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試說“語文素養”的培養 深圳市深圳國小 石景章 在《新課標》的前言部分有這么一句話:“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句話挑明了語文老師的教學任務。語文老師肩負著這樣的任務,當然有必要明白這項任務的內涵。筆者想就自己多年的積累,試說這項任務,與同行們共同切磋。 “語文素養”雖只有四個字,但其容量之大,我看是無所不包。除本學科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之外。此外,天文地理、名人典故,詩詞聯畫;情感意志、倫理道德、與人交際;敏捷思維、慧眼窺豹、伶俐口齒;發音純正、書寫端美、舉止文雅……不勝枚舉。面對如此繁變的任務語文老師如何應對,如何實施?換句話說,該如何“教”才能促使學生形成這種素養,還能得到發展呢? 這個問題看來很複雜,“一言難盡”可能是很多語文老師的心聲,講不清,道不明。不過有哲人說,凡複雜的問題能把它說得簡單了,才是聰明。我想自作聰明,試試把這個複雜的問題,用一句簡單的話來作答。不知大家如何看待。我認為:“致力於學生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任務能否落實,全看你是如何確立與落實每堂語文課的教學目標的。 整體看這句話,躍入眼帘的四個字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什麼,《新課標》不是講得清清楚楚嗎?既有總目標又有分階段目標。然而我所講的是“每堂語文課的教學目標”。我們總不能把學科的總目標或年級目標或年段目標來當作某堂課的微觀目標吧。再看這句話,中間還有兩個關鍵字,一是“確立”,一是“落實”。也許語文老師最關心的是這兩個關鍵字。我想就這兩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先講如何確立每堂語文課的微觀目標。 不同的課文,不同的年級,不同的班級,每堂語文課的微觀目標是不一樣的。而且我建議微觀目標最好是唯一的,不要列它個三、四條。下面是就低、中、高三個年級各舉一個我的課例。 低段:二冊《荷葉圓圓》(人教版)。我定的目標是“學打比方”。利用課文中“小水珠把荷葉比作搖籃,小蜻蜓把荷葉比作停機坪,小青蛙把荷葉比作歌台,小魚兒把荷葉比作涼傘”的句段,引導孩子學會打比方,效果不錯。 中段:七冊《珍珠鳥》(蘇教版)。教這篇課文的目標是“學習體驗生活”,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體驗主人怎么樣珍珠鳥的生活體驗,從“真美”、“真淘”、“真乖”、“真親”四個方面逐層體驗,然後跳出課文從自己的生活中找體驗,談體驗。效果也不錯。 高段:十二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人教版)。這是杜甫的一首抒情詩。抒發了聽說官軍收復叛亂失地之後的喜悅情感。我定的教學目標是“弄清地名的表述”。因為這首詩中出了:“河南”、“河北”、“劍外”、“薊北”、“巴峽”、“巫峽”、“襄陽”、“洛陽”等8個歷史地名。學生通過詩句,體會詩人的喜悅之情易如反掌,而對這8個歷史地名,卻一無所知。於是,我通過當場作簡易地圖,讓學生明白歷史地名在現在的地理位置,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再講如何落實每堂語文課的微觀教學目標。落實的步驟有三:第一,讓學生明確目標,比如我教《荷葉圓圓》,首先我用雙手一合,作了一個動作,讓小朋友說:“石老師做的動作像……”小朋友說了:“石老師做的動作像朵花。”石老師的手是花嗎?齊答不是。不是花你怎么說是花?這叫什麼?這叫打比方。遂板書:打比方。第二步:藉助課文內容向作者學習打比方,四種小動物把荷葉作了不同的比喻,引導學生學習,並明白為什麼這么比。第三步:實踐目標。這一步很重要,一定要跳出教材。練習生活引導小朋友真正運用這種方法去做更多的實踐活動,以體現教學目標的落實。一切學習,都是為了運用,束之高閣,則毫無意義。 這樣的三個步驟,體現了一個理念,即“用教材教學生本領”,而不是“用教材教教材”。整堂課圍繞課文內容轉,成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 的悲哀。 當然,關於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還牽扯到許多方面,今天我只是抓一個最主要的方面說說而已。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過程,教學過程不但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學中應發揮情感的積極因素,應營造一個寬鬆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氣氛,才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與學的活動中。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在創新性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牢固地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以學生能力發展為重點的教育質量觀,以完善學生人格為目標的教育價值觀。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可發展的人,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學生要創造性地學習數學,數學教學就要充滿創新的活力,所以,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教學的方法。 一、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恰當的情境,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小學生好奇心特彆強,他們一旦對一件事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去探索,而富有情趣的情境恰好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手段,課堂教學可採用講故事、猜謎語、做遊戲、放動畫、觀察等形式把枯燥的教學變成實用性、愉快性的情境,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行為,喚醒學生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生好動,教師應善於根據學生這一特點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開始,創設適當操作情操,以動啟思,以動促思,如推倒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時可操作,拼擺出長寬和高各不同的長方體,再引導觀察,尋找規律,讓學生在動手中發現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長×寬×高。