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例修訂
2001年11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22號公布。
根據2017年12月22日《國務院關於修改〈規章制定程式條例〉的決定》修訂 。
條例全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範規章制定程式,保證規章質量,根據立法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規章的立項、起草、審查、決定、公布、解釋,適用本條例。
違反本條例規定製定的規章無效。
第三條 制定規章,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
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範,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範。
第四條 制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規章,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或者同級黨委(黨組)。
制定重大經濟社會方面的規章,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同級黨委(黨組)。
第五條 制定規章,應當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在規定其應當履行的義務的同時,應當規定其相應的權利和保障權利實現的途徑。
制定規章,應當體現行政機關的職權與責任相統一的原則,在賦予有關行政機關必要的職權的同時,應當規定其行使職權的條件、程式和應承擔的責任。
第六條 制定規章,應當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科學規範行政行為,促進政府職能向巨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方面轉變。
制定規章,應當符合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相同或者相近的職能應當規定由一個行政機關承擔,簡化行政管理手續。
第七條 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規定”、“辦法”,但不得稱“條例”。
第八條 規章用語應當準確、簡潔,條文內容應當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法律、法規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規章原則上不作重複規定。
除內容複雜的外,規章一般不分章、節。
第九條 涉及國務院兩個以上部門職權範圍的事項,制定行政法規條件尚不成熟,需要制定規章的,國務院有關部門應當聯合制定規章。
有前款規定情形的,國務院有關部門單獨制定的規章無效。
第二章 立 項
第十條 國務院部門內設機構或者其他機構認為需要制定部門規章的,應當向該部門報請立項。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或者下級人民政府認為需要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的,應當向該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報請立項。
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向社會公開徵集規章制定項目建議。
第十一條 報送制定規章的立項申請,應當對制定規章的必要性、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擬確立的主要制度等作出說明。
第十二條 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以下簡稱法制機構),應當對制定規章的立項申請和公開徵集的規章制定項目建議進行評估論證,擬訂本部門、本級人民政府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畫,報本部門、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畫應當明確規章的名稱、起草單位、完成時間等。
第十三條 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執行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畫的領導。對列入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畫的項目,承擔起草工作的單位應當抓緊工作,按照要求上報本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本部門、本級人民政府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畫執行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
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畫在執行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予以調整,對擬增加的規章項目應當進行補充論證。
第三章 起 草
第十四條 部門規章由國務院部門組織起草,地方政府規章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組織起草。
國務院部門可以確定規章由其一個或者幾個內設機構或者其他機構具體負責起草工作,也可以確定由其法制機構起草或者組織起草。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確定規章由其一個部門或者幾個部門具體負責起草工作,也可以確定由其法制機構起草或者組織起草。
第十五條 起草規章,應當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書面徵求意見、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起草規章,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應當將規章草案及其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期限一般不少於30日。
起草專業性較強的規章,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
第十六條 起草規章,涉及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突出矛盾,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對社會公眾有重要影響等重大利益調整事項的,起草單位應當進行論證諮詢,廣泛聽取有關方面的意見。
起草的規章涉及重大利益調整或者存在重大意見分歧,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有較大影響,人民民眾普遍關注,需要進行聽證的,起草單位應當舉行聽證會聽取意見。聽證會依照下列程式組織:
(一)聽證會公開舉行,起草單位應當在舉行聽證會的30日前公布聽證會的時間、地點和內容;
(二)參加聽證會的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起草的規章,有權提問和發表意見;
(三)聽證會應當製作筆錄,如實記錄發言人的主要觀點和理由;
(四)起草單位應當認真研究聽證會反映的各種意見,起草的規章在報送審查時,應當說明對聽證會意見的處理情況及其理由。
第十七條 起草部門規章,涉及國務院其他部門的職責或者與國務院其他部門關係緊密的,起草單位應當充分徵求國務院其他部門的意見。
起草地方政府規章,涉及本級人民政府其他部門的職責或者與其他部門關係緊密的,起草單位應當充分徵求其他部門的意見。起草單位與其他部門有不同意見的,應當充分協商;經過充分協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起草單位應當在上報規章草案送審稿(以下簡稱規章送審稿)時說明情況和理由。
第十八條 起草單位應當將規章送審稿及其說明、對規章送審稿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和其他有關材料按規定報送審查。
報送審查的規章送審稿,應當由起草單位主要負責人簽署;幾個起草單位共同起草的規章送審稿,應當由該幾個起草單位主要負責人共同簽署。
規章送審稿的說明應當對制定規章的必要性、規定的主要措施、有關方面的意見及其協調處理情況等作出說明。
有關材料主要包括所規範領域的實際情況和相關數據、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匯總的意見、聽證會筆錄、調研報告、國內外有關立法資料等。
