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2004年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隴南地區和武都縣,設立甘肅省隴南市和武都區。詳見: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
武都區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嶺與岷山之間,嘉陵江的一級支流白龍江從武都城區流過,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地理位置屬於西南地區。轄44個鄉鎮、689村 、12.18萬戶、 53.05萬
人。幅員面積4683平方公里,折合702萬畝,其中耕地71.53萬畝,林地和蔬林地190多萬畝。海拔600—3600米,年平均氣溫14.7℃,極端氣溫最高40℃(1951),最低-9℃(1991)。年日照時數1911.3小時,年降雨量400mm左右,無霜期210—240天,屬亞熱帶半濕潤氣候。氣候條件得天獨厚,溫暖濕潤,光熱資源比較充足,適宜於多種農作物生長。有各類動植物1300多種,各類中藥材1200多種,其中“米倉紅芪”、“武都黃連”飲譽中外。有花椒、桔柑、油橄欖等經濟林果百餘種,其中“大紅袍花椒”品質優良,暢銷國外;白龍江河谷地帶則被專家認為是全國油橄欖最佳適生地。水資源總量53.7億立方米,水能資源蘊藏量70.62萬千瓦時,可開發利用19.53萬千瓦時。境內有神奇的萬象洞天、朝陽仙洞、水濂瀑布、千壩草原、太白積雪、五鳳彩雲、六月冰泉、南宋古建築廣嚴院和紅土河自然保護區等。
行政區劃
所轄城關鎮、安化鎮、東江鎮、兩水鎮、漢王鎮、洛塘鎮、角弓鎮、馬街鎮、三河鎮、甘泉鎮、魚龍鎮、琵琶鎮、城郊鄉、坪埡藏族鄉、蒲池鄉、石門鄉、漢林鄉、柏林鄉、馬營鄉、池壩鄉、佛崖鄉、黃坪鄉、隆興鄉、龍壩鄉、龍鳳鄉、桔柑鄉、磨壩藏族鄉、外納鄉、玉皇鄉、郭河鄉、楓相鄉、三倉鄉、五庫鄉、月照鄉、五馬鄉、裕河鄉。
地理交通
地理
隴南市武都區位於甘肅省東南部,長江流域嘉陵江中游,秦巴山繫結合部,陝、甘、川三省交通要道,隴南市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東與康縣相接,南連陝西省寧強縣、四川省青川縣和本市文縣,西接文縣、舟曲縣、宕昌縣,北鄰宕昌縣、禮縣、西和縣,東北與成縣隔水相望。地理坐標為北緯32°47’~33°42’、東徑104°34’~105°38’,總面積為4683平方公里。
交通
武都區交通較為便利,現有國道G212線,省道江武路、大姚路、馬龍路4條幹線公路,跨越境內307.5公里,與縣鄉公路縱橫交錯連成網。
全區公路里程為3115公里,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達66.5公里,其中主幹線公路4條308公里,縣鄉公路24條437公里,專用道7條38.4公里,鄉村公路350條2319公里,交通網路日趨完善。目前,蘭渝鐵路、蘭海高速公路即將投資修建。
人口民族
武都是漢族聚居、少數民族散雜居的地區。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區有漢、回、藏、蒙古、彝、壯、朝鮮、滿、土家、納西等10個民族,總人口51.72萬人。除漢族以外的10個少數民族人口13786人,占全區總人口的2.67%。
主要宗教
武都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個宗教,除道教之外,其他各教均系國際性的宗教。
歷史沿革
武都,位於甘肅省東南部的白龍江中游地帶。歷史悠久,物產豐富、地靈人傑,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是隴南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軍事重鎮。根據龍溝發現的“武都森林古猿”化石研究報告證明,早在1000萬年前,武都白龍江和北峪河流域已是古猿生活的重要地區之一。而且這裡河谷縱橫,雨量充沛,森林繁茂,因而還生息繁衍著三趾馬、褐牛、大唇犀、始柱鹿、劍齒象、劍齒虎等動物。文物普查、考證發現,白龍江及支流北峪河、溝壩河、福津河沿岸的黃土坪上,埋藏著極為豐富的古文化遺蹟和遺物。有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馬家窯文化、距今4000多年的齊家文化及商周時代武都白馬氐族的寺窪文化等。武都最遲在七千年前就有祖先華夏民族的足跡,他們先在北峪河流域,再繁衍到白龍江及其支流溝壩河、福津河沿岸,從而開創了武都燦爛的古文化。
夏、商時期武都屬氐人居住地。西周、春秋戰國時為羌氐民族。先秦已有道(縣)級建置。秦代屬白馬氐族人。西漢屬益州刺史部武都郡所轄。東漢隸涼州刺史部武都郡轄。三國,屬蜀漢益州武都郡轄地。西晉,屬秦州武都郡統之。東晉、十六國,武都郡先屬仇池國,後由前秦政權統治。南北朝,公元448年,北魏置武都鎮(掌控一方軍事,鎮治石門,即今城關舊城山),轄武階郡(郡治翫當,即今大安廟附近)、修城郡等數郡。約公元497年,北魏武都鎮、武階郡屬梁州。西魏,約公元546年屬南秦州。北周,約公元572年改稱武州(與武都郡同治今舊城山),領11縣。隋朝,約公元612年,武都郡(治將利,即今舊城山)轄將利、建威、復津、盤堤、長松、曲水、正西諸縣。唐代,約741年武州屬隴右道;約公元820年屬吐蕃。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武州更名為階州(州治仍舊城山)。五代十國,約公元908年,階州為岐統之。約公元943年階州由後晉統治。約公元959年。屬後周,仍稱階州。約公元924年和公元954年,階州分別為前蜀和後蜀管轄。北宋,公元1111年間,階州(州治福津,即今城關舊城山)隸屬秦鳳路。南宋,約1142年,階州屬利州西路。元代,約1260年階州屬陝西行省。1270年州治移柳樹城(今角弓柳樹城。)元末州治復移坻龍崗(今舊城山)。明朝,約1369年階州屬陝西鞏昌府。明洪武四年(1371年),階州治所由舊城山移武都磚城(即今武都區政府駐地)。清朝,階州隸屬甘肅。雍正七年(1729年),階州升為直隸州,直隸於甘肅布政使司,領文、成二縣。