因此,教師必須精心地創設教學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自動參與教學活動中,從好奇逐步升華為興趣,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與求知慾望。 一、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心理學研究表明,恰當的情境,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小學生好奇心特彆強,他們一旦對一件事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去探索,而富有情趣的情境恰好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好手段,課堂教學可採用講故事、猜謎語、做遊戲、放動畫、觀察等形式把枯燥的教學變成實用性、愉快性的情境,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行為,喚醒學生所學內容的直接經驗,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生好動,教師應善於根據學生這一特點從學生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開始,創設適當操作情操,以動啟思,以動促思,如推倒長方體的體積公式時可操作,拼擺出長寬和高各不同的長方體,再引導觀察,尋找規律,讓學生在動手中發現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長×寬×高。因此,教師必須精心地創設教學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自動參與教學活動中,從好奇逐步升華為興趣,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與求知慾望。
二、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助、互動、相互交流,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等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習數學是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才能有效地進行,是一個學生用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教師可用適當的手段對學生思路進行引導點撥,通過讓學生主體得到充分發揮,以探索精神實質的過程。因此,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親自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讓學生在觀察數學規律的探索中把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起來。如教學“圓的面積”是通過化圓為方,實驗讓學生探索圓的面積計算,學生可利用小組探討觀察等教學手段,使學生注意集中在“形變而面積不變”上,注意圓的周長與半徑和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的關係上,從而使學生自己發現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上,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處於引導,讓學生主動探索討論、合作、交流,激發了對面積學習的興趣。 三、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注重實踐與能力的形成。 《綱要》明確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新課標要求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生只有親手做一做,才能把實踐經驗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繫起來。如在“圓錐的體積”教學中,為學生準備若干圓柱和圓錐體積,組織學生做盛砂實驗,通過實驗,使學生髮現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柱的體積有聯繫,並且圓柱體積是等底等高圓錐體積的3倍,有了實驗基礎,圓錐體積公式就能順理成章掌握,有關圓錐體積等實際問題就迎刃而解,把朦朧的想法轉化實在的行動,在親身體驗中獲得真切可信的數學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從教育學的角度看,實施快樂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必須擁有積極健康的快樂情緒。以快樂的情緒感染人,以快樂的氛圍薰陶人,以快樂的理念開導人,以快樂的內容啟迪人,以快樂的方法培養人,使學生樂而有度,樂中受益。實施快樂教學法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1.率先垂範,言傳身教的原則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的表率、示範作用是有效實施快樂教育的法寶。學生都喜歡微笑的快樂的老師。快樂的教學氛圍容易讓老師的創造性和主導作用得以最大的發揮,更容易讓學生增強自信力,激發想像力,激活創造力。教師應當用快樂的語言開導學生,用快樂的行動影響學生,注重言傳身教。
2.尊重個體,有教無類的原則
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斯賓塞主張永遠把孩子作為一個主體,並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教育實際上是一種不斷的誘導和發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當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體,承認個性差異,不拿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生。在實施快樂教育時,不能停留在淺層次的說笑上,不能無視他人的自尊和人格,應特別注意呵護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和進取心,體現出愛心不論親疏,教育不分種群。
3.理解寬容,巧妙暗示的原則
“這孩子太不一般了,他看一樣東西總是目不轉睛。”“看看,這孩子的精力多好,總是手腳不停。”“唉呀,這孩子力氣真大呀,這么重的東西他都拿得起來。”……這樣飽含情感、帶著寬容和讚美的暗示,很容易使孩子接受,在這樣的暗示下,孩子一定會表現得很出色。這種暗示運用到我們的學生身上,也一定會讓學生欣喜不已。斯賓塞認為孩子從幼兒到少年這個期間,暗示就像是點燃他們生命和智慧的火把,它可以把平淡的生活照亮,把無目的的漫遊變成有理想的追求,孩子們從這些暗示中,隱約可以看見未來的曙光。積極的暗示,特別是來自親人、朋友或老師的暗示,必定會在孩子的心理和心智方面產生良好的作用。
