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成分
蛋白質 脂肪 糖類 纖維 澱粉等豐富養分。
產品功效
開胃、味甘性溫,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
產品簡介
諸老大粽子最出名的是細沙甜粽和鮮肉鹹粽。甜粽中特製的玫瑰細沙,烏黑油亮,味甜而糯;鹹粽精選腿肉切成條狀分布全粽,首尾均有餡心,味鮮而香。這種粽子伏天存放一周不餿,冬季半月不變質。諸老大粽子膾炙人口,主要賴其製作精細:一是選料特別認真。選用的糯米要"通變",經粒粒相似,顆顆飽滿壯實。做細沙用的赤豆,必用"大紅袍",豬油用上好的肥豬板油。裹鹹粽選用腿肉,精肥分檔切割。箬葉選用清香撲鼻的徽州伏箬。二是操作技術過硬。裹粽用力不松不緊,粽子四角密縫,外形挺括修長,打結美觀,煮粽時火候恰到好處,猛火、平火揀洗淘淨,外形燜火間隔使用。三是色、香、味俱全。色:甜粽米白糯軟,里嵌烏黑髮亮油晶晶的細沙;鹹粽呈醬黃色,肉質鮮嫩,油光閃亮。香:除原料本身混合香外,還夾有一種玫瑰香,主要是細沙中摻入自製的玫瑰露。味:餡心和糯米都有科學配方,吃起來美味可口。四是講究清潔衛生,採用多道消毒措施。如處理粽子做到三要三不,用具經常日光殺菌等。五是適合時令,品種多樣化。
名人評價
湖州粽歷史悠久,嘉興的五芳齋也曾出師於湖州的諸老大。
金庸先生曾經在《鹿鼎記》中提到過湖州粽味道鮮美。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美食家蔡瀾先生曾經在《蔡瀾美食》提到粽子產於湖州。
產品歷史
“諸老大”始創於1887年(光緒13年),諸老大粽子具有百餘年歷史,是江南一帶的傳統名點,享譽海內外。粽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美食,在魏晉之時,人們端午吃粽子的習俗已十分盛行。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底蘊築就了湖州千年的歷史和習俗,形成了湖州獨具魅力的飲食文化。
湖州“諸老大”首創了秀麗枕式粽子,選料講究,制藝精良,色、香、味、形各具特色。甜粽,甜而不膩;肉粽,味道鮮美,集香糯鮮美為一體。素有“粽子狀元”之美譽。經過120餘年的悠悠歲月,花開花落、潮漲潮退,“諸老大”已深深融進了尋常百姓的生活。
經過“諸老大”人兢兢業業的努力,“諸老大”已發展成為一個傳統飲食文化與現代管理相結合的現代化企業。在生產工藝和管理方法上找到了歷史基業與現代經營的契合點。使“諸老大”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和新的驕人業績。1910年來獲得了“中華老字號”、“中華名小吃”、“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首屆中國粽子文化節金獎”、“中國食品博覽會名特優新產品”等國家級榮譽。
諸老大粽子,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創造人諸光潮,人稱"老大",精通茶食,於1910年在湖州府廟前,開設一家以賣粽為主兼營茶食的"諸老大"店鋪。經過兩代人的苦心經營,對粽子進行了一系列改進,使原來極普通的一頂民間食品,變成一種精細的茶食和饋贈禮品,成為湖州地方特色的傳統食品。1927年在杭州召開的全國西湖博覽會土產館中,"諸老大粽子"作為湖州的名產陳列展出,獲優質土產獎,從此名聲大振。近一個世紀來,東南沿海,特別是江浙一帶廣大地區幾乎是盡人皆知。諸老大粽子1984年參加浙江省在上海的展銷會,受到各界的好評,銷售量逐年增長,供不應求。
