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者斯金納認為:言語是人的一種行為,兒童習得言語行為就像老鼠按門閂取得食物而形成操作條件反射一樣,是通過食物或別人的言語聲音、手勢的強化而實現的。當與成人交往時,兒童說出的詞音如果受到成人的獎賞(讚許和肯定),就得到強化,以後還會作出這種言語反應;如受到懲罰(批評和糾正),就會消退。兒童言語行為的獲得就是通過這一過程的反覆進行,按照強化、消退、泛化這一系列條件反射形成的原則實現的。後天學習在兒童言語獲得中是起作用的,但是上述理論難以解釋兒童言語習得的全過程。如,兒童到了3歲或3歲半時,就基本上掌握了母語的基本語法結構;另外,大多數學者認為,兒童學習言語有一個關鍵期,即在12歲以前學習言語比較容易,這些現象僅用言語獲得條件作用理論則很難解釋。
相關詞條
-
文學文本言語研究
《文學文本言語研究》以文學義本言語為研究對象,根據長期以來輕視文學文本言語的歷史和現狀,提出應該自覺地面對語言,然後主要闡述了以下問題:笫一,根據索緒爾...
基本介紹 圖書目錄 -
言語和語言發育障礙
語言(language)是由語音、辭彙和語法構成的符號系統,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社會現象。言語(speech)是指人們說的話,也就是個體發...
症狀體徵 用藥治療 飲食保健 預防護理 病理病因 -
紮根理論
紮根理論研究法是由哥倫比亞大學的AnselmStrauss和BarneyGlaser兩位學者共同發展出來的一種研究方法。是運用系統化的程式,針對某一現象...
簡介 基本思路 操作程式 分析實例 研究工具 -
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是過程型激勵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首先提出。認為人的行為是對其所獲刺激的函式。如果這種刺激對他有利,則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若對他不利,...
產生 分類 套用 兩面性 -
自我效能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從社會學習的觀點出發,在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論,用以解釋在特殊情景下動機產生的原因。自我...
理論概述 發展歷史 概念表述 主體作用機制 形成與發展 -
學習的條件
羅伯特·加涅(Robert M Gagne) 在試圖描述影響人類學習的條件時,作者想到的是這樣一個問題:真正造成教學差別的是什麼因素?其實只要是教師都在...
簡介 文摘 目錄 -
工作記憶理論
工作記憶理論主要由巴德利提出,主張用工作記憶的概念擴展短時記憶的概念, 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中逐漸套用到其他廣泛的領域。工作記憶理論模型的發展主要經歷三個階...
定律定義 工作記憶理論模型 理論套用 -
動機[認知理論]
動機是激發和維持有機體的行動,並將使行動導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內部驅力。 動機在心理現象中屬於心理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武德沃斯1918年最早套用於心理...
概述 動機的表現 動機與需要 動機與目標 動機理論演化 -
心理學的體系和理論下冊
第二、重視對心理學發展的當前趨勢的分析研究。 第4章結合分析實驗心理學誕生後50年內各主要心理學派對感覺問題的研究和貢獻,系統探討了感覺心理學研究的當代...
內容介紹 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