

荷蘭 14人

10.

義大利 14人

高校得主

諾貝爾獎自1901年首次頒發,截止至2018年,共授予了904位個人和24個團體,這其中4位個人以及1個團體(聯合國難民署)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1個團體(紅十字會)曾三次獲得諾貝爾獎,故總計908次授予個人、27次授予團體。 每個諾貝爾獎得主(除了文學和和平獎)在獲獎時,幾乎都在某一所大學或與大學相關的研究機構工作,而諾貝爾獎頒獎委員會也會特別說明該獲獎者的工作機構。 各高校諾貝爾獎得主數量,從一定層面上體現出該校的學術實力和在世界學術界的地位。 據相關資料統計,截止2018年10月,按照諾貝爾獎得主數量(校友、教職工以及研究人員),世界前30名高校名單如下 :

排名大學名稱地區諾貝爾獎人數
1哈佛大學美國158人
2劍橋大學英國118人
3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107人
4芝加哥大學美國98人
5哥倫比亞大學美國96人
6麻省理工學院美國93人
7史丹福大學美國83人
8加州理工學院美國73人
9牛津大學英國69人
10普林斯頓大學美國65人
11耶魯大學美國61人
12康奈爾大學美國58人
13柏林洪堡大學德國55人
14巴黎大學法國50人
15哥廷根大學德國45人
16慕尼黑大學德國42人
17哥本哈根大學丹麥39人
18(並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國37人
18(並列)紐約大學美國37人
20洛克菲勒大學美國36人
21賓夕法尼亞大學美國35人
22倫敦大學學院英國34人
23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瑞士32人
24(並列)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美國30人
24(並列)明尼蘇達大學美國30人
26(並列)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美國27人
26(並列)海德堡大學德國27人
28(並列)曼徹斯特大學英國25人
28(並列)密西根大學美國25人
28(並列)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美國25人

華人得主

中國及港澳台地區獲得者

2015年 屠呦呦

屠呦呦 屠呦呦

台北時間2015年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製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中國藥學家 屠呦呦 2015年10月5日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成為國內第一個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獲得者也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 中國籍 女性。 她也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2010年 劉曉波

2010年,劉曉波獲得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頒發的諾貝爾和平獎,成為首位或第二位(如果算上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獲得該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

2012年 莫言

莫言 莫言

台北時間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莫言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957年李政道與楊振寧
兩人於1957年因提出“宇稱不守恆”觀念被實驗證明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時均為中華台北籍貫。其中李政道於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楊振寧1964年2月23日加入美國國籍,2015年4月1日放棄美國國籍,隨後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

楊振寧 楊振寧

2017年初,楊振寧和姚期智兩位教授依照《中國科學院章程》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由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院士加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

海外華人獲得者

海外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

丁肇中:1936年生於美國,美籍華人。丁肇中和伯頓·里克特由於1974年發現了J/ψ粒子而同時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

李遠哲:1936年生於台灣,1962年移居美國,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與赫施巴赫及約翰·波蘭伊共獲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0歲。1994年放棄美國國籍,返回台灣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朱棣文:1948年生於美國,祖籍江蘇蘇州太倉,美籍華人。1997年因“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9歲,2008-2012年任美國能源部部長。

崔琦:1939年生於河南平頂山,美籍華人,1998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崔琦、哥倫比亞大學的霍斯特·路德維希·施特默及史丹佛大學的勞克林三人因“他們發現了電子量子流體現象,一種新形態的量子流體,其中有帶分數電荷的激發態”而獲得獲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59歲。

高行健:1948年生於江西,祖籍江蘇泰州。1987年移居法國,1997年加入法國國籍。2000年高行健因為作品《靈山》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

錢永健:1952年出生於美國,祖籍浙江杭州,美籍華人。日裔美國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以及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因為發現綠色螢光蛋白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分享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他是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的堂侄,美國華裔化學家。

高錕:1933年出生於中國上海金山區,英美雙國籍,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2009年因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與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感測器的韋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共同獲得2009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75歲。

獎項軼事

次數

•法國籍波蘭裔科學家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居里夫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第一位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03年物理學獎:發現放射性與釙元素

1911年化學獎:提煉出鐳

•美國科學家萊納斯·鮑林,第一位以一個獲得者身份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54年化學獎:化學鍵的研究

1962年和平獎:反對核武在地面測試

•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第一位兩次在物理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56年物理學獎:發明電晶體

1972年物理學獎:建立超導BCS理念

•英國科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第一位兩次在化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58年化學獎:測定胰島素分子的結構

1980年化學獎:核酸DNA序列的確定方法

逝者得獎

諾貝爾獎原則上僅能授予在世者,但有三次例外。

193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里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Erik Axel Karlfeldt)。

196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格·哈馬舍爾德(Dag Hjalmar Agne Carl Hammarskjöld)。

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拉爾夫·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

1.

193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里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Erik Axel Karlfeldt)。

2.

196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格·哈馬舍爾德(Dag Hjalmar Agne Carl Hammarskjöld)。

3.

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拉爾夫·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

年齡

歷來前10名最年輕諾貝爾獎得主名單(截止到2016年3月):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獲獎年齡17歲,巴基斯坦人,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

勞倫斯·布拉格,獲獎年齡25歲,英國人,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維爾納·海森堡,獲獎年齡31歲,德國人,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獲獎年齡31歲,美籍華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卡爾·大衛·安德森,獲獎年齡31歲,美國人,193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保羅·迪拉克,獲獎年齡31歲,英國人,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弗雷德里克·班廷,獲獎年齡32歲,加拿大人,19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塔瓦庫勒·卡曼,獲獎年齡32歲,葉門人,2011年諾貝爾和平獎。

魯道夫·路德維希·穆斯堡爾,獲獎年齡32歲,德國人,196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梅里德·科里根,獲獎年齡32歲,北愛爾蘭人,1976年諾貝爾和平獎。

1.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獲獎年齡17歲,巴基斯坦人,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

2.