民國2年(1913年),階州直隸州改為武都縣,並分置出西固縣;民國18年(1929年)2月,又從武都縣劃
出白馬關警察所轄地,分設永康縣,同年4月改為康縣。武都屬甘肅省八區專員公署管轄(區專署駐地仍設在武都城關鎮)。1949年11月25日,國民黨廣州行政院來電任命駐武都119軍軍長王治岐為甘肅省政府主席。國民黨甘肅省政府的牌子懸掛在武都師範學校(今舊城山中學)的門口,直到武都解放。
1949年12月9日武都解放,武都縣屬武都專區管轄(專區、縣同治城關鎮)。1958年2月,武都縣隨武都專區併入天水專區。是年,國務院批准,撤銷康縣,併入武都縣;撤銷宕昌縣,將沙灣、新寨等人民公社劃歸武都縣。1961年11月,國務院批准恢復武都專區,駐地仍在武都城關鎮。同年12月從武都縣內分出康縣。12月15日,國務院批准恢復宕昌縣。1963年3月,武都縣的沙灣、新寨等人民公社劃歸宕昌縣。1968年7月7日,武都專區、武都縣革命委員會在武都蓮湖廣場召開成立大會。1969年10月1日,武都專區革命委員會更 名為武都地區革命委員會。1979年1月武都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80年12月,撤銷武都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武都縣人民政府。1985年5月14日,國務院批准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仍駐武都城關鎮)。
2004年1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隴南地區和武都縣,設立甘肅省隴南市(地級市)和武都區(縣級區)。市、區政府駐地仍為武都城關鎮。2004年6月,武都轄36個鄉鎮(其中12個鎮),15個社區,689個村。
資源優勢
環境資源
氣候條件得天獨厚,溫暖濕潤,光熱資源比較充足,適宜於多種農作物生長。有各類動植物1300多種,各類
中藥材1200多種,其中“米倉紅氏”、“武都黃連”飲譽中外。有花椒、桔柑、油橄欖等經濟林果百餘種,其中“大紅袍花椒”品質優良,暢銷國外;白龍江河谷地帶則被專家認為是全國油橄欖最佳適生地。水資源總量53.7億立方米,水能資源蘊藏量70.62萬千瓦時,可開發利用19.53萬千瓦時。
自然資源
武都區地域遼闊,物產豐富,雨量充沛,水利旅遊資源富足。有“千年藥鄉”、“千年椒鄉”之美稱,中藥材有紅芪、黃連、當歸等300餘種,尤以“米倉紅芪”、“武都黃連”飲譽中外 ,“大紅袍”花椒、油橄欖聞名遐爾,建成了花椒、油橄欖、茶葉、核桃、中藥材、蔬菜及山野菜、畜禽水產養殖和優質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基地和產品基地。礦產資源富足,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有金、銅、鐵、錳、磷、白雲岩、煤炭、石膏等30餘種,儲量可觀,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水力理論蘊藏量達70餘萬千瓦,可開發量20萬千瓦,位列中國四大溶洞奇景的萬象洞及水簾洞、朝陽洞,寬闊深邃、氣象萬千,景色壯觀,“六月冰泉”、“太白積雪"、“錦屏疊翠’’、“米倉松濤’’、“五鳳古剎”、千壩草原、紅土河自然保護區、裕河金絲猴保護區等名勝佳景奇蹟,遍布全區,與天水麥積山、甘南臘子口、四川九寨溝遙相呼應。旅遊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環境氣候
武都區屬北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具有亞熱帶、暖溫帶、冷溫帶三種氣候特徵。境內山川秀麗、風光迷人、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素有“隴上江南”和“植物大觀園”之稱。年平均氣溫14.5℃,降水量400—900毫米,無霜期120天至28天,城區無霜期300天以上,城區海拔998米,是比較理想的人居和創業之地。
旅遊資源
武都,古稱階州,是隴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隴南經濟、文化中心。地處甘肅南部,陝、甘、川交界地帶,秦嶺和岷山兩大山系的支脈東西向橫貫全境,境內高山、河谷、溶洞、丘陵、盆地交錯,峰巒疊嶂,溝壑縱橫,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度地帶,氣候垂直分布,地理差異明顯,被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譽為“寶貝的複雜地帶”。良好的氣候資源使這塊沃土終年樹常綠,四季花不敗,八節有鮮果,山山出奇珍。複雜的地形,多樣的氣候,造就了許多獨特的自然景觀,這些景觀既具北國之雄奇,又有南國之靈秀。現已查明,金區有景觀228個,其中自然景觀194個,人文景觀34個。現已開發的景區(點)有:一江:白龍江風情旅遊、一區:金絲猴自然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原:千壩草原、馬營草原;宗教活動場景:城關清真寺、東江清涼寺(因蘭渝鐵路拆遷)、城郊馬山鄔金寺、龍鳳山明山寺、佛堂寺、兩水龍華寺、安化佛光寺、三河鎮廣嚴院(甘肅省唯一宋代古建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柏林寺)、城郊渭子溝普化寺、城關蓮花山寺、城郊馬入岩西禪寺;五山:五鳳山、宣陽山、青龍山、米倉山、龍鳳山;五洞:萬象洞、水濂洞、朝陽洞、黃草洞、黃爺洞;六溝:大灣溝、山墩溝、民族溝、東嶽溝、八鋪溝、梓柏溝;七園:裕河茶園、北山植物園、南山森林公園、漢王將軍石油橄欖示範園、漢王倉院高科技農業開發示範園、濱江公園等。
區旅遊資源有以下特點:
一是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悠久。據考證,武都六、七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馬家窖文