滿清末年,在古城湖州的大街小巷上,無論白天黑夜,不管嚴寒酷署,經常有一個身材高大手挎提出桶的紹興人,喊著清亮悠揚的調兒在叫賣:“火肉粽子……豬油夾沙粽子……”音來身至,粽香撲鼻。人們在飢腸轆轆的時候,特別在在寒冬的夜晚,吃幾隻糯香適口,沸勢發燙的粽子,會格外感到舒服。久而久之,他和他的粽子已成為當地人們生活需要的部分,為江南古城增添了濃郁的鄉地特色。
他,就是“諸粽”的創始人諸老大。
諸老大原名諸光潮,小名景川,一八六五年生於紹興城裡一個貧苦家庭里,父親原是錫箔店倌,早年亡故,留下他們弟兄三人,由母親幫傭拉扯長大。由於家計貧寒,不久小弟夭折,胞兄諸光華經人介紹,未成年就來到湖州,進入茶食行業學藝。一八七八年,諸光潮十四歲上,母親患病癱瘓在床,生計日趨艱難,遂偕母離紹興來到湖州投奔胞兄,尋覓生路。
來到湖州後,經在“震遠”(即今震遠同)茶食店當師傅的胞兄保薦,入該店當學徒。他天性聰慧,勤奮好學,三年後全優滿師。因為基本功紮實,十七歲時對一般的茶食糕點製作技藝均已學成,二十一歲時,對刀功大、難度高的花色雲片糕、椒鹽桃片、酥糖等細點都能獨立操作。老闆破格升薪,成為茶食行業青年師傅中的 佼佼者。
兩年後,他棄職賣粽。因生得身材高大,在挎桶叫賣時頗顯眼,人們不知其姓甚名誰,就管他叫“老大”(大小兒的意思)。後來慢慢熟悉了,知道他姓諸,見了面就叫他“諸老大”表示親昵。隨著生意的逐漸擴大,粽子名聲的日益提高,“諸老大”這個名稱也就從綽號演變成了招牌。
諸老大年幼失學,不識字,二十六歲結婚,娶妻朱氏,生四子,家庭生活和睦。他為人和藹可親,由於出身貧寒,發家後對勞苦大眾富有同情心,如乞丐飯時上門,常施發熟飯熱菜,不準家人以冷飯餿菜施捨。還規定: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和十五兩天上門乞討者,一律給銅板一枚;年三十晚八時後上門乞討者,給年糕二兩半,家人照此打發乞丐,直至他去世。
一九二七年,諸老大患鼓脹病,臥床不起,同年農曆十月初八,流然長逝,終上六十三歲。
一八八七年,諸老大離開了震遠同店,邁出了獨立門戶的第一步。他深深懂得在一無資金二無店面的情況下,指望開一爿茶食店鋪,是不切實際的。必須從小販叫賣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根據多年的經驗,他摸準一般人愛吃甜食的習慣,精心製作了桔紅糕和甜酥油餃試銷。他白天叫喊在茶樓酒肆,晚上出入於書劇場。街頭巷尾、大路小弄踏遍了他的足跡。但一段時間賣下來,生意一般,他並不氣餒,邊叫賣、邊觀察,從而得各,桔紅糕和酥酒餃兩種糕點大店小號均有出售,他此生意顯得沒有特色。有一年清明節前夕,他到街上,只 見家家戶戶都在裹粽子。他立即捕捉到做生意的靈感,第二天即裹了一桶赤豆粽子叫賣,果然一下賣空。此後數日,生意越做越好。通過這個經營實踐,他開始意識到做生意必須投顧客所好,賣出自己的特色,才有前途。
他選擇了賣粽作為看家生意後,踏踏實實提高經營素質,刻意求工辦好二件事:(一)是改進裹粽操作技術。當時民間的粽形大都為“尖角形”。他在裹粽實踐中改成“瘦長條四角形”。顯然,後者比前者有三點好處(1)外形別致美觀;(2)能多煮多裝多賣;(3)便於嵌餡心。(二)是提高粽子質量,翻新花色品種。那時江南水鄉一帶的粽子品種很簡單,僅赤豆粽、紅棗粽、鹹粽等,他大擔地把鹹粽改進成“肉粽”,使品種更新換代。在改革實踐中,又成功地首創了“豬油洗沙甜粽”,使甜粽和肉粽成為“諸老大粽子”的兩大特色。
開始賣粽時,上午準備原料,如粽箬、糯米、絲草、柴火等。下午裹粽煮粽。粽子煮好後,裝在一隻大小適中的提桶內,蓋上兩塊合縫板,即手挎提桶穿街過巷一路叫賣。晚上一手還提著一隻馬燈照明,在夜深人靜中喊著:“火肉粽子……豬油細沙粽子…… ”,足跡遍及戲院、書場、作坊等場所。從晚上八點開始,一般至十點以後賣完回家,風雨無阻,從不間斷。這段時期大約歷時十年。
