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城竹板快書

諸城竹板快書

諸城竹板快書是山東諸城一種特有的地方傳統曲藝形式。演員在演出時右手拿一副大板,左手拿兩頁小板,打起來節奏分明、清脆響亮、吸收運用了鑼鼓經的花點,分搖板、扣板、馬蹄點等多種花樣。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 諸城竹板快書

所屬地區: 山東 · 濰坊 · 諸城市

遺產編號:Ⅴ-42

遺產類別:曲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諸城市

遺產級別: 市

簡介

清末民初,諸城境內的乞討者,手拿用牛骨頭製作的“牛骨板”,一邊敲打、一邊用編好的順口溜進門討要。以後便又出現了打“呱噠板”(竹板)的乞討者。到解放前“呱噠板”改為快板書。由兩頁“呱噠板”改為兩頁大板和五頁小板。俗稱“撒拉機子”、“蓮花落子”。

諸城竹板快書運用方言,以說故事為主,板式上也不同於山東快書、快板書和數來寶,講究手、眼、身、法、步融為一體。尤其講究“跳入跳出”,活龍活現、惟妙惟肖、極力渲染。可一人表演,也可多人表演。以自創為主,也表演一些傳統段子。

竹板的製作非常考究,以福建桐竹為上品。取其竹桿根部以上三、五節,劈開放油鍋煮、榨數十分鐘,撈出置陰涼處晾乾。之後,根據尺寸割、磨、刮,最後鑽眼,用線拴起,一副竹板便做成。

諸城竹板快書以它特有的表現形式置根於諸城,面向全國,多次在省、市乃至全國的文藝比賽、調演中獲獎,這一支絢麗奪目的藝術奇葩越來越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2006年11月,該項目被推薦申報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起源

諸城竹板快書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比較可靠的一種說法是:清道光六年(1826年),進京趕考的落第舉子三十六人(一說十餘人),由運河乘船自京師返鄉,乘船遇雨,滯留在臨清客店。出於落第的失意,旅途的不暢,世道的不公,激起了這幫士子對現實的強烈不滿,為出胸中惡氣,眾舉子以當地流行的武松故事為題材,此一言彼一語的編成了唱詞,借“無稽小說”之談,大肆嘲諷社會和政府,成《武松傳》最初之腳本。在臨清編的《武松傳》,由作者之一的李長清記錄並帶回了茌平縣南崗子王莊老家,李長清是傅漢章的表叔,李便把書傳給了會唱山東大鼓的傅漢章。傅漢章潛心鑽研,充實發展,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曲阜林門廟會正式演出,“唱武老二”(即山東快書)遂正式問世。

發展

諸城竹板快書產生不久,便受到了人民民眾的喜愛和歡迎,很快傳遍全省全國。早在清朝末年,戚永立等名家就曾到上海、南京、蘇杭等地演唱。解放前山東快書藝術大師高元鈞在上海、南京一帶演出因包“袱皮”薄、炸“包袱”多,所以又被稱為“滑稽快書” ,1949年高元鈞先生才把“唱武老二的”正式定名為“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在號稱“武老二”階段,主要在農村流傳,屬於農民藝術,格調粗獷、質樸,甚至有些粗俗,活動範圍大致局限於魯中一帶,時間約在百年以上,後進入城市,向市民藝術發展,原有的粗獷質樸、泥土氣息的格調,受到相應消削弱,沿著這樣的發展道路,逐漸形成了“高”、“楊”兩個快書藝術流派。

山東快書在城市發展的同時,在山東廣大的農村大地上,活躍著一支山東快書延長隊伍,他們仍保留著粗獷甚至粗野格調的演出,依然深得農民聽眾的喜愛。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創造竹板山東快書的“於派”創始人於傳斌。

創始人物

於傳斌,1897年出生,山東濟南平陰縣洪範池鎮紙坊村人,藝名於小辮,明萬曆大學士閣老於慎行(于慎行[1545~1607]明代文學家、詩人,字可遠,又字無垢。平陰縣東阿鎮人。明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萬曆元年(1573年)(穆宗實錄)成,進修撰,充日講官。後升禮部右侍郎、左侍郎,轉改吏部,掌詹事府,又升禮部尚書。萬曆三十三年詔為詹事未上任,後朝中推出7位閣臣,首為于慎行,詔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歸家,後臥病不起,起草遺疏,請皇帝“親大臣,祿遺逸,補言官”。數日病死,年62歲,贈太子太保,諡文定。于慎行學有原委,貫穿百家。神宗時詞館中以慎行及臨朐馮琦文學為一時之冠。著有《谷山筆麈》(18卷)、《谷城山館文集》(42卷)、《谷城山館詩集》(20卷)、《讀史漫錄》(10卷),編纂《兗州府志》。)第十一代侄孫。自幼家貧,母早亡,年少隨父在河北、山西先做小生意無成,後以討飯為生,受其父影響,以兩片牛胯骨敲擊伴唱乞討。後父亡,於傳斌孤獨一人仍以要飯為生。他生性聰慧,記憶力特強,有說唱天賦,敲牛胯骨討飯時鍛鍊和表現出了極強的說唱能力。