化遍存全區,歷代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陰平古道東西向貫穿武都境內,三國古戰場、古棧道、烽火台、古城堡及戰場遺蹟隨處可見。我區地處蘭州、成都、西安的中心,距三處省會所在地都在450公里的範圍內,是西安、寶雞、天水、漢中、廣元方向遊客進入九寨溝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二是品位等級高。根據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GB/T1775—1999國家標準,在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珍稀特四個方面的評估,區博物館收藏大小文物1000多件,國家1級珍品就達14件之多。不少旅遊資源的品位達到了國家二級,部分達到一級。其中國家AAA級景點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旅遊定點單位11個,主要旅遊景區萬象洞在全國870多處溶洞中名列第四,有“江北第一洞”、“華夏一奇觀”和“地下文化長廊”之美稱,是我區旅遊的一大品牌,也是全市旅遊的一個亮點。三是景物類型多,區域特色濃。自然景觀中,山、水、林、峽、洞、灘、瀑、寺等景觀各異,高山、丘陵、谷地、草甸錯落相間,遠處山峰白雪皚皚,近處花樹竹影搖曳;高山草原牛羊成群,川壩沃野稻穀飄香。人文景觀既有炎黃的遺蹟,西域的洞窟,佛道的仙山,又有李商隱、邢澍的詩作和題記。從歷史的順序看,既有先秦文化的古悠、漢唐文化的輝煌、三國蜀道文化的神奇,又有古氏、羌藏民族的文化和純樸民俗的遺風。四是氣候溫暖,旅遊功能全。我區環境氣候非常適合旅遊,年平均氣溫14.5℃,無霜期120天至284天,有“一年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冷熱有序,乾濕有度,草原古林,水青石秀,林蔭濃密,翠綠清新,自然生態風情旅遊,農家樂休閒娛樂,旅遊功能完善,這在全省、全國也不多見。
經過多年的開發,我區旅遊產業已初具規模,景區知名度不斷提升,已成為區域經濟極具潛力的新的增長點,在增加農民收入和壯大區域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01年以來,全區累計接待中外遊客104.8萬人次,其中2001年接待遊客9.6萬人次(外國遊客134人),創旅遊綜合收入69萬元;2002年接待中外遊客16.7萬人次(外國遊客271人),旅遊綜合收入達到150萬元;2003年接待中外遊客18.7萬人次(外國遊客139人),創旅遊綜合收入189.7萬元;2004年接待中外遊客23.8萬人次(外國遊客240多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500萬元。旅遊綜合收入占全區GDP的3.8%,2005年接待中外遊客36萬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870萬元,占全區GDP的4.1%。現有旅行社三家,賓館(飯店)38家,農家樂107家,旅遊從業人員達到2518人
經濟建設
國民經濟
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2003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78421萬元,比上年增長16.3%。財政收入達到5480萬元,比上年增長25.83%;糧食總產量達到10765.2萬公斤,比上年增長8.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82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379萬元,增長16.3%;商品零售物價指數為102%;居民消費物價指數為101%;計畫生育率達到81.2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15‰。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面對接連發生的自然災害,各級組織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採取行政推動、科技帶動、效益拉動、全民齊動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措施,推進了農業和農村工作。農業增加值完成29313萬元,農民人均占有糧達到224.3公斤。農田水利建設以坡改梯、水澆地建設、集雨節灌和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為重點,全年完成坡改梯3.25萬畝,占任務的108.3%;新增有效灌溉面積6160畝,占任務的103%;發展集雨節灌面積7305畝,占任務的100.1%。生態林和經濟林建設堅持科學規劃、規模發展,完成退耕還林6萬畝,荒山造林4萬畝,新發展經濟林15.08萬畝。以百個示範村為重點的“退一興三”工程進展順利,完成整地10.53萬畝,種草1.41萬畝,投放種羊2531隻。花椒、油橄欖、茶葉、核桃、蔬菜及山野茶、畜牧業、中藥材產業開發勢頭良好,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和效益有了較大提高。12個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建設取得了新的進展。村社幹部報酬得到落實,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深化,教育及其它收費進一步規範,為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城市經濟運行良好。按照年初確定的大辦工業、加快工業發展的工作思路,通過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挖潛改造、開拓市場,城市經濟保持了平穩運行的勢頭。