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省嵬城遺址

西夏省嵬城遺址

西夏省嵬城遺址,在惠農縣廟台鄉省嵬村,為党項族首領李德明於北宋天聖二年(1024年)所築。遺址為正方形,邊長600米,設東南兩城門,牆體為黃土夯實,殘牆最高1.5米。已被列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於惠農縣廟台鄉省嵬村,為党項族首領李德明於北宋天聖二年(1024年)所築。遺址為正方形,邊長600米,設東南兩城門,牆體為黃土夯實,殘牆最高1.5米。1965年,寧夏博物館在此挖掘出唐、宋、西夏等朝錢幣、古陶瓷器及鐵器,已被列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於省嵬城的建築,史料記載不多。《明一統志》 載:省嵬城在河東,河東廢城也。《嘉靖寧夏新志》載:“省嵬城,河東廢城也,未詳其始。”《寧夏府志》載:“省嵬城在省嵬山下,西南去府(今銀川市)東北一百四十里,逾黃河。”吳廣成《西夏書事》載:“天聖(北宋) 二年(公元1024年)春二月,德明做省嵬城於定州(西夏將銀川以北為定州)。”這些記載雖簡,但卻載明了省嵬城遺址的所在地點。 西夏王朝是以党項羌族為主體建立起的多民族國家政權,於1032年(宋天聖10年)建國,1227年被成吉思汗所滅,歷時近200年。李元昊的祖上拓跋思恭曾為唐朝鎮壓黃剿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立下戰功,被唐僖宗賜姓李,至他的祖父李繼遷、父親李德明都受到重用。李元昊這位軍事天才不贊成父親德明向宋稱臣。老辣的德明當時鑒於時機不成熟,對兒子說:“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錦綺,此宋恩也,不可負!”元昊頂撞道:“衣皮毛,事畜牧,蕃性祈便。英雄之生,當王耳,何錦綺為?”雄心壯志可見一斑。 元昊建國後,升興州首府為興慶府(今銀川市),之後的年代裡組織創製西夏文字。西夏文形體方正,結構複雜,筆畫較多,約有6000字左右,字型有草、篆、隸、楷等。西夏崇尚佛教,把佛教定為國教,規定每一季第一個月的朔日(初一)為“聖節”。讓官民屆時燒香拜佛,不惜用行政手段來推行佛教,並接受漢文化及吐藩、回鶻文化,從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西夏文化體系。宋代歐陽修曾就元昊治國有方進行過評價:“威能畏其下,恩能死其人。” 1032年西夏王李德明卒,其子元昊嗣位,首先去掉唐、宋時期所賜給的李、趙姓氏,自號嵬名氏,自標吾祖“可汗”(即天子的意思)。李德明用自己祖先嵬名氏(党項羌的姓名)給建起的省嵬城取名。其意可謂深謀遠慮,確有自稱一統的想法。省嵬城曾出土一具禿髮瓷製人頭。元昊曾於明道二年(1033)下令禿 發。這件文物彌足珍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