他在老家乞討時,見到平陰東阿鎮新莊的大鼓藝人老陳門的孫長瑜(外號“孫古現”),表演說書,因見其說書能掙飯吃,便拜其為師,學習淮海大鼓(俗稱乾砸鼓),他憑著天子聰慧,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學會了《蛤蟆傳》、《河間府》等書。但因其性急倔強,不習慣大鼓拖腔拉韻哼哼唧唧的唱法,轉拜傅長泰學習山東落子,學成後,獨立演出,轉遍了聊城、菏澤、濟寧、曲阜、泰安等魯中、魯西南一帶,並嶄露頭角。

演出期間,於遇到曲阜馬玉恆演出“武老二”,喜其藝術格調豪爽快捷,而自己性格又正如此,深感興趣,便主動與馬玉恆交往,懇求傳授山東快書技藝。馬向於傳斌簡約介紹了快書演唱要旨,謙虛的說名師出高徒,推薦他去濟南,拜號稱“書壇三大將”之一的楊鳳山為師。因楊已得盧同武真傳,技藝出眾,為人寬厚,極願與同行交流,找他拜師求藝不會遭到拒絕。於傳斌遂趕往濟南楊鳳山常年演出的新市場(南崗子),一見楊鳳山的演唱,便十分傾心。於傳斌悄悄聽書十餘日,白天聽書,晚上回到旅店認真模擬苦練,待有進展後,便買上茶葉點心,登門請罪要求拜師。楊以其為人坦率誠懇,與於結為摯友。於傳斌穎悟過人,得楊悉心傳授,盡得要領。

數月後再返曲阜,與馬玉恆“合穴”演出,大受歡迎。經過不斷研究實踐,富於創造的於傳斌,逐漸洞悉快書的諸般演唱訣竅,及廣大農民聽眾的欣賞心態,從不甘墨守成規的他,決定要標新立異,讓自己的演唱不落流俗自成一格。他首先感到伴奏鋼板音量太小,難以形成強烈地急風暴雨的氣氛,不能吸引聽眾並難與自己演唱格調和諧,所以他保留了唱落子時已經熟練使用的大竹板,從大小粗細不同的木梆和木魚能夠發出高底不同的聲響受到啟發,經過反覆實驗終於找到縮小竹板的合適尺寸,使它能夠發出清脆的類似板鼓的聲音,與大竹板沉重響亮的聲響配合,出現了比較理想的反差效果。樂器改造好後,他又參考高調梆子開台鑼鼓點,經過不斷實踐演化出說書用的開場大過門,並壓縮鋼板點法用兩頁小竹板打出間奏小過門。如:

