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環境成就獎(Tyler Prize for Environmental Achievement)是環境科學、能源、醫學領域的國際性獎項。此獎項每年由南加州大學頒發,獲獎者可獲得200,000美元獎金和金質獎章。
泰勒獎被認為是國際環境科學的最高獎,世界科學界的最高獎之一。
2002年4月1日,管理泰勒獎的美國南加州大學宣布,將當年的泰勒獎由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華萊士·布洛克和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資深院士劉東生分享。現年84歲的劉東生是公認的運用中國黃土沉積研究古氣候的先驅。這是中國大陸科學家首次獲得可以與諾貝爾獎媲美的世界科學最高榮譽。
歷年獲獎者
2002: Wallace S. Broecker,劉東生2001: Jared M. Diamond,Thomas E. Lovejoy
2000: John P. Holdren
1999: 張德慈,Joel E. Cohen
1998: Anne H. Ehrlich,Paul R. Ehrlich
1997: Jane Goodall,Birute Galdikas,George Schaller
1996: Willi Dansgaard,Hans Oeschger,Claude Lorius
1994: Arturo Gomez-Pompa,Peter H. Raven
1993: F. Herbert Bormann,Gene E. Likens
1992: Perry L. McCarty,Robert M. White
1991: C. Everett Koop,M. S. Swaminathan
1990: Thomas Eisner,Jerrold Meinwald
1989: Paul J. Crutzen,Edward D. Goldberg
1988: Bert R. J. Bolin
1987: Richard E. Schultes ,Gilbert F. White
1984: Roger R. Revelle,Edward O. Wilson
1983: Harold S. Johnston,Mario J. MolinaF. Sherwood Rowland
1982: Carroll L.Wilson,the Southern California Edison Company
1978: Russell E. Train
1977: Eugene P. Odum
1976: Abel Wolman,Charles S. Elton,Rene Dubos
1975: Ruth Patrick
1974: Arie Jan Haagen-Smit,G. Evelyn Hutchinson,Maurice Strong
世界科學大獎
諾貝爾獎 | 分設物理學、化學、生理學、醫學、文學、和平事業及經濟學六種獎項。 |
菲爾茲獎 | 獎勵在數學領域內有巨大貢獻的科學家。 |
霍維茨獎 | 獎勵在醫學領域有重要貢獻的科學家。 |
基泰獎 | 獎勵在精神病學領域有貢獻的科學家。 |
巴爾賽獎 | 獎勵在和平、藝術、科學方面有貢獻的科學家。 |
維特勒森獎 | 獎勵在地學方面有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
格蒂獎 | 獎勵對野生生物保護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
聯合國人口獎 | 獎勵對人口工作做傑出貢獻的人、集體和機構。 |
國際環境保護獎 | 獎勵在環境方面有貢獻的人。 |
泰勒獎 | 獎勵在生態學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人。 |
沃爾夫獎 | 世界上具有較高學術聲望的多學科國際獎。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 授予為造福人類做出貢獻的傑出科學家 |
蓋爾德納獎 | 生物醫學界最具聲望的大獎 |
阿貝爾獎 | 專門為數學家設立的、獎金額近80萬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