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渡[寧波高橋鎮]

西渡[寧波高橋鎮]

西渡是浙東運河上的大壩,也稱大西壩,位於高橋鎮。

歷史沿革

西渡就是現在浙東運河上的大西壩,現在渡口似乎早已不用。據寶慶《四明志》上記載:“西渡,望京門西三十里即西壩,通慈谿路。管堰洪子存管一十八名,月支和雇錢二貫文;牛畜原額八頭,每月支草米錢一貫文;索纜,月支三貫文。寶慶三年,洪子存者一十三名,牛存一頭,舟上下甚艱。守胡榘買牛增人,按月支給”。

宋開慶《四明續志》:“西渡堰,堰東距望京門二十里,西入慈谿江。舳艫相銜,上下堰無虛日,蓋明越往來者必經由之地。淳祐間,稍加葺治未幾堰復壞。寶祐六年八月,大使丞相吳公給錢五千七百三十九貫五百文,委司法趙良坦同副吏許樞監蒞修築,伐石輦材,費一出於公所,濟博矣。”

歷史上對浙東運河(寧波段)航運情況的記載,比較詳細的要數朝鮮人崔溥所寫的《漂海錄》。明弘治元年(1488年),朝鮮官員崔溥和同船42人在海上遇險後漂泊至浙東台州沿海,上岸後由官府接待,沿運河北上抵達北京,北返歸國。他在後來寫的《漂海錄》中記載了一路的見聞。書中記載了他乘船沿南塘河到寧波城南的長春門入城,出西門到西塘河,由西塘河到大西壩,由大西壩至小西壩,進入慈谿縣(現江北)境內。經過車廄驛、姚江驛、江橋,至餘姚縣,到下新壩,過通明壩,挽舟逆上至上虞江。

張蒼水

在西渡,一定要說張蒼水的故事,在全祖望的張公神道碑銘里有這樣的記載:“數日,送公於杭。出寧城門,再拜嘆曰:‘某不肖,有孤故鄉父老二十年來之望’”寧城門,自然是望京門,全翁的神來之筆,總是用最少的筆墨勾勒出英雄末的悲涼,“再拜嘆”,告別生養他的故鄉,在西塘河上,船上有一個叫史丙的防守卒夜唱《蘇武牧羊曲》。張蒼水知道是這個小兵是有心人,讓他可以放心,他決定以死報國。最後托以詩稿。在西渡,將渡江時,又發生了一個故事。“舟次西渡,有和尚突擲一瓦於舟,疾行而去。

其外有紙裹之,紙上有詩。今僅傳其二句云:‘此行莫作黃冠想,靜聽先生正氣歌。’冰槎笑曰:‘此王炎午之後身也’。然此和尚究莫知為何所人,吾鄉遺民爭物色之,不可得,亦異人也。”(《續耆舊傳》)。

歷代詩文

《入京到西渡》

昨宵北渡今西渡,

系是離家第二宵。

詩伴風流勤犯驛,

棹郎醉飽健迎潮。

丈亭浦近鄰舟接,

筆架峰迷故里遙。

得意歸來期可數,

榴花如火照高標。

作者:宋代陳著,字本堂,奉化三石村人。

《之姚江西津夜泊》

夕陽辭古渡,

潮落且停艭。

雨氣紅奔電,

風威怒卷幢。

一葦航越水,

百里辨姚江。

不寐看殘月,

清光逗短窗。

作者:明代章載道。

《自西渡至姚江作》

夕發西關津,

薄煙羃洄渚,

安漫延其波,

無冒剛濤怒。

遙光忽暝滅,

歸翮亞相旅,

輕帆信雨飛,

坐久失煩暑。

山椒雜野磷,

夜深照石虎。

歷歷貴者封,

名卿入荒土。

去者集灌木,

來者藝叢楚。

齷齪自有徒,

幽憂不如鼠。

作者:明代余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