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關於諮詢關係的定義,研究者們並沒有形成共識,甚至大多數研究者們在說到諮詢關係時,都沒有進行明確定義。
總體而言,目前對諮詢關係的定義主要有三類。從最廣泛的角度來說,諮詢關係應當包括諮詢師和來訪者雙方在諮詢中所表現出來的所有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情感、態度和行為 。第二類定義是對第一類定義的適當窄化,比如Gelso和Carter將關係定義為“諮詢雙方對另外一方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以及表現這些情感和態度的方式“ 。這樣的定義便將諮詢師所使用的各種干預技術排除在外了。第三種定義則更進一步窄化,只強調情感和態度,連方式也拋棄 ,還有些研究者只強調關係中具有治療性的部分,也就是Rogers所描述的共情、真誠和無條件積極關注 。
三種基本類型
諮詢關係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這種特殊性表現為一種情感的聯結、內心的溝通以及人際間的相互影響。心理諮詢給來訪者的心理支持和幫助,正是通過這種特殊的諮詢關係起作用的。不同的諮詢關係,要求諮詢員在心理諮詢過程中應採用不同的諮詢理論和諮詢方法,由之產生的諮詢效果也有所差異。
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心理諮詢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作為科學來到中國卻是近年來的事情。面對國外諸多心理諮詢的流派,尤其是這些流派間的理論紛爭,不少諮詢人員時常會感到困惑。比如,國外有一些諮詢流派強調諮詢關係的指導性,而另有一些則強調其非指導性,還有的則強調二者兼而有之。這些流派在理論上的固有分歧和爭論,恰恰向我們展示了諮詢關係的以下三種基本類型:
平等型
在這種諮詢關係中,諮詢員和來訪者是完全平等的。來訪者視諮詢員為值得信賴的傾述對象;諮詢員注重的則是傾聽和通情理解,扮演著一種起催化作用的角色,促進來訪者自我領悟。羅傑斯(Rogesr)的患者中心療法就屬此列。
權威型
這是一種強調諮詢員對來訪者享有高度的權威性和指導性的諮詢關係。在來訪者眼裡,諮詢員是其尋求幫助的專家,因而對諮詢員言聽計從;而諮詢員視來訪者為患者或有問題的人,不斷地給來訪者以一定的認知輔導和行為操作訓練。如精神科醫生、精神分析學家等就習慣於建立這種關係。心理分析療法、理性情緒療法及行為療法等一些重要的心理諮詢理論,也是倡導通過建立這種關係給來訪者以具體指導。
有限指導型或指導型
這是一種介於平等型和權威型之間的諮詢關係,既不象平等型關係那樣一味地強調來訪者的自我領悟而不給其適當指導,又不象權威型關係那樣不考慮來訪者所具有的潛在能力而過多地給以指導。實際上,這是一種將諮詢員的指導和來訪者的自我領悟適當融合的諮詢關係。鍾友彬的認知領悟療法就是通過建立這種關係來給來訪者以認知領悟和認知輔導的。
關係的建立
諮詢關係是一種特殊的助人關係,這就要求諮詢員在建立諮詢關係的過程中必須遵循有關準則。為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諮詢員應做到以下幾點:
諮詢員一定要願意傾聽來訪者說的任何事情。我們知道,協助性是諮詢關係的基本特徵之一,也是諮詢員所必須擁有的人格品質。這種協助性在諮詢過程中主要表現為諮詢員的傾聽能力,即諮詢員在無心理壓抑和防禦的前提下,全神貫注地傾聽來訪者所說的一切,並且要不斷地作出極富有人情味的、共鳴性的理解反應。如果諮詢員未等來訪者把問題傾述完就忙於插話,或一廂情願地探索、引導諮詢過程,往往會導致來訪者的反感。