0│的的達│

0的的達│

達的的 達的的│達的的 達│

的的的的 達的的│達0│

達的達的達│

達達的達│的的達│

的的的 的的的 的的的 的

達 達 達 達

大小四頁竹板配合,效果非常火爆,令人耳目一新,聽眾無不叫好。“於派”竹板快書因而由此奠定了基礎。

竹板伴奏創造成功後,於傳斌進一步發展“武老二”的粗獷風格,在楊鳳山、馬玉恆等演唱風格的基礎上,求得與自己藝術追求相應一致的發展。他主張師法自然,不事雕琢,根據演唱內容自由發揮。他唱過大鼓、落子,有著長期藝術實踐經驗,和深厚的農村生活底蘊,演唱起來看似隨意性很強,其實一切均在規矩之中。他身材高大,曾練過拳腳,動作架勢豪放灑脫,聽眾說他大眼一瞪跟兩個酒甌一樣。他唱板結合嚴密,字如串珠,演唱從不惜力,動作誇張,一回書下來褂子濕半截,模仿趟鐐、崩鐐形象逼真,表演抬轎時大板往肩上一搭,合扇合扇的幾步動作更是令人叫絕。他習慣伸出兩個手指比劃著名唱:“這個點兒,這個點兒,來了好漢武二郎。”有人誇他整個演出,就像一幅大寫意的英雄圖,濃墨重彩,酣暢淋漓,氣勢恢宏,看後令人盡吐鬱悶之氣,心胸為之一快,印象深刻,久久難忘。於傳斌的快書表演中,充滿了強烈的愛與恨,他說到武二郎等英雄好漢時,從氣質、聲調、語言、面部表情和動作等方面都表現出了他對英雄人物的敬仰與欽佩;說到李家五虎、方豹等人物時,又表現出咬牙切齒的痛恨與鄙視。他表演時精神飽滿、吐字清晰、嗓音洪亮,把作品中的人物活靈活現的展現在觀眾面前,非常強烈的喚起人們的共鳴。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於派”山東快書已經達到成熟階段。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於傳斌在陶城鎮說書結識了姑娘徐鳳英,與之結婚,生有三女一男,於傳斌也便用其竹板說唱藝術養家餬口。上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他攜妻女轉遍了大半個山東,後把妻女安置在家。雖然於傳斌生有一男三女,但由於家貧,家境慘然。兒子小時生病成為啞巴,後修水庫得病感染醫治無效而死;大女兒嫁到鄰鎮,由於丈夫虐待,跳井身亡;二女兒隨丈夫遠赴天津;小女兒嫁到同鄉。於傳斌的夫人徐鳳英在於傳斌去世後隨二女兒去了天津。

1947年於傳斌由老家帶領大徒弟高慶海去濟南,經長清逗留數月,後進入濟南演出直至去世。

於傳斌一生清貧,晚年染上酗酒習慣,同時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住在徒弟張慶海家裡,靠其服侍起居,照顧晚年。1952年,於傳斌因飲酒過量,夜間自吊鋪摔下,歿於濟南人民商場書棚內。張慶海便把於傳斌遺體送回洪範老家,進行傳送。

於傳斌雖離世,但他創立的“於派”竹板山東快書卻流傳甚廣。

二、於傳斌的演唱特點

於傳斌演唱與別人不同,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第一、於演唱不打鋼板(銅板)伴奏,而是打四塊大小竹板,打的伴奏點是戲曲中的鑼鼓經,有著非常強的音樂感,竹板聲音清脆悅耳,花點繁多,節奏感強,給人非常好的審美享受。而他在演唱開場前先打一陣竹板,觀眾不斷叫好,打完竹板接著收錢,收完錢才開口再唱,就像唱一回書目後,收一次錢,然後再唱一樣。打板收錢,是其他快書藝人所沒有的特色。

第二、甩辮子盤頭,這是於傳斌的高超技巧。於傳斌曾留過大辮子,由於楊鳳山是大辮子,被稱為“楊大辮子”,所以於傳斌不能和自己的摯友“搶名號”,後來他剪成了小辮,便有了藝名“於小辮”的稱呼。但他在留有大辮子時,演唱過程中說到興奮處,把頭一甩,大辮子順勢一圈一圈盤在頭頂上,然後他用手抓住辮稍,把辮稍在頭頂掖住,整個動作一氣呵成,非常漂亮,能引起觀眾熱烈掌聲。

第三、於傳斌身材高大,曾練過拳腳,身上功夫厲害,演唱過程中,動作架勢豪放灑脫,跳轉、飛腳,十分到位,異常優美。

第四、於傳斌在演唱時還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特點,那就是說書時不喝水,身後有一張小條桌,桌上放著一壺酒和一小撮花生米,他演唱前把一粒粒的花生米捻去皮,分成兩瓣,再把每瓣一分為二,掰成更小的粒,觀眾不仔細瞧,根本看不出是花生米。演唱中隨著說唱動作一回身的同時,一小粒花生米已入口中,手法之快讓人叫絕。既不耽誤打板和動作,也不耽誤說唱。當起了大的包袱或中場休息,他不像別的快書藝人演員一樣喝水潤嗓,而是拿起身後條桌上的酒壺,以酒潤嗓。

第五、於傳斌有一門絕技,在說到武老二時,他把竹板往腋下一夾,騰出兩隻手,伸出食指和中指,兩個有神的大眼睛盯著這兩個能彎成三道彎的手指,配合著台詞,把武二郎的英雄氣概表現的淋漓盡致。三道彎是兩個手指和常人一樣自然半彎曲,但指尖一節卻能向上呈反方向彎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