4.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原則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對學生的快樂教育同樣需要本著注之以愛、啟之以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原則。在循循善誘的工作中需要抓住時機,以朋友的身份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用真愛和智慧把快樂內化為學生前進的動力,讓快樂醞釀出學生不屈的勇氣,進行耐心細緻的心理輔導,帶領學生走出誤區,走向成功。千萬不能不講方法,強迫接受,出現“成年人以愛的名義對孩子所犯下的錯誤,結果卻讓孩子用一生的痛苦來承擔”的悲劇局面。
教學策略
快樂何來?快樂源於知足,源於堅持,源於超越,源於達觀,源於盡責,源於感恩,源於寬容。“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是一種快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是一種快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快樂,“‘饒人一過’,勝造七級浮屠”也是一種快樂。你不能改變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支配他人,但你可以控制自己;你不能事事成功,但你可以事事盡心。為人處事,要能如“水”:遇山水轉,遇岸水轉,遇石水轉,倘若他人不轉,我轉……這就是快樂的真諦。
1、保持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相信事在人為,善待自我,將自我完善經常化。
心態是人情緒和意志的控制塔,心態決定行為的方向和質量。保持快樂的情緒需要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我,突破思維定勢,進行積極的自我調適,自我鼓勵,不讓生氣懲罰自己。教育就是教人育心,一個擁有快樂心態的人,看孩子時,更多的是看到他的優點,而一個不快樂的人,看到的更多是孩子缺點。作為家長,要想讓孩子快樂,與其拼死拼活給孩子攢一筆財產,不如培養孩子從小有個積極的心態,永遠微笑著看世界。作為教師,要想讓學生快樂,就應遇表揚的事高聲地說,批評的事幽默地說;緊張的事輕鬆地說,嚴肅的事和藹地說;激勵人的事動情地說,傷害人的事堅決不說;現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將來再說。
2、賞識學生,引導學生學會感恩,學會盡責,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
常懷感恩心,永駐盡責志,坦然面對得失,承認美中不足是常態,這是快樂人的快樂秘笈。擁有感恩的心,能發現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的美麗,能以坦蕩的心境、開闊的胸懷來應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那么平淡的生活也會煥發出迷人的光彩。生活中,成敗不必問,得失不必究,只要用心至真、用情至深,盡到了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其過程和結果都是幸福快樂的。人與人在相互交往中要以讚美別人的優點、長處為快樂,為朋友眾多且賢良能幹而快樂,為別人的快樂而快樂。事實上在讚美別人的快樂的同時,也有向別人學習的心理,這是有益的快樂;而以驕奢淫逸、貪圖富貴、損人利己為快樂則是有損身心健康的快樂。
3、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情,能夠換個角度看問題,換副“眼鏡”看世界。
“把每個人看成天使,自己便感覺生活在天堂里;把每個人看成魔鬼,自己便感覺生活在地獄裡。”有這么一個故事: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女兒,一個嫁給做傘的,一個嫁給做面的,於是這老太太天天愁容滿面、長吁短嘆,天晴時為做傘的女兒沒生意而憂,天雨時為做面的女兒沒生意而愁,終於有人告訴她:天晴時為做面的女兒好生意而喜,天雨時為做傘的女兒生意好而樂。從此再也聽不到老太太的嘆氣聲了。其實快樂就這么簡單,只要換個心情,換個角度!特級教師魏書生老師在這方面頗有思考,他在引導學生寫《談學習是享受》的文章時,引導學生變換100個不同角度去考慮,成功地從“背書是享受”、“考試是享受”、“上課是享受”、“閱讀是享受”等100個方面讓每位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4、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追求自我價值的最大化。
這是追求深層次的快樂。“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那些聰明仁愛的人,總能從大自然中找到快樂,體驗高雅的生活情趣,懂得擁有快樂,讓身心處於積極狀態。“知心姐姐”盧勤常告誡孩子們:愛是一個口袋,往裡裝是滿足感,往外拿是幸福感、成就感。人只有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體現個人的價值,才會覺得自己很重要,從而體驗到助人的快樂。
5、學會傾訴,學會傾聽,訴出心頭的苦,說出心中的愛,走進孩子的心靈。
愛,真的需要說出來,美好的情感當你說出來時,也會喚起別人同樣美好的情感。人有快樂也都本能地希望與他人共享,把快樂跟人共享,快樂就會加倍。同樣,有了痛苦你就喊,它可以釋放心頭的憂愁和恐懼,把憂愁與人訴說,憂愁就會減半。斯賓塞認為,不管怎樣的學生,他都需要交流,他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孩子的內心世界有動物、有人物、有夢境、有情緒。於是他發明了“走進孩子內心的12張卡片”,在類似撲克牌上寫問題給孩子抽,讓孩子講講自己擔心或快樂的事、自己的期望或心愿,家長也跟著抽,也回答問題,跟孩子交心,跟孩子一起解決問題,12個問題讓人們走進孩子的內心,成為了他們的朋友。人們把這個遊戲叫做“斯賓塞紙牌”。
6、實現教育內容與形式的活動化、生活化、生態化。
遊戲活動是孩子的天性,採取活動化、生活化、生態化的形式來傳遞教育的信息,是深受學生歡迎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 如“智慧風鈴”在音樂中學語言;“一把植物的種子”作自然觀察整理成自然筆記;“家中的小地圖”培養方向感、地理觀;“數字跳房子”學數學……把教育的目標付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趣味活動中,能消除學生對學習的恐懼感,獲得求知過程的愉悅感,享受學習帶來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