十多年桶叫賣,為他積累了一定的資金。諸老大的名聲也隨著他的足跡傳遍了整個湖州城。這兩點為他日後擴大營業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信譽保證。隨著粽子銷售量的日益上升,他感到挎桶叫賣已不能適應發展的需 要;加之夏令高溫季節不宜多做粽子,需出售一些茶食糕點作為補充。
因此,一九Ο六年他四十二歲的時候,決定結束沿街叫賣的生涯,轉達為定點攤營業。
對於設攤地點,他作了認真的選擇,既要設在鬧市區,顧及大宗主顧的生意;又要靠近鴉片館,招攬鴉片客的交易。於是他決定把攤設在彩鳳坊瑞源珠寶商店門前(即今人民路五金交電商店處)。瑞源珠寶店老闆曾是他的煙伴,交情甚好,瑞源又是牆門堂店面,靠牆擺攤不影響該店生意,從此他又開始了三四年的攤販生涯。
由於設攤固定了地點,平時買賣可由妻兒照應,他就有了較多的時間鑽研製粽技術和考慮經營業務。這段時間他不但對甜粽和肉粽作了進一步的收進,而且按不同季節製作了雞肉粽、排骨粽、蠶豆粽、豌豆粽等。同時在包裝上採用了糙紙包和簧籃,並印了“諸老大”三字的紅底黑字招牌紙,使他的攤子具有了小店鋪的規模。
辛亥革命爆發前的一九一Ο年,諸老大人到中年,二十多年的經營實踐,使用權他初具了一個企業家的魄和和膽識。在四十六歲那一年,他憑藉積累起來的資金開了一爿以賣粽為主、兼營茶食的“諸老大”店鋪。
“諸老大”店首創時,地點在糊州府廟前青?屏巷口,店招牌是“諸老大”三個白地黑字。除粽子外,還經營豬油年糕、糖年糕及其他一應茶食。這些食品全由他自己及家人製作,不僱請師傅或招徒弟。
一九二七年,諸老大臥病時,預感自己不久於人世,便召集四個兒子到床前,指著他從前挎著的提桶,告誡他們:顧客是衣食父母,要保持諸老大這塊牌子經久不衰,質量一定要考究,信譽一定要固守。他去世後,四個兒子遵囑著意經營,生意越來越好。一九三一年該店走了上它的全盛時期,達到發展中的頂點。原有店面已不能適應營業需要。這年春天,即選定上太和坊瑞泰南貨店對面(即今人民路向陽布店處)開設新店,新店臨近魚巷口鬧市區,店招牌是黑底金字“諸老大”三個字,兩旁長條是“諸老大粽子茶食店”八個字,店堂後面是制粽作坊,前樓為職工寢室,後要是茶食作坊。
當然,諸老大在經營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也經歷了同行競爭、相互傾軋的風浪,但由於它產品質優味鮮,物美價廉,經營作風正派面終於保持了榮譽。
“諸老大粽子”始名於清末年間,到2013年有近百年的歷史。經歷了提桶叫賣、設攤出售及開店營業三個階段。經過兩代人的努力經營,使之成為具有我國地方特色的傳統食品。近一個世紀以來,東南沿海及海外,特別在江浙一帶,諸粽膾炙人口,成為廣大民眾普遍喜愛的食物。親朋往來,也以諸粽互為饋贈。諸粽所以能博得這樣高的信譽,除了“質優”這個內因,也還有一些外因可考。
當創始人諸老大還在挎桶叫賣的時候,每天穿街過巷,出入煙館茶樓,其交易對象多屬較富裕的中產階段,對吃食一項非常內行,又善於品嘗評議,左右輿論。如果諸老大粽子不能突出色、香、味、形的特色。必然會 被那批吃客所否定。再者,由於諸粽可以存放較長時間, 顧客就有可能將產品帶往外地,饋贈親友,使“諸老大”名聲傳播出去。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諸粽正是憑著質量第一、經營作風過硬,而贏得了信譽,打出了響亮的牌子。一九二七年在杭州召開的全國西湖博覽會土產館中,“諸老大粽子”曾作為湖州的名產陳列展出,獲優質土產獎。由此名聲大振。這年冬,上海利利土產公司(在浙江路、陝西路口)就派人來湖洽談粽子代銷業務。一九三一年後,上海生生土產公司(在浙江路)也與“諸老大”掛鈎代銷業務。諸粽源源運往上海,名噪上海市場。甚至有人為了賺錢,還出現了冒名的諸老大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