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指以觀世音菩薩為崇奉對象之宗教信仰。據法華經普門品之記述,當眾生遭遇困難之時,只要誦念其名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觀世音菩薩於二十五聖眾之中耳根圓通最為殊勝,於我國觀世音信仰亦極普及。我國最早有關觀世音信仰之譯經,始於三國吳五鳳二年(255)支疆梁接譯法華三昧經六卷(已佚);西晉竺法護亦於太康七年(286)譯正法華經光世音普門品;鳩摩羅什於姚秦弘始八年(406)譯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隋代仁壽元年(601),
相關
闍那崛多、達摩笈多共譯添品法華經普門品之偈頌;劉宋時曇無竭譯觀世音菩薩授記經。隨著廣說觀世音菩薩功德之法華經信仰的普及,觀世音信仰亦深入民間。 除法華經以外,曹魏嘉平四年(252)康僧鎧譯無量壽經;■良耶舍譯觀無量壽經;佛馱跋陀羅譯華嚴經入法界品,皆闡說觀世音之利益。東晉竺難提譯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北周耶舍崛多譯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闡說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之福德與靈驗。此外尚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廣傳民間。因此等經典之翻譯,致使觀世音信仰廣為發展,又順應此風潮,鼓吹觀世音信仰之疑偽經典遂大量產生。如高王觀世音經、觀世音十大願經、觀世音詠托生經、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觀世音懺悔除罪咒經、觀世音菩薩救苦經、觀世音所說行法經、觀世音三昧經等。其中高王觀世音經又稱為小觀音經。 宋代傅亮(374~426)依據東晉謝敷所著之觀世音應驗傳,撰光世音應驗記;宋張演(五世紀前半)撰續光世音應驗記;齊之陸杲(459~532)撰系觀世音應驗記。由此可知西晉末期至六朝時代,觀世音信仰在我國社會盛行之狀況。 隋代智顗針對法華經普門品,著觀音玄義二卷、觀音義疏二卷;又針對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撰請觀音經疏一卷、請觀音懺法一編。智顗另一方面積極的引用觀音三昧經等偽經之說,明示觀音信仰之觀解,而為後世解釋普門品之典範。知禮著觀音玄義記四卷、觀音義疏記四卷,為智顗之疏添加偈頌,並予以注釋。唐代寶思惟譯有觀世音菩薩如意摩尼陀羅尼經一卷、陀羅尼念誦法一卷,實叉難陀亦譯有觀世音菩薩秘密藏如意輪陀羅尼神咒經一卷。唐中期以後密教盛行,觀世音信仰亦有不同的發展。唐末五代時,日僧慧萼自五台山得觀音像,安置於舟山群島潮音洞,創建觀音院,稱之為補陀落山,為觀世音菩薩之聖地。 據傳篇幅不長之高王觀世音經,為增加篇幅,而有雜咒間雜於其中,於佛祖統紀成立時,已成為猥雜之文流行於民間,然其誦經之靈驗,該書作者志磐則深信不疑;明代雲棲袾宏曾極力非難高王觀世音經,然而明清以來,由於受此經之影響,觀世音信仰於民間愈形深入。清代以後,觀世音菩薩更以送子觀音之形像出現,致信仰之範圍愈形擴展。清代弘贊著觀音慈林集三卷;順治十六年(1659)周克復著觀音經持驗記二卷,內載靈驗事跡一一八則,卷末並附有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羅尼經、禮觀音文、辨訛語三則。 由於觀世音信仰普及,非但譯經及論著極多,關於觀世音之造像亦多不勝數,尤於北魏之後,造像之風益盛,今大同、龍門、駝山石窟等尚存有遺品甚多。隋唐以來,受密教盛行之影響,遂造有十一面、千手、如意輪、不空罥索、準提等諸種觀世音像,又基於篤信者之感應,復現蛤蜊、馬郎婦、水月、魚籃等像。今敦煌千佛洞內之菩薩像泰半皆系觀世音像。除經論、造像之外,以觀世音為主要崇奉對象,或冠上‘觀音’名稱之寺院亦不勝枚舉,以本省為例,據劉枝萬之論文‘清代台灣之寺廟’所載,清代台灣境內所建佛教寺院約一○二座,其中以‘觀音’為寺、宮、廟、亭之名稱者,約五十五座以上,由此可見當時台灣觀世音信仰之盛行。 又日本古來亦盛行觀世音信仰,據扶桑略記卷三載,推古天皇(592~628 在位)敕刻沉水香木之觀世音像;聖德太子亦於法隆寺夢殿及四天王寺金堂安置救世觀世音像;奈良朝之聖武天皇及光明皇后亦篤信佛教,於諸國建立國分尼寺,安置觀世音像,且為皇太子之病祈願,造觀世音像一七七尊,寫觀音經一七七卷,又於各地陸續造不空罥索觀音、千手觀音、十一面觀音等;平安朝之觀世音信仰亦極普及。歷代觀世音像之雕刻、繪畫珍品極多,現今列為國寶者,達四百五十種之多。此外,關於觀世音靈驗之述作亦多,有:觀音感通傳、觀音新驗錄、長谷寺緣起、觀音妙應集、準提觀音念誦靈驗記圖會、準提菩薩念誦靈驗記、洛陽觀音靈驗真鈔等。 由此可見觀世音信仰於中國及日本之盛行,然中國觀世音信仰由於混入密教而益形複雜,後更與道教結合,發展出‘娘娘廟’之信仰;民間信仰素以觀世音為女神,加以崇拜,日久遂與道教之‘娘娘神’信仰混合,而有‘觀音娘娘’之稱。[大智度論卷二十六、卷三十、卷三十四、瑜伽師地論卷七、大日經義釋卷四、法經錄卷三、翻譯名義集卷二、諸說不同記卷二、卷三、卷五、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