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桑耶寺

西藏桑耶寺

桑耶寺(藏Sam-yas)大約建於公元8世紀中下葉,吐蕃(西藏)王朝第五代贊普(藏王)赤松德贊時期(755-797在位)。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吐蕃及後來西藏地區的重要佛教發展中心。

基本信息

概述

西藏桑耶寺西藏桑耶寺
桑耶寺(藏Sam-yas)大約建於公元8世紀中下葉,吐蕃(西藏)王朝第五代贊普(藏王)赤松德贊時期(755-797在位)。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吐蕃及後來西藏地區的重要佛教發展中心。
據《桑耶寺志記載桑耶寺系“卯年尊基,至卯年竣工”。《布敦佛教史》作“787年丁卯奠基,799年已卯落成”,歷時十二年。據《藏王傳》講,從762年壬寅奠基,至766年丙午落成。其他史籍對建寺時間說法也略異,如:始建於唐大曆元年(766);一說唐大曆二年(767)奠基,貞元十五年(799)落成;另一說建於大曆十四年等。

創建地點:

桑耶寺,位於現今中國西藏中南部的山南地區扎囊縣境內(平均海拔3680米,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的哈布日山下(扎瑪山麓),距離地區所在地澤當鎮38公里。桑耶寺在拉薩東南方,臨近吐蕃贊普(藏王)冬宮所在地扎瑪宮,與桑耶寺相遙望的是南岸的敏卓林(敏珠林)寺。
創建者及創建起因:
“桑耶寺”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據載,第五代贊普(藏王)赤松德贊於公元754年政後,開始大興佛法,從印度迎請了高僧寂護大師,從烏杖那國(現今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一帶)請來了印度佛教密宗蓮華生大師,入藏建寺傳法。為了滿足一下國王急於見到寺廟建好後景象的迫切之心,蓮花生大師示現神通,一座寺廟現於掌心,藏普(藏王)赤松德贊驚呼一聲:“桑耶!”桑耶,漢語的意思是出乎意料和想像的地方。寺廟建成後,便命名為“桑耶寺”。
桑耶寺由印度佛教密宗蓮華生大師擇地,修“訖地儀軌法”而作殊勝加持;印度高僧寂護大師為主而設計;赤松德贊贊普主持奠基及修建。賜名為“貝扎瑪桑耶美久爾倫吉珠貝祖拉康”,意譯為“吉禪紅岩思量無際不變頓成神殿”。桑耶寺有許多名字,古稱“烏登勃來”,藏文全稱意為“吉祥永固天成桑耶大伽藍”或“任運不變成就住處”;或稱“鄔策欽莫寺”,意為“大首領”;或稱“大法輪寺”;或稱“無邊寺”、“超出意想寺”、“不可想像寺”、“存想寺”;因融合了漢、藏、印度三種建築風格,故又稱為“三樣寺”等,但一般統稱為“桑耶寺”。
據載初建桑耶寺時,藏地的鬼神來擾亂,以致白天建好的殿堂,夜裡便被鬼神拆毀。從印度迎來的佛教密宗蓮華生大師,登上桑耶寺旁的哈布日山頂,布壇修法,以跳金剛舞、念誦密咒等方式,降伏了作惡的鬼神。
“金剛舞”藏語為“羌姆”。直譯為“跳舞”或“玩耍”,漢人俗稱為“藏戲”或“跳神”等異名。
“金剛舞”是密宗的一種殊勝修法方式,有的是蓮華生大師等大伏藏師們取臧的法,有驅除魔障增上修行等功德。即用一些特殊的歌舞方式來驅魔或鎮壓的修法。後期進一步發展的有修行者們自己編撰而體現佛祖、歷代著名祖師、佛教各種公案等許多啟迪人們的傳記。
桑耶寺即是“金剛舞”的發源地,一直流傳到今日。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內蒙古、沿喜馬拉雅山地的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拉達克,以及蒙古和中亞的數千座藏傳佛教寺院裡,每年都有“羌姆”的表演。
