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仍東漢末及曹魏舊制﹐置刺史或牧﹐但州牧僅為少數﹐由資望高的重臣擔任﹐設定視人而定﹐如衛瓘為青州刺史﹐後加青州牧﹔東海王司馬越為豫州牧。牧秩二千石﹐刺史為六百石。東漢末以後﹐刺史還掌握兵權﹐有都督出鎮地方兼刺史之制﹐西晉不少州也由都督兼任刺史﹐負責本州軍事﹑民政或鄰近數州軍事﹐稱號以都督諸軍為上﹐監諸軍次之﹐督諸軍為下﹔使持節為上﹐持節次之﹐假節為下﹐權任各有差別。但有的都督並不兼任刺史。這一時期﹐亦有單為刺史而不領兵者﹐稱為腳踏車刺史。
州以下為郡﹑王國。太康中﹐司州領十二郡國﹑豫州十﹑兗州八﹑青州七﹑徐州七﹑冀州十三﹑幽州七﹑平州五﹑并州六﹑雍州七﹑涼州八﹑秦州六﹑益州八﹑梁州八﹑寧州四﹑荊州二十二﹑揚州十八﹑交州七﹑廣州十﹐共有郡國一百七十三。郡國中﹐仍吳所置二十五﹐仍蜀所置十二﹐仍魏所置十七﹐仍漢舊九十六﹐新置二十三。郡置太守。王國為皇子或皇族封地﹐地位同郡﹔國置相﹐後改為內史﹐由朝廷任命﹐性質同太守。西晉因曹魏諸王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又禁防壅隔﹐以致孤立而亡﹐故在泰始(265~274)初大封同姓諸王。但諸王大都留於京師或出任都督﹐並不至所封之國。鹹寧三年(277)始遣諸王赴國﹐以平原(治平原﹐今山東平原南)﹑汝南(治新息﹐今河南息縣)﹑琅邪(治開陽﹐今山東臨沂北)﹑扶風(治眉縣﹐今陝西眉縣東北)﹑齊(治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為大國﹐梁(治睢陽﹐今河南商丘)﹑趙(治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樂安(治高菀﹐今山東鄒平東北)﹑燕(治薊縣﹐今北京西南)﹑安平(治信都﹐今河北冀縣)﹑義陽(治新野﹐今河南新野)為次國﹐其餘為小國﹐分別規定所封戶數﹑領軍人數等﹐實際上未全部實行﹐諸王仍僅食租稅﹐王國官並不掌握地方政權﹐“法同郡縣﹐無成國之制”。西晉諸王擁有的很大權力﹐主要不是源於所轄王國﹐而是來自領兵出鎮地方。
郡﹑王國以下為縣。縣大者置令﹐小者置長。另有公國﹑侯國﹐地位同縣。
三國時﹐魏﹑吳均在其州縣境內屯田﹐設定各級農官管理。西晉泰始二年後﹐罷廢各級農官﹐或改置為郡縣。東漢末約有十四州﹐一百二十多郡國﹐縣﹑邑﹑道﹑侯國據順帝時記錄為一千一百八十。而西晉太康時有十九州﹑一百七十多郡國﹑一千二百多縣。但其戶口卻又減於東漢。兩漢時﹐西域設都護府﹐東漢安帝始設長史府﹐以班勇為西域長史﹐長史駐地不一。魏晉時﹐據樓蘭古城出土魏晉簡牘文書﹐知這時長史府治海頭(今新疆若羌東北樓蘭古城)。
相關詞條
-
中國歷代政區沿革
郡縣制的萌芽和確立為春秋中期至秦漢時期。中國商周時代實行分封制,即採取“封建邦國”的辦法進行統治。商王及周天子除王畿附近的土地由自己直接統治外,其他土地...
中國歷代政區沿革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晉[西晉]
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之一。公元266年,司馬炎登基,國號晉,定都洛陽,...
歷史 疆域 政治 軍事 經濟 -
西晉
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之一,另與東晉合稱晉朝。傳四帝 ,國祚五十一年。若以滅東吳始,則僅立朝37年。為了...
歷史 疆域 政治 軍事 經濟 -
晉[西晉與東晉的統稱]
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之一,另與東晉合稱晉朝。傳四帝 ,國祚五十一年。若以滅東吳始,則僅立朝37年。為了...
國號 歷史 疆域 政治 軍事 -
六朝疆域與政區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目錄 -
疆域與政區
2.商、周時期的疆土 3.春秋時期的“縣”與“郡” 1.混亂的十六國疆界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
武都縣[甘肅南部歷史政區]
武都縣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地,毗鄰川、陝兩省。境內溝壑縱橫、峰巒疊嶂,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使這裡既有南國的靈...
基本概況 行政區劃 地理交通 人口民族 主要宗教 -
杏林區[福建廈門市歷史政區]
杏林區(Xing Lin District),福建省廈門市舊地名,即今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的前身。 1978年09月01日正式掛牌成立杏林區。位於廈門島的...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