全縣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9370萬元,同比增長7.7%,其中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完成8674萬元,同比增長16.1%,限額以下工業企業完成10696萬元,同比增長3%。完成增加值5462萬元,其中限額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906萬元,同比增長8.7%,限額以下工業完成增加值2556萬元,同比增長2.9%。完成銷售收入16133萬元,同比增長5%。主要產品產量:原煤完成3.9萬噸,同比增長30%;水泥完成7.01萬噸,同比持平;發電量完成13200萬度,占年任務的101.5%,同比增長20%。水電能源、農副產品加工等一批工業財政建設項目正在積極實施。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對6戶企業進行改制,商業、糧食、石油等流通企業效益回升。
非公經濟持續增長。以城區商貿中心、沿川經濟帶為重點,通過放寬政策、最佳化環境、加強指導、規範管理、協調服務,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完成總產值46177萬元,同比增長19%;實現增加值10250萬元,同比增長20.4%;實現利潤3239萬元,同比增長24.6%;上繳稅金985萬元。新發展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企業826戶,新增從業人員2478人,新建擴建續建項目40個,完成投資2654萬元,同比增長7%。積極組團出外招商,參加“蘭洽會”、“西交會”和“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經貿洽談會”,累計簽約資金43326.9萬元,其中履約資金26206.9萬元,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財政金融穩中有增。面對運轉艱難的財政形勢,狠抓增收節支和“三保一掛”責任制的落實,全面實現了財政增收目標,確保了全縣幹部職工工資的按時足額發放,兌現了政策性增資。完成財政收入6248萬元,其中,大口徑考核收入完成5480萬元,占本年5286萬元的103.7%,增收1125萬元,增長25.83%;財政支出18276萬元,占年度17973萬元的101.7%,增支303萬元。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8871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1121萬元,增長19.75%;各項貸款餘額113952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745萬元,增長20.96%。住宅、教育、文化和旅遊消費趨旺。
扶貧開發全面推進。圍繞穩定解決溫飽、分步向小康邁進的目標,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分類指導、集中攻堅,實施項目覆蓋、幫扶到村、扶持到戶、整村推進,全年投入扶貧資金3582.1萬元,在39個鄉鎮的240個貧困村開展了小額信貸扶貧,在24個項目鄉鎮的384個村實施了世行項目,移民1267人,占任務的126.7%,輸轉勞務6.2萬人次。又有1.2萬貧困人口基本解決了溫飽,2萬低收入人口穩定解決了溫飽。
區域經濟
“十五”期間,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2%,達到109392萬元,占“十五”計畫的123.1%,比“九五”末增長85.7%,其中第一產業年均增長8%,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5.1%,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7.5%;大口徑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3%,達到6637萬元,占“十五”計畫的119.4%,比“九五”末增長7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500元,比“九五”末增加2546元,年均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09元,占“十五”計畫的87.3%,比“九五”末 增加324元,年均增長5.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269400萬元,比“九五”末增加139400萬元,年均增長1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0800萬元,占“十五”計畫的104%,比“九五”末增加7519萬元,年均增長9.4%。居民消費物價指數為103%;計畫生育率達到88.7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28‰。主要經濟指標都完成或超額完成了任務。
城鄉建設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512萬元,比上年增長36.9%。縣十三屆一次人代會上審定的十件實事基本完成,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即將投放運行,城區南岸堤路工程、城區二期供水工程、城區垃圾處理場開工建設,城區電網改造、縣疾病控制中心正在抓緊施工,架通了66個村社的農電線路;新修鄉村公路51條238公里,整修223條1156公里;解決了51個村近1.4萬人0.4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建成了角弓陳家壩、柏林袁家壩、洛塘上莊三座大橋,桔柑大橋、磨壩大橋正在抓緊施工,全縣實現鄉鄉通公路,城鄉基礎設施有了新的變化。城市規劃逐步完善,城市經營管理水平明顯提高,拆遷安置基本到位,城市居民住房大為改善,安化等一批建制鎮的小城鎮建設取得新進展。