第四章 審 查
第十九條 規章送審稿由法制機構負責統一審查。法制機構主要從以下方面對送審稿進行審查:
(一)是否符合本條例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的規定;
(二)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三)是否與有關規章協調、銜接;
(四)是否正確處理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規章送審稿主要問題的意見;
(五)是否符合立法技術要求;
(六)需要審查的其他內容。
第二十條 規章送審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制機構可以緩辦或者退回起草單位:
(一)制定規章的基本條件尚不成熟或者發生重大變化的;
(二)有關機構或者部門對規章送審稿規定的主要制度存在較大爭議,起草單位未與有關機構或者部門充分協商的;
(三)未按照本條例有關規定公開徵求意見的;
(四)上報送審稿不符合本條例第十八條規定的。
第二十一條 法制機構應當將規章送審稿或者規章送審稿涉及的主要問題傳送有關機關、組織和專家徵求意見。
法制機構可以將規章送審稿或者修改稿及其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期限一般不少於30日。
第二十二條 法制機構應當就規章送審稿涉及的主要問題,深入基層進行實地調查研究,聽取基層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
第二十三條 規章送審稿涉及重大利益調整的,法制機構應當進行論證諮詢,廣泛聽取有關方面的意見。論證諮詢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委託研究等多種形式。
規章送審稿涉及重大利益調整或者存在重大意見分歧,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有較大影響,人民民眾普遍關注,起草單位在起草過程中未舉行聽證會的,法制機構經本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舉行聽證會。舉行聽證會的,應當依照本條例第十六條規定的程式組織。
第二十四條 有關機構或者部門對規章送審稿涉及的主要措施、管理體制、許可權分工等問題有不同意見的,法制機構應當進行協調,力求達成一致意見。對有較大爭議的重要立法事項,法制機構可以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進行評估。
經過充分協調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法制機構應當將主要問題、有關機構或者部門的意見和法制機構的意見及時報本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領導協調,或者報本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第二十五條 法制機構應當認真研究各方面的意見,與起草單位協商後,對規章送審稿進行修改,形成規章草案和對草案的說明。說明應當包括制定規章擬解決的主要問題、確立的主要措施以及與有關部門的協調情況等。
規章草案和說明由法制機構主要負責人簽署,提出提請本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有關會議審議的建議。
第二十六條 法制機構起草或者組織起草的規章草案,由法制機構主要負責人簽署,提出提請本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有關會議審議的建議。
第五章 決定和公布
第二十七條 部門規章應當經部務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決定。
地方政府規章應當經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決定。
第二十八條 審議規章草案時,由法制機構作說明,也可以由起草單位作說明。
第二十九條 法制機構應當根據有關會議審議意見對規章草案進行修改,形成草案修改稿,報請本部門首長或者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自治州州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
第三十條 公布規章的命令應當載明該規章的制定機關、序號、規章名稱、通過日期、施行日期、部門首長或者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自治州州長署名以及公布日期。
部門聯合規章由聯合制定的部門首長共同署名公布,使用主辦機關的命令序號。
第三十一條 部門規章簽署公布後,及時在國務院公報或者部門公報和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以及在全國範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
地方政府規章簽署公布後,及時在本級人民政府公報和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以及在本行政區域範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
在國務院公報或者部門公報和地方人民政府公報上刊登的規章文本為標準文本。
第三十二條 規章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後施行;但是,涉及國家安全、外匯匯率、貨幣政策的確定以及公布後不立即施行將有礙規章施行的,可以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六章 解釋與備案
第三十三條 規章解釋權屬於規章制定機關。
規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制定機關解釋:
(一)規章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
(二)規章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規章依據的。
規章解釋由規章制定機關的法制機構參照規章送審稿審查程式提出意見,報請制定機關批准後公布。
規章的解釋同規章具有同等效力。
第三十四條 規章應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內,由法制機構依照立法法和《法規規章備案條例》的規定向有關機關備案。
第三十五條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公民認為規章同法律、行政法規相牴觸的,可以向國務院書面提出審查的建議,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研究並提出處理意見,按照規定程式處理。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公民認為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規章同法律、行政法規相牴觸或者違反其他上位法的規定的,也可以向本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書面提出審查的建議,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法制機構研究並提出處理意見,按照規定程式處理。
第七章 附 則
第三十六條 依法不具有規章制定權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發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參照本條例規定的程式執行。
第三十七條 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及上位法規定,及時組織開展規章清理工作。對不適應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符合上位法規定的規章,應當及時修改或者廢止。
第三十八條 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組織對有關規章或者規章中的有關規定進行立法後評估,並把評估結果作為修改、廢止有關規章的重要參考。
第三十九條 規章的修改、廢止程式適用本條例的有關規定。
規章修改、廢止後,應當及時公布。
第四十條 編輯出版正式版本、民族文版、外文版本的規章彙編,由法制機構依照《法規彙編編輯出版管理規定》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十一條 本條例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修改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695號
