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訪西安辦事處志感
西安捉蔣翻危局①,
內戰吟成抗日詩。
樓屋依然人半逝②,
小窗風雪立多時。
作品注釋
①西安捉蔣:即發生在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事變的和平解決,促使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
②半逝:大多數已經逝世。
寫作背景
1936年夏,中國共產黨為了爭取東北軍和西北軍,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西安市內七賢莊設立了“紅軍聯絡處”,葉劍英為主要負責人,為促成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西安事變”時,周恩來來西安也住在這裡。第二次國共和作期間,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駐陝辦事處。”在辦事處的小院內,有兩間小房,一間是周恩來的住室,另一間是葉劍英的住室。解放後,此處被闢為革命紀念館。
40多年後,葉劍英到西安視察時,在中共陝西省委書記于明濤、李爾重等陪同下,故地重遊,來到了闊別多年的西安辦事處舊址。他先看過當年周恩來的居室,然後走進自己的房間,臨窗佇立良久。此時窗外正雪灑遍地。他撫今思昔,百感交集,便在屋門前攝影留念,隨即來到紀念館會客室,在留言簿上揮筆題詩,落款:1979年4月12日雪後,與明濤、爾重訪辦事處志感。
作品鑑賞
該首詩的開篇,首先把讀者的情思帶回到了1936年那個不平凡的歷史時期。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東北三省,又進逼中原,妄圖吞併全中國。1936年9月,中共中央應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的要求,派葉劍英率人密赴西安,共商抗日大計。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無視全國人民的抗日要求,從洛陽到達西安逼迫張、楊繼續“剿共”,並向其部下施加壓力。在這種形勢下,葉劍英返回延安向中共中央匯報情況,研究下一步抗戰工作。不料1936年12月12日,張、楊二位將軍發動兵變,逮捕了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國民黨內部以何應欽為代表的親日派,企圖以“討伐”為名,進兵西安,乘機殺死蔣介石,以挑起內戰,達到投靠日寇的目的。廣大民眾出於義憤也強烈要求公審蔣介石。在這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正確估計了當時的形勢,識破了親日派的陰謀,分析了各種矛盾,制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正確方針,派周恩來,博古、葉劍英為全權代表,應張學良電邀趕赴西安,通過多方面工作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方針主張,經過談判和爭取,終於在千均一發之際使“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逼迫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條件,從而推動了國共兩黨的再次合作。此間葉劍英同志廢寢忘食,四處奔走,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做了大量工作,針對南京親日派的軍事挑釁,葉劍英還參加西北聯軍參謀團,制訂抵抗親日派“討逆軍”的作戰計畫,進行軍事部署。
“西安捉蔣翻危局”,是對“西安事變”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及事態發展的高度概括。詩人用一個“危”字,描繪出了當時關係著國家命運、民族危亡的政治形勢和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翻”字更是—字千金,概煉歌頌了中國共產黨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和巨大威力。“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把險象環生的“危局”翻”了過來,化險為夷,這是歷史的轉折,偉大的轉折。
“內戰吟成抗日詩”一句,進一步闡述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偉大歷史意義。十年內戰轉變成為抗日民族戰爭,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個重大轉折。作者在這裡把偉大的抗日戰爭比喻為—首民族解決戰爭的壯麗史詩,把當時艱巨複雜的鬥爭喻為“吟詩”,表現出了革命者力拔千鈞的英雄氣概,歌頌了左右乾坤的革命力量,使詩句充滿了英雄浪漫主義色彩。
這兩句,是對—個艱巨複雜的偉大歷史階段的精煉濃縮,多少歷史的回顧,多少緊張的鬥爭場面,多少對歷史的評價和感慨,都融會在了詩人的吟誦里。在歷史學家筆下,關於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的全部歷史和偉大意義,往往需要鴻篇巨製方能交代清楚。而在此處,詩人用短短兩句詩便概括無遺,涵蘊深厚,逸興高超。
“樓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風雪立多時。”詩人的目光由43年前又轉回到眼前的景物,故地重遊,看到“樓屋依然”,然而人去屋空,許多曾在這裡戰鬥過的戰友們,像周恩來、朱德等,都已去逝了。往事如煙,縈繞詩人心頭,看到眼前一如從前的舊景舊物,更加感慨歷史的變遷與滄桑,對戰友和過去的戰鬥歲月倍加懷念。面對窗外的風雪,詩人睹物懷人,心潮翻滾,佇立多時,任憑思緒在歷史的長河中回顧馳騁。“風雪”的動與詩人“立多時”的靜鮮明映照,形成了一幅深情懷念戰友回顧往事的感人畫畫,雖未著半個“情”字,但詩人那切切情思已濃濃地凝聚筆端,感人至深,含蓄雋永,令人回味無窮。
這首七絕語言凝鍊,內容豐富。作者以詠史入墨,以寫景作結,在動人心魄的歷史畫面之後,又有懷故人於風雪之中的感人深情,使詩句起伏迭宕,意蘊豐厚,讀來縈思繚繞,其味無窮。
這首詩,是對中國共產黨和其他進步人士在抗日鬥爭中偉大貢獻的熱情歌頌,也是對那些為民族解放事業立下功勞的人們的深情懷念。短短的詩句,蘊含著滾滾的感情的波濤,這是共翻危局、共吟抗日史詩、為共同事業一起戰鬥的戰友之情,詩人把對歷史的回顧與對戰友的懷念交織在一起,深化了詩歌的內容,使人讀之,無不為那深切而綿長的情思所感染。
作品鑑賞
葉劍英(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
字滄白,原名葉宜偉,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1917年,葉劍英進入雲南講武堂學習。後曾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師長,後任四軍參謀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2月率領所部教導團參加廣州起義,任軍事指揮部副總指揮。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北平市市長等職。建國後,歷任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廣東省政府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職務,廣東省政府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