社會保障
在部分鄉鎮受災嚴重的情況下,分批下撥救災款210萬元,保證了1.2萬“三無戶”、5.7萬民眾正常的生產、生活;在16個鄉鎮23個村實施災民建房1337間,解決了432戶1906人的住房困難。同時,圍繞“三條保障線”,發放養老金517萬元,落實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59.3萬元,通過多途徑使1151名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
社會事業
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科技工作以組織農業科技人員包鄉駐村送科技為重點,廣泛開展農作物豐產栽培、經濟林果綜合管理、畜禽防疫和病蟲害防治等實用技術推廣,新建各類科技示範點260個,培訓鄉村幹部4500人次,培訓農村科技明白人9.5萬人次。計畫生育工作以“五個一次性”為目標,集中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基層服務所建設明顯改善,優質服務鄉鎮和“自管小組”、“自治村”建設不斷加強,計畫生育各項指標基本實現,順利通過了省、地考核。醫療衛生機構和醫藥市場整頓取得初步成效。衛VⅢ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防治“非典”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全縣疾控網路建設逐步健全,全民公共衛生意識進一步增強,各級組織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廣播電視通村入戶覆蓋率和信號傳輸質量明顯提高。城鄉文化、體育、旅遊繁榮發展,開展了科技、衛生、文化三下鄉活動,成功舉辦了春節城區文化活動、中小學生運動會、首屆南山桃花藝術節和首屆千壩草原生態觀光旅遊節,促進了對外開放、交流與合作。
民主法制進一步加強。縣鄉兩級政府和縣直各部門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及時報告政府重大工作的進展情況,認真落實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支持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工作中注意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高度重視人民代表、政協委員提出的278件提案和意見建議辦理工作,辦結率為100%。召開政情通報會4次,適時聽取離退休老同志、社會各界人士對政府工作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認真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兩錯”責任追究制,在縣直22個主管局開展了行風評議,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積極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政務、廠務、村務公開全面推進,認真開展普法教育,“四五”普法進展順利。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治安秩序明顯好轉。認真辦理和接待民眾來信來訪。
重視消防和安全生產工作,大力開展專項整治,建立健全安全事故防範體系,消防和安全生產形勢逐步好轉。積極開展從政道德教育,切實加強作風建設、廉政建設,政府工作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理論素養和勤政務實意識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民政、勞動、人事、統計、物價、地震、信訪、地稅、國稅、國土資源管理、民族宗教、金融保險、質量監督、衛生防疫、武裝、雙擁等工作卓有成效,為該縣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MS 8.0級地震,地震波及全區全境,震感強烈,經測定為7.6級地震,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經初步調查統計,全區36個鄉鎮684個村、15個社區受災,涉及12.36萬戶54.84萬人,其中29個鄉鎮478個村、15個社區總計107323戶478787人嚴重受災,截止5月15日下午5時,全區死亡99人,失蹤2人,受傷457人,倒塌房屋3.01萬戶10.56萬間211.2萬平方米(其中土木結構2.1萬戶147.84萬平方米,磚木結構0.6萬戶42.25萬平方米,磚混結構0.3萬戶21.11萬平方米),造成危房4.1萬戶14.05萬間281萬平方米(其中:土木結構危房2.87萬戶9.84萬間 196.7萬平方米,磚木結構危房0.82萬戶2.81萬間56.2萬平方米,磚混結構危房0.41萬戶1.4萬間28.1萬平方米), 3萬戶9萬間194萬平方米房屋出現裂縫;倒塌校舍10089平方米,65624平方米校舍牆體裂縫或屋頂塌陷,毀壞學校廁所726平方米、大門17座,損毀電力提灌134處190台、渠道及管引工程278處、人畜飲水工程231處、堤防工程44條21.5公里、水窖1.78萬眼,山體滑坡、公路塌方普遍發生,造成212國道、江武公路、大姚公路和龍昌公路等交通主幹道嚴重阻塞,供水、供電、通訊一度中斷,嚴重影響了城鄉民眾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基礎教育事業
基礎教育普及水平和質量穩步提高,國小、國中、高中入學率分別比上年增長1.5%、13.1%和4.2%,普通高 校錄取新生735人,增長30%,新建教學樓13棟,全縣教育基礎設施得到較大改善。
