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概況
西寧北山寺,又名北禪寺,位於西寧古城北祁連山余脈的一個山巒上,與南山寺對峙相望。
在歷史上,北山寺有過很多的名稱。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樓神祠”之稱。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賜名為“永興寺”才有了寺的名稱。因樓層迭起,層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樓,故有“土樓山”之稱。北魏旅行家酈道元跋涉到西寧,登臨土樓山,於《水經注》中寫道“湟水東流,經土樓南,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餘尺,有若削成。”北山像一隻奮翼欲飛的雛鳳,而土樓山又似一隻雛鳳的翅翼,從此又多添了一個雅號叫“鳳翼山”。在眾多名稱中,北山寺是人們最習慣的叫法。悠久歷史
北山寺在南北朝時的史書中已有記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云:“湟水又東,經土樓南,樓北依山
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樓下有神祠,雕牆故壁存焉。”這個神祠,便是現在所見的北山寺了,當地人也有叫北禪寺的。北魏明帝時(公元516-528年),後涼呂光占據武威、河西走廊,連年戰事不斷,絲綢北路斷絕,來往中原和西域之間的商旅、僧人紛紛改道走湟水流域一線,間接的將佛教流傳區域擴大到了都州(今西寧)一帶。北山寺的興建,便與那時路過的這些僧人和商旅有關。徜徉於土樓山斷岩之間,看那些文飾精美的藻井繪畫,有時候想,世間萬物皆有本真靈性,避變亂的惶惶之徒卻又使信仰的種子在蠻荒之地生出美麗之花,於那些僧侶、商戶是無意,於佛性來說,卻又是本性使然了。
到了清代,有道士在此建起道觀,土樓山於是又被稱作了土樓觀。在丹崖洞窟長廊之下依山而建的斗母殿便是土樓山上的道教建築。站在斗母殿前回望,滿山楊柳樹叢,朝暉夕照,景色優美,如遇陰天雨霧,從下望之,山上薄煙層層繚繞飄浮,全山隱於雲霧之中,山形似有似無忽隱忽現,樹叢模糊,如同一幅水墨丹青畫,“北山隱約樹模糊,煙雨朝朝入畫圖。”——清代詩人張思憲便曾如此描繪了煙雨中的北山勝景。
主要景點
寧壽塔寧壽塔坐落在土樓山的山頂,山頂原有牌坊、三官殿、雷殿等,該塔為六面形五層翹角塔,塔中實心,
青磚砌成。是明洪武十九年由駐西寧長興侯耿炳文所建修。靈官殿靈官殿位於山腳下,修建於明洪武年間,因戰火毀燒,重修於1915年。原有山門,東西兩邊有廂房,房中間有橫匾上書“靈官殿”三個大字,清宣統二年西寧各界捐資將靈官殿整修一新。韓能靜有兩個名徒是聖聰、聖明。葬於土樓山根西側,當地人叫“和尚墳”。
閃佛閃佛,也稱露天金剛,位於土樓山中部,東邊一尊與西邊一尊相連線,兩尊露天金剛高三十餘米,系兩個山崖突出部分,像兩尊天神(也叫天王),當地民眾叫閃佛,其意是從山中閃出來的。西面的一尊,已被風化,坍塌不辨面目;東面的一尊,仍然完好。本來是山崖被山水沖刷風雨剝蝕,形成奇特的山崖。後來在魏晉南朝時期,人工雕琢成大佛像,人們稱為“露天金剛”。
北山煙雨北山煙雨,稱為西寧八景之一。其由來指北山寺在雨霧中的景色,在朝暉夕照之時,遠望山姿塔影、頗為壯觀,特別是雨中,薄霧層雲,繚繞山腰,恍如一幅丹青水墨畫,有時全山隱於雲霧中,忽隱忽現,更添一番詩情畫意。
九窟十八洞九窟十八洞鑲嵌在陡峭的半山腰,依山貼壁,十分壯觀,最引人注目的是古洞,其洞構造各異,有的洞 中套洞,有的洞中有洞。洞中有神像有佛像,也有道家尊神,千奇百態,洞與洞之間有棧道接連。
懸空古寺
北禪寺是依土樓山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這裡的岩石是紫紅色的砂岩、礫岩,其間還夾有石膏和
芒硝層,岩性軟硬相間,在長期地質、流水、風化等的作用下,以赤壁、洞穴、險峰為主要特徵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發育。軟岩層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當地人稱“九窟十八洞”,洞內塑有玉皇、觀世音、文殊、普賢、關雲長等神佛像。洞壁上所繪的神像圖案、花卉山水月具有漢、藏佛教繪畫藝術風格,曾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稱。硬岩層向外凸起,猶如屋檐,廟宇殿堂建在其上,殿宇高懸,棧道迴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群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套洞,洞中藏佛,棧道迴廊緊靠懸崖,甚至懸空架設,因此有“中國第二大懸空寺”之稱。旅遊指南
交通:由西寧市區前往北山寺很方便,公交10、21、80、107都能直達山腳。從市區打車前往,也不過六、七元左右。
門票:5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