另據巴·賽囊著有著名的吐蕃歷史傑作《桑耶寺詳志》(《巴協》)一書記載——
吐蕃王朝(西藏)赤德祖贊贊普於公元755年逝世後,赤松德贊繼位。因其年幼,便由老臣瑪尚仲巴結掌握全部大權。瑪尚仲巴結信奉苯教,極力反對佛教,便藉口過去幾代藏王的短壽,和國家的兵連禍結,將這些事情都歸罪於佛法。又編造許多謊言,誣衊釋迦佛像為引禍根源,把像埋在地下,後又移到芒域。改大昭寺為屠場,拆毀墀得祖敦所建的喀扎寺和真桑寺。下令禁佛,驅逐佛教徒,殺害信佛大臣。
巴·賽囊(即史稱“七覺士”之一),是8世紀吐蕃王朝赤松德贊時期的一位著名大臣。信佛反苯的巴·賽囊大臣幸免於難,被貶到芒域(今桑耶一帶)當地方官。巴·賽囊到芒域後,創建了兩座寺院,繼續傳布佛法,並用此機會,經尼泊爾到印度,一面拜師學法,一面朝拜了大菩提寺和那蘭陀寺等一些佛教聖地。在回吐蕃途中,他在尼泊爾遇到了印度著名高僧寂護大師(又譯作靜命,梵名菩提薩埵,藏譯名希瓦措),高僧寂護大師說:“西藏的贊普王與你和我三人,早在迦葉佛教法的時代,都是嘉智瑪之子,那時就一同發誓願,將來在吐蕃弘揚佛法……”。巴·賽囊聞後,便邀請寂護大師赴吐蕃傳法。又將前不久禁佛時轉移到芒域的釋迦牟尼像運回拉薩。回到拉薩後,巴·賽囊將寂護大師的話稟呈赤松德贊普,並請求贊普迎請寂護大師。
赤松德贊下決心清除反佛大臣瑪尚仲巴結,派人迎接寂護大師來吐蕃弘法。寂護大師受邀來到吐蕃的欽浦(今桑耶附近)後,在巴·賽囊的精心安排下,贊普和寂護大師進行了會晤,由阿倫達作翻譯,商談關於教法事宜。寂護大師並給贊普傳講了《十善道》、《十八界》、《十二因緣》等教法。
因當時發生了雷擊瑪波日(紅山),洪漂龐塘宮,瘟疫流行。一些反佛的人,就說是弘揚佛教之過,請藏王停止弘法,民間喧擾不安。藏王請問寂護大師,寂護大師說;“這是吐蕃諸非人不喜之故,你們去烏仗那(現今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一帶)迎請印度佛教密宗蓮華生大師(白瑪郡乃)來吐蕃,他可遣除此等魔障”。自己也就暫回尼泊爾。
此後,赤松德贊派遣巴·賽囊和桑希等三十人去內地向唐肅宗皇帝求取佛經返藏,又派人去烏仗那邀請蓮花生大師。後蓮花生大師,和來迎請他的人約在芒域相會。蓮花生大師在來吐蕃的路上,用密咒法之威力將吐蕃的十二堅牢母(地神)等懾伏,使其不再作惡,皈依佛教,並立誓為護法。若非蓮華生大士的慈悲威德,調伏天魔外道諸障,並將印度顯密佛法弘傳西藏,而作殊勝加持,改變了當時的吐蕃環境,把西藏轉變成佛教國家,成為佛教聖地,就沒有以後的藏傳佛教發展,所以說:「密法恩源蓮華生」。
此後,赤松德贊派人復去迎請寂護大師,蓮花生大師和寂護大師均被迎請到今桑耶地方,由蓮花生大師擇地,修“訖地儀軌法”而作殊勝加持;寂護大師為主而設計;赤松德贊主持奠基及修建。三尊協力將佛法在雪域發揚光大,這就是後業藏史所稱“師君三尊”之典故。
桑耶寺落成後,由密宗蓮華生大師和高僧寂護大師主持開光典禮,舉行盛大慶祝法會。由高僧寂護大師擔任寺院的首任堪布。次年赤松德贊贊普從貴族中選出三老三少一壯共七人,由高僧寂護作親教師,從印度迎請說一切有部持律比丘十二人為羯磨師,開始度西藏人出家受戒。此時所傳的戒律,是根本說一切有部之傳承。
這就是藏傳佛教史上第一批受戒出家的藏族七名僧侶,即:巴賽囊(益西旺波)、桑希、毗盧遮那、甲哇卻洋、毗·魯易旺波、瑪·仁欽卻、藏勒珠等七人(七人的名字有多種不同的譯法。另如,最初受戒七人為:寶護、智王護、寶王護、善逝護、遍照護、龍王護、天王護等等)。史稱“七覺士”或“七試人”。巴·賽囊即為“七覺士”之一,受比丘戒後賜法名益西旺波。此後復度官民子弟三百餘人,出家受戒,選拔優秀的學習梵文,造成譯經的人才。