共擁有以下學校:武都二中 洛塘中學 八一中學 兩水中學 深圳中學 城關中學 濱江中學 舊城山中學 角弓國中 馬街國中 柏林國中 安化國中 魚龍國中 佛崖國中 漢王國中 三河國中 馬營國中 外納國中 職業中專 農業中學 熊池九年制 池壩九年制 蒲池九年制 石門九年制 五庫九年制 漢林九年制 月照九年制 三倉九年制 琵琶九年制 麻柳九年制 五馬九年制 姚寨九年制 透防九年制 桔柑九年制 隆興九年制 龍壩九年制 貢院國小 蓮湖國小 葆真國小 教場國小 舊城山國小 西關國小 吉石壩國小 水濂洞國小 武都特教學校 區幼稚園 教場幼稚園 安化中心國小 馬街中心國小 柏林中心國小 甘泉中心國小 佛崖中心國小 魚龍中心國小 黃坪中心國小 城郊中心國小 東江中心國小 漢王中心國小 三河中心國小 玉皇中心國小 郭河中心國小 外納中心國小 磨壩中心國小 龍鳳中心國小 馬營中心國小 兩水中心國小 角弓中心國小 坪埡中心國小 洛塘中心國小 楓相中心國小 裕河中心國小
衛生事業
一、醫療機構概況
1、衛生人力資源現狀
全區現有區、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741所,其中區級7所,中心衛生院9所,鄉(鎮)衛生院27所,鄉(鎮)級衛生所9所,村級衛生所689所。區、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共有人員1564人,其中區級550人,鄉級325人,村級689人。在人員總數中,區、鄉兩級共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804人,其中,按學歷分大專以上113人,中專635人,無專業學歷56人,分別占14%、79%、7%;按職稱分副高級10人,已聘任10人,中級238人,已聘152人,未聘86人,初級404人,已聘138,未聘266人,員(士)級152人,分別占1.2%、29.6%、50.2%、18.9%。區、鄉兩級衛技人員中按技工管理有的283人,其中高級工42人,中級工106人,初級工130人,技師2人,普工3人。
2、業務用房現狀
全區區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現有業務用房34840平方米,其中區級16500平方米,鄉鎮級18340平方米。業務用房中危房11760平方米,占業務用房總面積的33.75%。
3、醫療設備現狀
全區區鄉兩級醫療衛生機構現有千元以上醫療設備362台(件),其中區級214台(件),鄉鎮級148台(件);共有病床515張,平均每千人擁有病床0.96張,其中區級309張,鄉鎮級206張,農民每千人擁有病床0.42張。
二、公共衛生機構概況
我區現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所,未單獨設立衛生監督所。疾控中心內設防疫科、衛生科、結核病防治科、消殺科、檢驗科等科室,承擔著全區兒童計畫免疫、傳染病防控、結核病防治、衛生監督檢驗監測及衛生宣教等工作。現有在職職工68人(不包括離退休8人),其中:男34人,女34人;幹部43人,工人25人;大學3人,大專24人,中專35人,高中4人,國中1人,國小1人。專業技術人員58人,其中:中級17人,助理級27人,員士級14人,占職工總數的85.29%;非專業技術人員10人,占職工總數的14.71%。現有房屋2處(不包括已建成待驗收的疾控中心綜合辦公大樓),占地面積不足1畝,建築總面積1600平方米,業務用房僅480平方米,占總面積的30%。
體育事業
武都區體育場地面積,11586.91平米,人均活動場地面積約為0.209平米。體育工作基礎紮實,特別是近年來,積極實施《全民健身計畫綱要》,體育事業持續快速發展,民眾體育蓬勃發展,居民體質明顯改善,競技體育運動水平保持在全市前列,體育設施進一步改善,體育產業有所發展,體育法制體系逐步健全,校園體育、機關體育、企業體育、軍營體育、社區體育、農村體育同步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
城區晨晚練點13個,全民健身路徑5條,大型體育場1個,游泳池2個,武術館3個。迪斯科、老年秧歌、信鴿、桌球、武術協會相繼成立,社會體育指導員積極開展輔導活動,使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達到全區總人口的50%以上。
中、小學生體育運動蓬勃發展,學生體育達標實施面積為98%,體育達標率為94%。特別是在全市第六屆運動會中取得了總分第一,金牌總數第二的優異成績。連續舉辦了三屆《體彩杯》中小學生體育運動會,三元杯籃球運動會,黃河嘉寶杯桌球運動會成效顯著,在社會各界影響頗大。
體育產業有了新發展,在原有產業以保齡球,健身房,游泳池、檯球室為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近幾年來。體育彩票銷售方興未艾。2006年銷售達到270萬。創歷史新高。
業餘訓練有了新的起色,有體教結合和運動員集中訓練兩種訓練體系,開辦了桌球、籃球、武術、田徑4個訓練項目。有省級傳統項目學校2個,市級傳統項目學校3個,縣級傳統項目學校8個。
節慶活動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中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中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貼上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鬥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
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
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主要景點
武都萬象洞
萬象洞位於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白龍江南岸露骨山漢王鄉楊龐村的半山腰,距隴南市中心7公里。1993年被批准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又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的風景名勝區。