現公布《國務院關於修改〈規章制定程式條例〉的決定》,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總理 李克強
2017年12月22日
國務院關於修改《規章制定程式條例》的決定
國務院決定對《規章制定程式條例》作如下修改:
一、將第三條修改為:“制定規章,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
“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範,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範。”
二、增加一條,作為第四條:“制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規章,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或者同級黨委(黨組)。
“制定重大經濟社會方面的規章,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同級黨委(黨組)。”
三、將第五條改為第六條,第一款修改為:“制定規章,應當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科學規範行政行為,促進政府職能向巨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方面轉變。”
四、將第九條改為第十條,第二款修改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或者下級人民政府認為需要制定地方政府規章的,應當向該省、自治區、直轄市或者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報請立項。”
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向社會公開徵集規章制定項目建議。”
五、將第十一條改為第十二條,第一款修改為:“國務院部門法制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法制機構(以下簡稱法制機構),應當對制定規章的立項申請和公開徵集的規章制定項目建議進行評估論證,擬訂本部門、本級人民政府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畫,報本部門、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六、將第十二條改為第十三條,第一款修改為:“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執行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畫的領導。對列入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畫的項目,承擔起草工作的單位應當抓緊工作,按照要求上報本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本部門、本級人民政府年度規章制定工作計畫執行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
七、將第十四條改為第十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起草規章,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應當將規章草案及其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期限一般不少於30日。”
將第十三條第四款改為第十五條第三款,修改為:“起草專業性較強的規章,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
八、將第十五條改為第十六條,修改為:“起草規章,涉及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突出矛盾,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對社會公眾有重要影響等重大利益調整事項的,起草單位應當進行論證諮詢,廣泛聽取有關方面的意見。
“起草的規章涉及重大利益調整或者存在重大意見分歧,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有較大影響,人民民眾普遍關注,需要進行聽證的,起草單位應當舉行聽證會聽取意見。聽證會依照下列程式組織:
“(一)聽證會公開舉行,起草單位應當在舉行聽證會的30日前公布聽證會的時間、地點和內容;
“(二)參加聽證會的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起草的規章,有權提問和發表意見;
“(三)聽證會應當製作筆錄,如實記錄發言人的主要觀點和理由;
“(四)起草單位應當認真研究聽證會反映的各種意見,起草的規章在報送審查時,應當說明對聽證會意見的處理情況及其理由。”
九、將第十七條改為第十八條,第三款修改為:“規章送審稿的說明應當對制定規章的必要性、規定的主要措施、有關方面的意見及其協調處理情況等作出說明。”
第四款修改為:“有關材料主要包括所規範領域的實際情況和相關數據、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匯總的意見、聽證會筆錄、調研報告、國內外有關立法資料等。”
十、將第十八條改為第十九條,修改為:“規章送審稿由法制機構負責統一審查。法制機構主要從以下方面對送審稿進行審查:
“(一)是否符合本條例第三條、第四條、第五條、第六條的規定;
“(二)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三)是否與有關規章協調、銜接;
“(四)是否正確處理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對規章送審稿主要問題的意見;
“(五)是否符合立法技術要求;
“(六)需要審查的其他內容。”
十一、將第十九條改為第二十條,修改為:“規章送審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制機構可以緩辦或者退回起草單位:
“(一)制定規章的基本條件尚不成熟或者發生重大變化的;
“(二)有關機構或者部門對規章送審稿規定的主要制度存在較大爭議,起草單位未與有關機構或者部門充分協商的;
“(三)未按照本條例有關規定公開徵求意見的;
“(四)上報送審稿不符合本條例第十八條規定的。”
十二、將第二十條改為第二十一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法制機構可以將規章送審稿或者修改稿及其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期限一般不少於30日。”
十三、將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合併,作為第二十三條,修改為:“規章送審稿涉及重大利益調整的,法制機構應當進行論證諮詢,廣泛聽取有關方面的意見。論證諮詢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委託研究等多種形式。
“規章送審稿涉及重大利益調整或者存在重大意見分歧,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有較大影響,人民民眾普遍關注,起草單位在起草過程中未舉行聽證會的,法制機構經本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舉行聽證會。舉行聽證會的,應當依照本條例第十六條規定的程式組織。”
十四、將第二十四條修改為:“有關機構或者部門對規章送審稿涉及的主要措施、管理體制、許可權分工等問題有不同意見的,法制機構應當進行協調,力求達成一致意見。對有較大爭議的重要立法事項,法制機構可以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進行評估。
“經過充分協調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法制機構應當將主要問題、有關機構或者部門的意見和法制機構的意見及時報本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領導協調,或者報本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決定。”
十五、將第二十九條修改為:“法制機構應當根據有關會議審議意見對規章草案進行修改,形成草案修改稿,報請本部門首長或者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自治州州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
十六、將第三十一條修改為:“部門規章簽署公布後,及時在國務院公報或者部門公報和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以及在全國範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