隨後赤松德贊從內地、印度、于闐等地邀請高僧住寺傳經、譯經,鼓勵貴族子弟出家到桑耶寺修行,並宣布吐蕃全民一律尊信佛教,又規定了對寺院和僧人的供養,制訂教戒法規,從此奠定了桑耶寺的崇高的地位。在此之前,佛教雖早已傳入西藏,但大多寺院無住寺僧人和完整的佛教儀式。桑耶寺遂成為吐蕃(西藏)建造第一座有僧伽組織的寺院,也是藏傳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三寶具全之寺院。故桑耶寺有“西藏第一座寺廟”之美稱。
寺院相關建築簡介
桑耶寺是以古代印度婆(波)羅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烏達波寺為藍本而建造的。烏達波寺為印度古代名剎,有多種音譯名如歐丹多富離梨寺、歐丹達菩黎寺、歐丹達普黎寺、奧坦陀布黎寺、阿雅達洛洲寺,又意譯為飛行寺,位於現今印度比哈(Bi^ha^r)省附近,系印度婆(波)羅王朝開國君主瞿婆(波)羅王(Gopa^la)於八世紀中葉所建。與附近的那蘭陀寺、超戒寺共為金剛乘的中心。
桑耶寺建築規模宏大,殿塔林立,融漢、藏、印度三種建築風格於一體興建而成,是西藏古代建築中最具特色的建築群,以金碧輝煌的“鄔孜(策)大殿”和四塔為主體,組成一座龐大的建築群,建築群占地面積11萬餘平方米,大小殿堂總計108座,整體布局再現了佛經中記載的宇宙面貌,故被稱為“廟宇組成的城”。這座殊勝的寺院,既有別於大昭寺等早期寺廟的方形結構,更不同於後期黃教寺院以“扎倉”為核心的散點式組合造型,正如史書《賢者喜宴》所說,桑耶寺是“難以想像之建築,世間無以倫比之寺院”。桑耶寺內珍藏著西藏自吐蕃王朝以來各個時期的歷史、宗教、建築、壁畫、雕塑等多方面的文化遺產。
桑耶寺的建築布局完全按照佛經中的大千世界而設定:主殿三層象徵世界中心須彌山;四方有四殿(四大學院),象徵四鹹海中的四大洲;四殿又各有兩配殿,象徵八小洲;主殿之南北兩處又各建一座日殿和月殿,象徵宇宙中的日、月二輪;主殿四角延長線上分別建有白色菩提塔、紅色法輪塔、黑色舍利塔、綠色天降塔,象徵四大天王;外有垣牆圍繞,環繞長約二點四公里,牆上有磚塔一千零三十座,象徵世界外圍的鐵圍山。
從東面的哈布日山上俯瞰桑耶寺,宛如佛經中的記載,世界本為空寂無垠之體,由十方風起互相激盪而成為風輪,其上聚水而成為大海,海面有金色地基,之上矗立著由各種寶物構成的須彌山。沿此山依次而上,分別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須彌山之東,是形如半月的身勝洲;其南,為肩胛狀的瞻部洲;西為圓形的牛貨洲;北為方形的俱廬洲。這一美妙的宇宙形成圖景,藉桑耶寺建築的形式而呈現於世間。
主殿“鄔孜大殿”歷代增修擴建,占地面積約為4900多平方米,規模宏偉,大殿坐西向東,為金頂三層樓閣,底層為藏式,中層起檐設斗拱,為漢式結構,上層五頂相持,為印度式。整個建築融合了漢藏及印度的藝術風格,主殿內有塑像七十八尊,大佛像高達十六公尺,寺中所供佛像大多純金鑄成,並飾以珠寶,佛前供器亦大多以金銀所造。佛教精美唐卡十四幅。
主殿正門上懸清代皇帝所題“格魯伽蘭”(大千普佑)匾額。主殿門口立有高達4.9米的師君三尊之“興佛盟誓”碑,鐫有藏文銘文(古藏文)。在大殿門口左側,有一塊古老的吐蕃石碑,高3.8米,座高0.8米,碑文為古藏文(漢文為“吐蕃金石錄”),上面記錄了赤松德贊於公元779年發布的正式以佛教為吐蕃國教的教令。大門正廊上還掛著一口能發出九種不同音符的唐式大銅鐘,是赤松德贊王、王妃、王子所鑄造的銅鐘。鐘上用鉻文(古藏文)鐫著赤松德贊弘揚法的功績,鍾高1.1米,直徑0.55米,,十分罕見。據《賢者喜宴》載,此銅鐘是西藏歷史上所鑄的第一口銅鐘。另一說此銅鐘所鑄是為紀念赤松德贊第三妃沒盧氏(又有一說叫“菩提氏”),她帶領三十名貴族婦女削髮出家,成為西藏歷史上的第一批比丘尼而鑄。