萬象洞海拔1150米,高出白龍江190米,但洞內濕潮潤滑,間有小溪流瀉,叮咚之聲不絕於耳。也許是洞兩端相通的緣故,洞內氧氣充足,全年恆溫14℃,實是旅遊避暑的佳地。根據地質專家考證,該洞已有2.5億年的歷史了,是我國北方模最大、景致最佳的特大溶洞,是中國“北方第一洞”。因洞內洞中有洞,乳石遍布,森列多姿,宛如包羅萬象的閬苑仙宮而得名。
又名仙人洞,五仙洞,相傳五位仙人曾在此修煉。屬典型的岩洞地貌。洞內深不可測,洞內地形複雜,曲折迂迴。小者高闊不足1米,僅容一人爬行;大處高軒宏敞,縱橫百米之外。約36萬平方米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遍布,目前開發三大景區,即月宮、龍宮、天宮。
長期以來,人們常把桂林的七星岩和蘆笛岩譽為溶洞之冠,孰不知,萬象洞的勝景更有迷人之處,它好比是一部充滿詩情和美感的畫冊,每翻開一頁,都令人稱奇和陶醉。沿山間小路登至山腰,首先看見的是形若蒼穹的洞口。洞上方刻有民國時甘寧青檢察使高一涵所書的“別有洞天”和趙朴初題寫的“萬象洞”等大字。進到洞內,就會被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所震懾,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個高大寬敞的大廳就是第一景區——月宮。洞口有一形如臥獸的巨石,正向一形似滿月的透光石洞張望,好似“犀牛望月”,又像在審視出入遊人。但它也像童話中的神牛一樣,並不為難遊客,讓無數遊人大大方方地在它面前走過。這裡的鐘乳石奇形怪狀,光輝耀眼,或如旭日,或似曉月,或若雲霞,或恰仙草……放眼望去,處處奇珍異寶,花海果山,怪禽稀獸,五穀豐登,真是萬象競秀,名日“萬象更新。”向前移動,美景層出不窮。那由無數石慢組成的長約10米,寬約2.8米的石簾,自空垂下,名曰“石簾垂布”,重重敲擊,迸發出雷鳴似的巨響。那宛如白玉雕就的五根石柱,俊秀挺拔,直指天穹,名稱“五嶽朝天”。還有從洞頂垂下的石鐘乳,和地上茁生出來的石筍,垂直相接,相距不到0.3米,起名“天地交泰”,俗稱“天針兌地針。”
武都水濂洞
武都水濂洞位於城北五華里的五鳳山下腳下,是史料記載的武 都"八景"中僅剩的"三洞一山"之一。遠遠望去,樹木參差,隱約可見樓閣懸空,立柱井然,嵌於半崖峭壁之上,奇特驚險,儼然神仙的居所,給人驚奇中平添一份神秘。
踏著曲折的小路拾階而上,耳中充盈著祥和的誦經聲,心裡一下子滿是虔誠與敬意,不由得想起那個悽美的傳說:那是在唐代以前吧,有一個善良、勤勞的姑娘,名叫紅玉,她是王母娘娘的小女下凡,生得如花似玉。可是,她遇上了一個狠心的婆家,對她百般虐待。紅女白天做莊稼,忙家務,晚上徹夜紡線,可還是受氣挨打。她實在受不了婆婆的刁難與折磨,萬般無奈,便跳崖自盡,香消玉隕。後來,紅女得道成神,向王母請求永住人間。從此,拯救萬民,福佑四方。後人為了紀念這位福佑萬民的神女,就在五鳳山麓石岩洞立祠祭祀她,並在她得道成神之日,大興佛事,年年相承,遂發展成為大型廟會,而清水、誦經便成為廟會期間主要的佛事活動。據《武階備志》記載,晚唐詩人李商隱曾兩次遊歷紅女祠,並寫下<過聖女祠>和《重過聖女祠》兩詩,憐其寂寞、淒清的境地。
當遊人懷著對紅女虔誠的敬意,步入樓閣,再沿著合仙洞那漆黑的天然石岩洞宛延而上,摸索著登上另一層樓閣,頓時,全身有一種脫胎換骨、飄然成仙的感覺。從視窗俯視,腳底騰空,好似身臨仙境。向右跨過石橋,到捨身崖。據說這裡是紅女捨身跳崖之處,故名捨身崖。靠里還有一塊紅女祠,上面記載著紅女的傳說以及歷代興建紅女祠的歷史。站在崖邊,腳底是千深淵,不由得人心底發虛,腳底後移。在這裡能看到水濂洞景區全貌。這時,向前看,只見對面剛剛經過的樓閣雖貼崖懸空,但樓閣之間,並無棧道相連,那是因為有天然石岩洞在山體內曲折宛延,使樓閣互相貫通,上下連為一體。這,大概是它又一個奇特之處。水濂洞紅女祠初建於唐代,現存樓閣為清初重建,乾隆時曾增修殿閣。同治三年,太平天國啟王梁成福進軍武都,以水濂洞為指揮處,戰事失利後,捨身墜崖,建築被清軍燒毀。現存樓閣僅有子孫殿、三宮殿、觀音殿即紅女祠、彌勒佛殿、三霄佛殿、合活殿、亨哈殿等,大多懸空,瓊樓精舍,斗拱飛檐,奇特驚險。相傳農曆二月十九日水濂洞勝會是紅女得道成神吉日,正當春暖花開,桃紅柳綠之際,前後六天,城鄉男女老少赴會、遊玩,絡繹不絕;而西和、禮縣一帶香客,千里迢迢,趕來兜售泥玩,為盛會增色。水濂洞景區的開發,為城鄉人民提供了一個郊遊的好去處,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並將隨著景區的進一步開發,以它悽美的傳說和優美的環境,吸引更多的遊客。
武都朝陽洞
朝陽洞位於隴南武都區達角弓鄉陳家壩境內,其所在之地仙人崖,是一座林木蔭翳,奇石遍布,雲霧繞繞, 宛若仙境的山峰。朝陽洞坐西向東,每當朝陽初升,有陽光射入洞內,故名,又因傳說明代,有一老禪“臥化”於洞中,成仙而去,稱為“朝陽仙洞”。明成化十六年所刻的“明故大禪知端竹大士省告脫化碑記”記載:“蓋大士乃陝西西安府鹹陽縣白良村人氏,蘇敬次男。天順七年正月內,本縣石佛寺出家,受禮大恩師喇嘛金敦領占為師。成化元年四月內削髮為僧。番數十五年雲遊階州……時十六年正月十五人禪,三月十五出禪。本月二十五日早辭別眾增登仙洞崖,日正良時無病脫化。二十六日門徒皆知,眾赴仙境,而僧俗來吊者千餘人。”大善士端竹在洞中坐化,遺體保留至今,俗稱“睡仙”,故洞所在崖稱仙人崖,洞又稱“朝陽仙洞”。相傳,洞窟始鑿於唐代。有大小洞窟26窟,塑像百餘尊。窟壁有大量壁畫和遊人題留,洞前有樓閣,涼亭等建築。近年來“睡仙”和百餘尊塑像及崖前建築大部分修復,面貌煥然一新。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鳳山森林公園
