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歷史

相關人物

他是漢代有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是中國文字學的開拓者。他於公元100年(東漢和帝永元十一年)著《說文解字》,是中國首部字典。
許慎曾擔任太尉府祭酒,師從經學大師賈逵。他歷經21年著成的《說文解字》,歸納出了漢字五百四十個部首。
許錦晶曰:叔重者,名慎,汝南召陵人也。性純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為郡攻曺,舉孝廉,再遷除洨長。卒於家。初,慎以《五經》傳說臧否不同,於是撰為《五經異議》。
周邊景點
許慎故里萬歲里
萬歲里,即郾城縣姬石鄉許莊村,是東漢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的故里。
許莊村,東有許慎墓,再東有召陵故城;西有許沖墓,再西有汝水(今沙河),其位置應與許慎自敘相符。清朝時期的許同莘《漢南閣祭酒許慎祠墓宜復奉祀生議》介紹:許慎墓側故有祠,相傳明代有祭田120畝。鹹豐年間,農人於墓西掘地,得祠堂基礎,並祠田之碑。奸人恐許氏子孫按碑索地,棄其碑,不知所在,而祠址可考。
許慎墓

1959年,許慎墓被郾城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成立了保護組織。
1984年,河南省文化廳、文物局撥專款6萬元重修許慎墓,並征地6.9畝闢為許慎陵園,陵園內植柏樹180多株,整修後的許慎墓高5米,墓底徑增至16米,墓基以弧形條石壘砌,護牆高1米,厚0.25米。墓前重立“漢孝廉許公之墓”碑和“許夫子從祀文廟碑記”碑,新立“重修許慎墓碑記”碑。1987年,許慎墓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沖墓
許沖是許慎之子,為召陵萬歲里公乘。漢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其代父把《說文解字》一書獻於朝廷,使得《說文解字》一書流傳千古。
許沖墓在許莊村西北隅,與其父許慎墓隔村相望,其墓於明晚期被夷為平地,清末至民國初期,其墓曾兩次塌陷,有村民曾見墓穴中有磚質墓誌,便確認為許沖墓。後許氏族人復封隴為墳。1985年春,縣政府在修葺許慎墓的同時,對許沖墓也予以修整,墓冢高2米,底徑4米,墓前新立“召陵萬歲里公乘許沖之墓”碑,墓周植柏樹4株。1989年,許沖墓被縣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慎陵園
1984年11月9日,許慎陵園奠基,次年3月竣工。許慎陵園占地6.9畝,園內有許慎墓和墓碑,在建許慎陵園的同時,對許慎墓予以整修,並建碑樓、石祭案、神道,墓四周植松柏。整修後的許慎墓高5米,墓前正中重立“漢孝廉許公之墓”碑,左前重立“許夫子從祀文廟碑記”碑,右前新立“重修許慎墓碑記”碑,墓後植柏樹180多株。
1996年,郾城籍在外工作的李滿盈捐款10萬元擴建許慎陵園,由許慎紀念館具體負責許慎陵園建築工程。1996年10月1日,許慎陵園擴建工程啟動,同年12月31日竣工。擴建後的許慎陵園南北長156米,東西寬49.5米,陵園面積12.6畝,四周為高3米的仿古圍牆,面南正中為陵園大門,門兩廂建仿古式保衛室。由許莊村許氏後裔組成保護小組,常年守護。陵園常年對外開放,接待中外學者和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