“地方政府規章簽署公布後,及時在本級人民政府公報和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以及在本行政區域範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
“在國務院公報或者部門公報和地方人民政府公報上刊登的規章文本為標準文本。”
十七、將第三十五條修改為:“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公民認為規章同法律、行政法規相牴觸的,可以向國務院書面提出審查的建議,由國務院法制機構研究並提出處理意見,按照規定程式處理。
“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公民認為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規章同法律、行政法規相牴觸或者違反其他上位法的規定的,也可以向本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書面提出審查的建議,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法制機構研究並提出處理意見,按照規定程式處理。”
十八、將第三十七條修改為:“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及上位法規定,及時組織開展規章清理工作。對不適應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符合上位法規定的規章,應當及時修改或者廢止。”
十九、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八條:“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組織對有關規章或者規章中的有關規定進行立法後評估,並把評估結果作為修改、廢止有關規章的重要參考。”
二十、將第三十七條第二款改為第三十九條第一款,修改為:“規章的修改、廢止程式適用本條例的有關規定。”
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規章修改、廢止後,應當及時公布。”
此外,對條文順序和個別文字作相應調整和修改。
本決定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
《規章制定程式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修改解讀
修改原因
現行《行政法規制定程式條例》和《規章制定程式條例》作為立法法的配套法規,是2002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2015年3月修改的立法法,需要在以下方面對這兩個條例進行修改完善:一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等中央檔案的要求,體現黨對政府立法工作的領導;二是落實修改後的立法法提出的各項新要求;三是體現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面的工作經驗,解決立法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總體思路
在修改過程中,一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政府立法工作中堅持黨的領導,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二是認真總結這兩個條例施行以來政府立法工作的實踐經驗,把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一些成熟做法固定下來。三是堅持問題導向,努力解決立法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四是堅持立改廢釋並舉,進一步完善立改廢釋程式。
具體要求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
一是明確要求制定行政法規、規章,應當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
二是規定製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行政法規,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制定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重大體制和重大政策調整的重要行政法規,應當將行政法規草案或者行政法規草案涉及的重大問題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制定政治方面法律的配套規章,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黨中央或者同級黨委(黨組);制定重大經濟社會方面的規章,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告同級黨委(黨組)。
三是規定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畫應當報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後向社會公布。
相關規定
在總結國務院近年來大力推進“放管服”、行政審批制度等方面改革經驗的基礎上,一是明確規定起草行政法規、規章,應當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科學規範行政行為,促進政府職能向巨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等方面轉變。二是規定了行政法規、規章清理制度,要求根據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以及上位法規定,及時清理行政法規、規章;對不適應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不符合上位法規定的行政法規、規章,應當及時修改或者廢止。三是為依法保障各項改革任務順利實施,規定國務院可以根據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就行政管理等領域的特定事項,決定在一定期限內在部分地方暫時調整或者暫時停止適用行政法規的部分規定。
具體制度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一是完善立法項目徵集和論證制度。規定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向社會公開徵集行政法規制定項目建議,國務院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向社會公開徵集規章制定項目建議,並應當對立項申請和公開徵集的項目建議進行評估論證。
二是確立公開徵求意見制度。規定起草時應當將行政法規或者規章的草案及其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審查時可以將送審稿或者修改稿及其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期限一般不少於30日。
三是規定委託第三方起草制度。起草專業性較強的行政法規、規章,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
四是確立重大利益調整論證諮詢制度。起草或者審查行政法規、規章,涉及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突出矛盾,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對社會公眾有重要影響等重大利益調整事項的,應當進行論證諮詢。
五是建立立法後評估制度。起草部門、法制機構可以組織對行政法規、規章或者其中的有關規定進行立法後評估,並把評估結果作為修改、廢止有關行政法規或者規章的重要參考。
六是重申立法法的有關規定,防止違反上位法。規定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範,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範。
程式完善
為更好地適應全面深化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充分發揮行政法規、規章解釋和廢止的重要作用,在總結近年來解釋和廢止行政法規、規章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一方面明確了行政法規解釋的具體情形。另一方面規定行政法規、規章的廢止程式,適用條例的有關規定;行政法規、規章廢止後,應當及時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