五鳳山原名真武山,相傳古時曾有5隻鳳凰落在山巔,故名五鳳山。距武都區北郊3公里,海拔2265米,垂直高度1200多米,巍峨高峻,聳入雲霄。山巔茫茫松林間,殿閣重重,畫棟流雲,飛檐落霞,是馳名隴南的古蹟名勝。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從殿溝開始爬坡,沿山樑蜿蜒盤旋,攀援到山頂,共經過10座廟宇,先後有:淨手殿、一天門、新殿、風伯殿、二天門、坪堎龕、三天門、土地祠、靈官殿、老殿。除淨手殿和老殿的15間殿舍外,大部分建築在“文革”中遭受破壞,近年來進行了較大規模的修復工作。老殿是明代建築,坐北朝南,立於主峰之巔,橫空出世,嵌入藍天,工藝精巧,殿堂崇麗,從下仰望,確是天外飛來的空中樓閣。殿內有兩通石碑,其中清道光十年(1830年)所立《名山老殿護載樹木碑記》特別引人注目,碑文記述了自嘉慶八年(1803年)在此山栽植松柏、 冬青及其它雜樹、花卉,綠化山坡的過程和情況;又有“護樹會規”:每年經營、不許私取。如有不遵,公議罰於坪堎坎後殿載松樹一株、牡丹一株、二天門載松樹兩株,風伯殿載松樹兩株、冬青一株。160多年前的這一護樹公約,不僅給遊人以極大的啟發教育,也受到國家林業部門的重視。由於嚴格管護和積極栽植,現在五鳳山林地面積已達1200多畝,其中清道光年間所植110多株松樹,胸圍多在2米以上,挺拔茂密,鬱鬱蒼蒼。
登上老殿,眼前雲霧瀰漫,松濤洶湧,樓宇隱現,令人賞心悅目。農曆三月三前後,是五鳳山傳統廟會。白天遊人如織,入夜緣山燈火輝煌,從山腳纏繞而上,直達山頂,與天上的星星相連在一起,十分壯觀。
武都美食
洋芋攪團
洋芋攪團是甘肅隴南武都小有名氣的小吃。攪團是流傳已久的一種家常飯,以玉米面攪團最為常見,兼有蕎 麥面攪團、雜麵攪團等多種形式。攪團是生活貧困時常吃的飯,現在除非懷舊,一般不會去吃了。攪團的做法很簡單,先是炒上一碟蒜苗,炒好酸菜,然後就在開水鍋里一把把往裡攪面,直到攪得濃稠。接下來便摻水,攪勻,煮熟,舀到碗裡,澆上酸菜,夾上蒜苗,調些辣椒,吃起來很熱和。
洋芋攪團名為攪團,做法截然不同。在武都的每個小吃街上,都可以看到賣洋芋攪團的人在吭哧吭哧地砸洋芋。砰、砰的敲擊聲整條街道都能聽見。砸洋芋都是男人們幹的活兒。女人將蒸熟的洋芋洗淨、剝皮,放到砸洋芋的木槽里,男人便掄起木錘用力去砸。幾十顆洋芋慢慢成為頗有粘度的一大團洋芋泥。這便是洋芋攪團了。坐到洋芋攪團的攤子前面,賣洋芋攪團的女人會麻利地用木鏟舀上一碗,然後依食客喜好加上酸菜或是醋水。酸菜一定要用清油炒好,醋水裡也會加上爽口的調料,此外,無論何種口味,都會加上些炒得噴香的蒜苗、韭菜或者青椒。一碗洋芋攪團吃起來綿軟柔滑,香味繞口,以至於本地人都以洋芋攪團做為早餐。
簡簡單單的洋芋攪團,以前是農民們改頓的食物,現在推而廣之,成為當地有名的小吃。隴南盛產洋芋,尤以武都為首。那裡家家戶戶都喜吃洋芋。也以那兒的洋芋攪團最為有名。人們都說武都人是洋芋蛋客,便有了幾分戲謔的意味。
涼粉
武都的涼粉,一般是泛指早市上的麵皮、米皮、涼粉、洋芋攪團和油麵茶等風味小吃。武都城不大,但武都人是甘肅最據城市精神的人,有敢於消費的生活理念。武都人一般不在家做早餐,一年四季都在大街小巷的小攤和市場上以涼粉為早餐的。涼粉無無疑構成了武都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當地人早起,相互見面問候的第一句話是涼粉吃了沒有。外出幾天回來第二天先要做的事,就是吃頓涼粉解回饞。
釀皮
做法、吃法與麵皮同,直不過要分出麵筋來;
涼粉
原料不一,有蕎粉、豆粉、藕粉之分。做法與各地同,食用是用專用刮子刮成條或切成塊。吃法同麵皮。
油茶
以本地產的大葉綠茶和麵粉上火同炒,加水煮沸調以薄荷、霍香等香料,盛碗後再調以炒熟的核桃面、雞蛋
丁、豆腐丁、洋芋丁。香氣濃,口感好,據說久食養人。
豆花
前期製做與豆腐同,比豆腐腦硬,比豆腐鬆軟,以胡椒、花椒、姜粉、蝦皮、藕粉等製作的湯汁熱食。口感辛辣清香。
武都特產
甜柿
甘肅隴南渭河流域的柿子,果實肥碩,肉厚香甜,營養豐富,柿子加工制柿餅,釀柿酒,造柿醋,做柿糖,色味俱佳,柿餅有健胃潤腸、止血解毒、降血壓等功效。
獼猴桃
甘肅隴南山區的獼猴桃均屬野生,有性味甘寒,有解熱、止渴、通淋之功。 櫻桃 櫻桃 武都種植櫻桃有多年的歷史,城郊櫻桃特別多,有的地方取名櫻桃村。所產優質櫻桃個大、核小、肉厚,遠近聞名,其含磷量和含鐵量都比蘋果等高出許多倍,有止渴生津、調中益顏、養脾開胃等功效。
天麻
天麻含有維生素A、天麻甙、香夾蘭醇和多種生物鹼,在藥壇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功效:中醫學上以塊莖入藥,性平、味甘,既有祛風鎮痙、止痛提神、益氣養肝、降低血壓的功效,又可醫治昏迷驚風、口眼歪斜、神經衰弱、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等症。
油橄欖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特產油橄欖。武都區是中國境內油橄欖最佳適宜種植區之一、中國四大油橄欖生產基地之一,種植面積達18萬畝,年產油橄欖鮮果3000噸。合適的氣候土壤條件及種植傳統,使該區油橄欖產量高,含油率高,所產橄欖油產品榮獲中國林產品博覽會和甘肅省林業名特優新產品博覽會銀獎、金獎。2004年,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審定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予以保護。全區現有隴南田園油橄欖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隴南祥宇油橄欖公司、世博林油橄欖公司等10家油橄欖加工企業,產品達40餘中、有田園品味橄欖油、田園物語化妝品、田園年華膠囊、祥宇牌橄欖油、等。
花椒
武都是中國花椒原產地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目前,該區花椒種植面積90.4萬畝,花椒年產量1020萬公斤,堪稱“中國花椒第一縣”。
武都花椒遠近聞名,暢銷全國,著名餐飲連鎖小肥羊火鍋店的花椒全部來自甘肅武都,可見其盛產的花椒的影響力。其中尤以武都花椒的顏色、麻味更勝,武都也因此被稱作花椒之都。
中國首座花椒博物館在著名花椒之鄉武都開館。
武都花椒品質優異,民間冠以“大紅袍”之稱.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花椒堅齒、烏髮、明目,久服,好顏色,耐老、增年、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