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解讀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災難的前因後果,探究經濟繁榮與衰退交相罔替的來龍去脈。
生動的描述、詳實的數據、細緻的筆觸伸向社會的每個角落。
逆境中蘊涵著希望,走出蕭條的努力令人為之動容。
內容簡介
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這使得各國均放鬆了對經濟的管制,導致投機盛行、貧富差距懸殊,最終因投機過度,華爾街金融體系崩潰,並由此引發了全面的經濟危機:大量企業倒閉,上千上萬人失業。危機從美國傳導到世界各國,世界經濟一派蕭條。為了走出蕭條,各國紛紛採取了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經濟政策,通過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同時積極培養市場自身的修復機制。這兩方面的努力成為經濟復甦的良藥,尤其在採納凱恩斯主義干預政策後,美國、日本和歐洲各國在40年代初逐步走出了大蕭條局面,重新走上了經濟繁榮之路。
閱讀本書,藉助於對歷史的回顧和分析,有助於讀者面對當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從歷史這面鏡子中找尋可資借鑑的因素。
本書適合所有關心經濟態勢的人閱讀。
目錄
第一部分 危機前傳——看似完美的資本主義社會
第一章 歷史追述——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完美”制度的建立
一、美國——南北統一,國家獲得新生
二、法國——路易十六被砍頭,共和政府初建
三、英國——“光榮革命”催生資本主義政府
第二章 伴隨著資本主義制度成長的企業發展史
一、靠貿易發家的荷蘭
二、阿姆斯特丹銀行
三、東印度公司
四、英格蘭銀行與南海公司
五、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美國企業
第二部分 灰色歷史——經濟大危機前前後後
第三章 危機的種子——1914年至1929年的美好時光
一、急性病患者——美國
二、危機苗頭之一——放鬆管制的地方政府
三、危機苗頭之二——貧富懸殊加大
四、危機苗頭之三——可怕的投資銀行
五、危機苗頭之四——聯邦政府推波助瀾
第四章 一瀉千里——大危機爆發
一、暴跌的股市
二、“精彩”的電影——危機中的富人和窮人
三、工作、失業和救濟
四、陷入絕境的農民
五、廉價勞動力
六、危機中的金融機構——放假的銀行
七、大蕭條前期的聯邦政府——堅持“自由”和“孤立”
八、臆想中的共產黨——瘋狂的胡佛總統
第五章 慢性病患者——英國和法國
一、憤怒的法國人
二、法國占領魯爾區——害人害己的愚蠢舉動
三、國際金融大動盪之一:“自私的美國佬”——英國金本位制的崩潰
四、國際金融大動盪之二:法郎危機和可惡的“德國陰謀”
五、“精疲力盡的和平”——邱吉爾
六、“習慣了就好”——英國、法國和大蕭條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第六章 重症纏身的德國
一、《凡爾賽條約》——德國危機的種子
二、重病的傳染性——從經濟危機到政治危機
三、懸崖邊上的德國經濟和“小人物”希特勒的發跡
四、沒有希望只有絕望——通貨大膨脹
五、緩解德國危機的特效藥——道斯計畫
六、復活的經濟危機
七、大蕭條的打擊
八、戰爭危機的來臨
第七章 危機治理中的美國
一、“衝動的胡佛”
二、新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
三、“復興和救濟”——解決銀行問題
四、放棄金本位制
五、《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分業管理
六、皮科拉聽證會
七、證券交易委員會與約瑟夫·甘迺迪
八、蘭迪斯與道格拉斯——高效的繼任者
九、工農業的政府管制
十、公共工程
十一、保護勞動者
第八章 保守的歐洲——英國和法國的反危機政策
一、大蕭條逼迫的“和平”浪潮
二、落魄的世界前霸主
三、“平攤損失”治蕭條——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
四、解放思想——救助工農業
五、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六、反應慢的法國
七、堅持金本位,堅持緊縮再緊縮
八、無奈拋棄金本位制和緊縮政策
九、相互猜忌的談判——世界經濟會議
第九章 堅強面對危機——大蕭條中的優秀公司
一、 慰藉人心的“米老鼠”
二、“微笑”的希爾頓
第三部分 眾說紛紜——對大危機的解析
第十章 需求不足論及危機解決之道——建立政府有效干預下的市場經濟
一、凱恩斯生平
二、傳世巨作——《通論》
三、凱恩斯和羅斯福
四、凱恩斯主義的傳播
第十一章商業周期理論及危機解決之道——讓市場自身的力量去修復危機
一、哈耶克生平
二、自由是哈耶克永恆的追求
三、奧地利學派
四、預測大蕭條
五、哈耶克和凱恩斯的論戰
第十二章 貨幣供應管制不當論及危機解決之道——放鬆管制,建立自由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一、弗里德曼生平
二、弗里德曼對大蕭條的理論解釋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