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點地梅

西藏點地梅

西藏點地梅,為雙子葉植物藥報春花科,多年生草本。主根木質,具少數支根。根出條短,葉叢疊生其上,形成密叢;有時根出條伸長,葉叢間有明顯的間距,成為疏叢。蓮座狀葉叢直徑1-3 (4) 厘米;產於甘肅南部、內蒙古、青海、四川和西藏。可用於水濕停聚所致的水腫、泄瀉、帶下等症。生於山坡草地、林緣和砂石地上,海拔1800-4000米。

基本信息

簡介

種中文名:西藏點地梅

西藏點地梅西藏點地梅

種拉丁名:AndrosacemariaeKanitz

科中文名:報春花科

科拉丁名:Primulaceae

屬中文名:點地梅屬

屬拉丁名:Androsace

命名來源:(中國高等植物圖鑑)[l.c.:164.1931]

中國植物志:59(1):193

英文植物志:15:89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主根木質,具少數支根。根出條短,葉叢疊生其上,形成密叢;有時根出條伸長,葉叢間有明顯的間距,成為疏叢。蓮座狀葉叢直徑1-3(4)厘米;葉兩型,外層葉舌形或匙形,

西藏點地梅西藏點地梅

長3-5毫米,寬1-1.5毫米,先端銳尖,兩面無毛至被疏柔毛,邊緣具白色緣毛;內層葉匙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長7-15毫米,先端銳尖或近圓形而具驟尖頭,基部漸狹,兩面無毛至密被白色多細胞柔毛,具無柄腺體,邊緣軟骨質,具緣毛。花葶單一,高2-8厘米,被白色開展的多細胞毛和短柄腺體;傘形花序2-7(10)花;苞片披針形至線形,長3-4毫米,與花梗、花萼同被白色多細胞毛;花梗在花期稍長於苞片,長5-7毫米,花後伸長,果期長可達18毫米;花萼鍾狀,長約3毫米,分裂達中部,裂片卵狀三角形;花冠粉紅色,直徑5-7毫米,裂片楔狀倒卵形,先端略呈波狀。蒴果稍長於宿存花萼。花期6月。

產地

產於甘肅南部、內蒙古(賀蘭山)、青海東部、四川西部和西藏東部。

分布

生於山坡草地、林緣和砂石地上,海拔1800-4000米。

區別

此種是一適應性很強的高山植物,不僅分布廣,而且其垂直分布可自海拔1800米至4000米,

西藏點地梅西藏點地梅

生長於草地、林緣和乾燥的砂石地等不同生境中,因此變異亦較大,如葉兩面無毛至密被毛;植株為密叢(根出條短,葉叢疊生)、或為疏叢(根出條伸長,葉叢間有明顯間距),但二者間均有過渡類型。因此我們將以葉無毛為特徵的var.tibetica(Maxim.)Hand.-Mazz.和以根出條伸長為特徵的var.trachylomaHand.-Mazz.均予以歸併。

醫書記載

醫書版本一

【來源】報春花科西藏點地梅Androsacetibeticavar.mairaeR.Kunth,以全草入藥。

西藏點地梅西藏點地梅

【生境分布】內蒙古、西藏。

【性味】苦、辛,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主治咽喉炎,扁桃體炎,口腔炎,急性結膜炎,偏正頭痛,牙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0.3~1兩,水煎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版本二

【藥名】:西藏點地梅

西藏點地梅西藏點地梅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報春花科植物西藏點地梅的全草。

【功效】:除濕利尿。

【主治】:可用於水濕停聚所致的水腫、泄瀉、帶下等證。

【性味歸經】:淡,平。入腎經。

【用法用量】:內服:15一18克,水煎服。

【別名】:尕的(《藏族語》)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西藏等地。

【考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中藥化學成分】:本品含麥角甾醇。

版本三

【中藥名】西藏點地梅

西藏點地梅西藏點地梅

【蒙藥名】唐古特一達鄰一套布其《蒙藥正典》

【別名】寶日一嘎迪格

【學名】AndrosacemariaeKanitzvar.tibetica(Maxim.)Hand.-Mazz.(報春花科)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主根暗褐色。匍匐莖縱橫蔓延,蓮座叢常集生成疏叢或密叢,基部有宿存老葉,新枝頂端束生新葉。葉基生,呈蓮座狀,匙形、矩圓形、倒披針形或菱形,長1一3厘米,寬2—5毫米,先端急尖,有軟骨質銳尖頭,基部漸狹或下延成柄狀,兩面無毛,具明顯緣毛。花葶直立,被柔毛,長2-12厘米;傘形花序有花2一l0朵;花萼鍾狀,5中裂;花冠淡紫紅色,5裂,徑7一l0毫米,喉部緊縮;雄蕊5,著生在花冠筒上部,與花冠裂片對生,花絲極短;子房倒圓錐形。蒴果倒卵形;種子褐色,近矩圓形。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境】生於礫石質草原、林緣草甸、山脊丘陵、山坡及山頂草地。

【分布】陰山、賀蘭山、龍首山。我國山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

【產地產量】產烏蘭察布盟卓資縣及大青山、阿拉善盟賀蘭山及龍首山。以大青山產量較多。

【入藥部分】全草入藥。

西藏點地梅西藏點地梅

【採集加工】春、夏季採收,洗淨泥土,曬乾備用。

【藥材鑑別】性狀全草呈不規則的團塊狀。主根長短不一,直徑2—5毫米;表面暗褐色,有多數支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莖常集成較疏或密的蓮座叢,基橢宿存老葉,鱗片狀,重疊覆蓋於分枝上,暗褐色,頂端為束生新葉,多斷裂或破碎,完整者呈矩圓形、匙形或倒披針形;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質脆,易碎。氣微,味淡。 

【性味功能】中藥味苦、辛,性寒。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蒙藥昧苦,性寒。殺“粘”,消腫,燥“希日烏素”。

【主治】中藥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牙痛。蒙藥治浮腫,水腫,腎熱,骨蒸癆熱,發症,關節疼痛。 

【用量用法】中藥9-15克,水煎服。蒙藥多入丸散劑。

報春花科點地梅屬植物

點地梅屬,報春花科,約100種,分布於北溫帶,我國約60種,產西北和西南,他處少見。一年生或多年生、矮小草本;葉各式,全部基生或旋疊狀排列於枝上;花小,白色或紅色;萼5裂;花冠高腳碟狀或近輪狀,管短於萼,裂片5,喉部有環紋或有摺與裂片對生;雄蕊5,內藏;子房球形,花柱短;蒴果卵狀或球形,5裂。本屬和Primula屬很相近,惟冠管短於花萼,且於喉部收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