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虞

古國名。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周武王封虞仲於此,春秋時為晉所滅。《管子·小匡》記載“西服流沙、西虞,而秦戎始從。”尹知章註:“西虞,國名。”

一句話簡介

xī yú
古國名。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東北。周武王封虞仲於此﹐春秋時為晉所滅。

歷史上有關西虞的記載

最早的記載

歷代文獻中,餘姚虞氏最早定居者為虞光和虞國。虞光之名,最早載之於裴松之注《三國志》,注引《虞翻別傳》;其弟虞國之名,最早載之於虞預《會稽典錄》,後為《藝文類聚》、《百越先賢志》、《會稽志》所引。北魏酈道元《水注經》載虞翻登緒山事,云:“江水又東逕緒山南。虞翻嘗登此山四望,誡子孫可居江北,世有祿位,居江南則不昌也。然住江北者,相繼代興,時在江南者,輒多淪替,仲翔之言為有徵矣。江水又逕官倉,倉即日南太守虞國舊宅,號曰西虞,以其兄光居縣東故也,是地即其雙雁送故處。”據《虞翻別傳》,虞光官至零陵太守;據《會稽典錄》,虞國官至日南太守,並歿於任。這是傳統文獻里唯一可以找到的虞氏始祖資料。索光緒《餘姚縣誌》,有虞國詞條,同《會稽典錄》所載,略有差異。

其他的記載

另在《餘姚縣誌》遺蹟篇中,載“虞國墅。在羅壁山,漢虞季鴻之別墅也。至晉而郗愔卜居之,有郗家池。謝靈雲山居賦所云郗氏奧(岙)是也。虞國宅在緒山南,酈道元雲宅為百官倉,即雙雁送國歸處,號西虞,以國兄零陵太守光居縣東稱東虞。”季鴻,虞國之字。羅壁山,據《縣誌》,在縣南十八里。
又在冢墓篇,載虞國所葬“虞國墓在縣西五里(案嘉靖志雲,在雙雁鄉)。”若按嘉靖志雲,虞國墓當在城南,羅壁山下。
又在山川篇,載有“犬黃山,在縣東二里,亦名鳳山,山之脊曰雁嶺,以漢虞國致雁而名。春末夏初,嘗出神鐙,憑高望之,瀰山遍野,下為雁泉。山顛有玉皇殿,今遂名玉皇山。”文中神鐙,即神燈,能“瀰山遍野”,蓋是磷火浮動。
這是光緒《餘姚縣誌》中僅存的有載虞國的文字。據上述《縣誌》及《水經注》的紀錄,虞國居宅在緒山南,而在城南十五里的羅壁山上,又經營了別墅。這些別墅在晉時,為郗氏所有。《餘姚縣誌》中,關於虞光的記載非常少,僅在引注《水經注》時提及。但餘姚虞氏,卻是虞光一脈最為旺盛。虞光子虞成,官至平輿令。虞成子虞鳳。虞鳳子虞歆,官至日南太守,為與族祖、日南太守虞國相區分,虞歆又被稱作“小虞”。虞歆事載《安南志略》卷七(《漢交州九真日南刺史太守·虞歆》)。
虞歆子虞翻。虞翻前四世,事跡多不可考。其世系分明,實賴於裴松之《三國志》注經引《虞翻別傳》所云:臣聞六經之始莫大陰陽,是以伏羲仰天縣象,而建八卦,觀變動六爻為六十四,以通神明,以類萬物。臣高祖父故零陵太守光,少治孟氏《易》,曾祖父故平輿令成,纘述其業,至臣祖父鳳為之最密。臣亡考故日南太守歆,受本於鳳,最有舊書,世傳其業,至臣五世。前人通講,多玩章句,雖有秘說,於經疏闊,臣生遇世亂,長於軍旅,習經於匏鼓之間,講論於戎馬之上,蒙先師之說,依經立注。又臣郡吏陳桃夢臣與道士相遇,散發被鹿裘,布《易》六爻, 其三以飲臣,臣乞盡吞之。道士言《易》道在天,三爻足矣。豈知臣受命,應當知經!所覽諸家解不離流俗,義有不當實,輒悉改定,以就其正。

虞國雙雁一說之出處

關於虞國的雙雁一說,也有諸多出入:
1、虞預(約285—340)《會稽典錄》:虞國,字季鴻,少有孝行。為日南太守,常有雙雁宿止廳上。每出行縣,輒飛逐車。既卒於官,雁逐喪還。至餘姚,住墓前,歷三年乃去。
2、孔曄(?—465)《會稽記〉:虞國為日南太守,有惠政,出則雙雁隨車。及遠會稽,雁亦隨焉。其卒也,猶棲於墓不去。
3、《百越先賢志》卷4“虞國”:虞國,餘姚人。漢末為日南太守,有惠政,行部每雙雁隨軒。及還餘姚,雁亦隨歸。國卒,雁棲墓側不去。
4、光緒《餘姚縣誌》:虞國,少有孝行,後為日南太守,以化治稱,常有雙雁宿止廳事,每出行縣,輒飛逐車。國卒於官,雁逐喪至姚,棲墓上不去。至今呼其地曰雙雁。國有從曾孫歆,亦守日南,稱小虞。(引自《嘉靖志》)

虞國雙雁的分歧

上述文本中,有兩處主要分歧:一、虞預載虞國死於任上,而孔曄等載死在餘姚;二、虞預載雙雁守墓“歷三年乃去”,孔曄等載“不去”(《餘姚縣誌》引注孔曄之《會稽志》)。此雙雁,我想應是虞國在日南做太守的玩物,無論他有沒有死在任上,這兩隻大雁最後被帶回了餘姚(是不可能讓它們飛著回來的,大雁又非鴿類靈物),並作為虞國的心愛之物,構雁窩於墓側,關養上三年(符合儒家之守孝禮儀)再予以放歸——當然也有可能不到三年,雙雁也隨虞國西去了。虞預,作為虞國的第七世後裔,我想《會稽典錄》所載更為可信。孔曄成書,又在虞預之後一百多年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