主殿門前有石獅一對,獅高1.2米、寬0.47米、高0.76米,石座為方形,上雕有方形蓮花紋。寺內還有一對漢白玉石象,高1.05米,造型古樸、線條柔美,富有唐代雕刻之風,是該寺現存石雕藝術的珍品。桑耶寺主殿迴廊及配殿均有年代久遠、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的精美壁畫。除了一些在其他寺廟裡也能看到的傳統佛教繪畫外,在桑耶寺鄔孜大殿內圍牆中層廊道上有著名的“西藏史”壁畫,畫中記載了從遠古傳說的羅剎女與神猴結合繁衍藏族開始,一直到宗喀巴大師創立格魯派,止於九世達賴喇嘛業績。壁畫長92米,洋洋灑灑,恢弘壯麗,被譽為西藏的“繪畫史記”,是西藏壁畫寶庫中罕見的精品。此外在鄔孜大殿一層和二層有“桑耶寺史記”,二層的南側有“蓮花生大師傳記”等精美的壁畫。
歷史沿革
桑耶寺從建成之日到現在,經過十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幾度興廢。吐蕃晚期,公元9世紀中葉朗達瑪滅佛毀寺;吐蕃禁佛教,該寺曾被封閉。後弘期初期,即10世紀後半期,魯梅等衛藏10人從康區返回後,分居桑耶寺各殿,築牆為界,傳法授徒,佛教逐漸復興,後遂成為西藏佛教寧瑪派(紅教)的中心寺院。
史載,到公元10世紀初,薩迦派統治時期,薩迦班欽對該寺進行修葺。清初桑耶寺又遭回祿之災,現有建築多為六世和七世達賴時期重建的。熱振呼圖克圖攝政時期,曾予以修繕。1951年中國政府曾撥專款進行維修。1962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把桑耶寺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只有主殿保存較好,部分佛塔得到修葺,周圍配殿、佛塔等只是依稀可辨。幸好主殿下層保存了一幅桑耶寺全景圖的壁畫,把過去的規模布局展示出來。
另,史載——
公元8世紀中下葉,吐蕃(西藏)王朝第五代贊普(藏王)赤松德贊時期(755-797在位),桑耶寺建後不久就迎請高僧講經傳法,翻譯梵漢經典。寺內建有譯院(藏sgra-bs-gyurlha-khan%),是西藏歷史上最大的佛經翻譯場所。赤松德贊作為殊勝的功德主(施主),將印度、西藏和漢地的經師齊聚桑耶,印度學僧如桑提卡爾帕(梵S/a^ntigarbha)、維休達欣訶(梵Vis/uddhasim!ha)等,以及西藏翻譯僧曲其南巴(藏Chos-kyinan%-pa)、旁德納穆迦(藏Bandenammkhah!)等人,從事印度佛典之西藏語翻譯事業,又奉敕與卡烏貝爾旃庫(藏Ska-badpal-brtsegs)、魯意紐保(藏Kluh!isn~in%-po)等人合輯珍藏於闐迦爾(藏Den-kar)宮殿之經藏目錄。蓮師之二十五大弟子從事梵漢佛典之譯述,編成西藏大藏經甘珠爾。蓮師等著作,收錄在西藏大藏經丹珠爾中,如五種三摩耶、聖金剛手青衣成就法優波提舍廣釋注、金剛摧破陀羅尼釋金剛燈、吉祥世間尊空行成就法、秘密書狀等諸書。
藏傳佛教舊譯派(寧瑪派)所譯經續論具有六種殊勝:即施主、譯師、班智達、譯場、供物、法要共六種。由來自印度和漢地的高僧和藏族譯師共聚《桑耶寺》,將梵文和漢文經典譯成藏文,譯經事業甚為宏大,翻譯大量時勢顯密經籍,成為西藏佛法之根源。
此後相當一段時期,桑耶寺被視為藏地最大的佛教經藏寶庫,直至公元十一世紀,雖歷經長年戰亂,該寺富藏的典籍,該寺富藏的典籍,仍令於1038年入藏的印度高僧阿底峽尊者讚嘆不已。桑耶寺內藏有印度原典,惜於1810年大部分被燒毀。總之,赤松德贊時期,才開始有西藏人出家受戒,建立僧伽制度,廣譯經論,講學修行。佛教的真正規模,此時才算完備。又在耶巴、欽朴等處,建立專修道場。
門票價格:藏人免費,遊客30元
遊覽提示:開放時間:09:00-16:00參觀一般需:3小時左右
通訊提示:桑耶寺沒有公用電話,手機也沒有信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