諮詢員在諮詢開始後必須給來訪者“很樂意提供幫助”以及“為您保密”這兩則重要信息。應該說,傳遞這兩則信息是容易的,但要在整個諮詢過程中做到表里如一卻並非易事。
諮詢員在對來訪者言行作出反應時應儘可能避免評判是非或好壞。在心理諮詢中,來訪者多數是有是非標準的;有的正是由於這些是非標準才使他感到自己不可饒恕。這些來訪者與一般的違法亂紀或道德敗壞者不一樣。他們不是那些是非不分或做了壞事還心安理得的人,而是因做了錯事一時失誤而不肯原諒自己,最終導致心理異常。如果我們在諮詢時對來訪者所陳述的內容進行不恰當的道德或價值評判,一方面會使來訪者隱去其問題中的一些重要細節,影響其完整地陳述問題;另一方面;還會給本來就心緒不寧的來訪者在心理上雪上加霜;使其背上更加沉重的心理包袱。
諮詢員要努力使來訪者為解決自己的問題承擔主要責任,使其不斷地進行自我探索、自我接納和自我進步。唯有使來訪者意識自己的努力最為有效,他才會更主動、更積極地擔負起自己心理問題的治療責任。這樣,來訪者的進步才會具有根本性意義。如果諮詢不能使來訪者立足自己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諮詢效果可能是暫時的,甚至會導致來訪者對心理諮詢的長期依賴。
諮詢員與來訪者交流,要視其為正常人。有心理問題的來訪者,一般不是沒有能力(潛能)解決自己的問題,而是缺乏信心和勇氣。諮詢中,如果我們把來訪者的問題看得過於嚴重,甚至因其有心理問題而瞧不起他,就會使其更加恐懼和自卑。相反,如果我們視來訪者為正常人,或視其僅是一時迷失自己,他們就會自由自在地與我們交流,從心理上得到更多、更大的心理支持和鼓勵。
1.諮詢員一定要願意傾聽來訪者說的任何事情。我們知道,協助性是諮詢關係的基本特徵之一,也是諮詢員所必須擁有的人格品質。這種協助性在諮詢過程中主要表現為諮詢員的傾聽能力,即諮詢員在無心理壓抑和防禦的前提下,全神貫注地傾聽來訪者所說的一切,並且要不斷地作出極富有人情味的、共鳴性的理解反應。如果諮詢員未等來訪者把問題傾述完就忙於插話,或一廂情願地探索、引導諮詢過程,往往會導致來訪者的反感。
2.諮詢員在諮詢開始後必須給來訪者“很樂意提供幫助”以及“為您保密”這兩則重要信息。應該說,傳遞這兩則信息是容易的,但要在整個諮詢過程中做到表里如一卻並非易事。
3.諮詢員在對來訪者言行作出反應時應儘可能避免評判是非或好壞。在心理諮詢中,來訪者多數是有是非標準的;有的正是由於這些是非標準才使他感到自己不可饒恕。這些來訪者與一般的違法亂紀或道德敗壞者不一樣。他們不是那些是非不分或做了壞事還心安理得的人,而是因做了錯事一時失誤而不肯原諒自己,最終導致心理異常。如果我們在諮詢時對來訪者所陳述的內容進行不恰當的道德或價值評判,一方面會使來訪者隱去其問題中的一些重要細節,影響其完整地陳述問題;另一方面;還會給本來就心緒不寧的來訪者在心理上雪上加霜;使其背上更加沉重的心理包袱。
4.諮詢員要努力使來訪者為解決自己的問題承擔主要責任,使其不斷地進行自我探索、自我接納和自我進步。唯有使來訪者意識自己的努力最為有效,他才會更主動、更積極地擔負起自己心理問題的治療責任。這樣,來訪者的進步才會具有根本性意義。如果諮詢不能使來訪者立足自己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諮詢效果可能是暫時的,甚至會導致來訪者對心理諮詢的長期依賴。
5.諮詢員與來訪者交流,要視其為正常人。有心理問題的來訪者,一般不是沒有能力(潛能)解決自己的問題,而是缺乏信心和勇氣。諮詢中,如果我們把來訪者的問題看得過於嚴重,甚至因其有心理問題而瞧不起他,就會使其更加恐懼和自卑。相反,如果我們視來訪者為正常人,或視其僅是一時迷失自己,他們就會自由自在地與我們交流,從心理上得到更多、更大的心理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