勞倫斯·布拉格,獲獎年齡25歲,英國人,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3.

維爾納·海森堡,獲獎年齡31歲,德國人,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4.

李政道,獲獎年齡31歲,美籍華人,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5.

卡爾·大衛·安德森,獲獎年齡31歲,美國人,193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6.

保羅·迪拉克,獲獎年齡31歲,英國人,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7.

弗雷德里克·班廷,獲獎年齡32歲,加拿大人,19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8.

塔瓦庫勒·卡曼,獲獎年齡32歲,葉門人,2011年諾貝爾和平獎。

9.

魯道夫·路德維希·穆斯堡爾,獲獎年齡32歲,德國人,196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0.

梅里德·科里根,獲獎年齡32歲,北愛爾蘭人,1976年諾貝爾和平獎。

另外,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田中耕一,日本人,獲獎年齡43歲,2002年得主。

最年輕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阿爾貝·加繆,法國人,獲獎年齡44歲,1957年得主。

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尼斯·約瑟夫·阿羅,美國人。獲獎年齡51歲,1972年得主。

獲獎之最

最巧合:生日獻禮

2007年10月10日,2007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公布,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因為在表面化學研究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而幸運獲獎。巧合的是,當天正好是埃特爾71歲生日。

最鬱悶:等了55年

1911年,勞斯就公布了腫瘤是由病毒引起的偉大發現,但是,一直沒有引起諾貝爾獎委員會關注,結果勞斯等了55年直到85歲才獲獎。

最年輕:17歲獲獎

到2017年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獲獎者是巴基斯坦人馬拉拉·優素福·扎伊。2014年10月10日,因“為受剝削的兒童及年輕人、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權利抗爭”,與凱拉什·薩蒂亞爾希共同獲得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為該獎項最年輕的得主。

最年長:90歲獲獎

到2017年為止,最年長的諾貝爾獲獎者是萊昂尼德·赫維奇,1917年出生於俄羅斯莫斯科,後加入美國國籍,截至2017年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榮譽教授。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萊昂尼德·赫維奇、埃里克·馬斯金和羅傑·邁爾森3名美國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創建和發展“機制設計理論”方面所作的貢獻。90歲,成為史上年紀最大的諾貝爾獎得主。他已於2008年去世。

最集中:居里家族

居里夫人和丈夫曾經獲得諾貝爾獎,後來居里夫人又再次獲獎,而20多年後,他們的長女也和丈夫約里奧一起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繼承了居里夫婦的科學事業。

最兄弟:丁伯根兄弟

簡·丁伯根和尼可拉斯·丁伯根是所有獲得者中的兩兄弟都獲得過諾貝爾獎的親兄弟。

1969年簡·丁伯根與拉格納·弗里希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1973年尼可拉斯·丁伯根與卡爾·馮·弗利、康拉德·洛倫茲因為在動物個體和群體行為的構成和激發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2年諾貝爾獎獲獎名單

獎項獲獎人或機構主要成就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約翰·格登

山中伸彌

在細胞核重新編程研究領域作出傑出貢獻;
先後的研究共同推進了對多能性細胞的研究。
諾貝爾物理學獎塞爾日·阿羅什
大衛·維因蘭德
發現測量和操控單個量子系統的突破性實驗方法。
諾貝爾文學獎莫言諾貝爾委員會給其的頒獎詞為: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用魔幻般的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
諾貝爾化學獎

布萊恩·克比爾卡

羅伯特·萊夫科維茨

因“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獲獎
諾貝爾和平獎歐盟歐盟“逾60年在推進歐洲的和平與和解,民主與人權方面做出的貢獻。”

2011年諾貝爾獎獲獎名單

2010年諾貝爾獎名單

1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諾貝爾獎包括金質獎章、證書和獎金支票。
生理學|醫學獎:試管嬰兒之父——羅伯特·愛德華茲
物理學獎:石墨烯發明者——安德烈·海姆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
化學獎:美國科學家理察·赫克,日本科學家根岸英一鈴木章
文學獎:秘魯詩人、作家——巴爾加斯·略薩
經濟學獎:麻省理工大學彼得·戴蒙德、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克里斯多福·皮薩里德斯、美國西北大學戴爾·莫滕森

世界科學大獎

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學、化學、生理學、醫學、文學、和平事業及經濟學六種獎項。
菲爾茲獎獎勵在數學領域內有巨大貢獻的科學家。
霍維茨獎獎勵在醫學領域有重要貢獻的科學家。
基泰獎獎勵在精神病學領域有貢獻的科學家。
巴爾賽獎獎勵在和平、藝術、科學方面有貢獻的科學家。
維特勒森獎獎勵在地學方面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格蒂獎獎勵對野生生物保護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聯合國人口獎獎勵對人口工作做傑出貢獻的人、集體和機構。
國際環境保護獎獎勵在環境方面有貢獻的人。
泰勒獎獎勵在生態學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人。
沃爾夫獎世界上具有較高學術聲望的多學科國際獎。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授予為造福人類做出貢獻的傑出科學家
蓋爾德納獎生物醫學界最具聲望的大獎
阿貝爾獎專門為數學家設立的、獎金額近80萬美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