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渦紋罍

西周渦紋罍

西周渦紋罍出自中國西周時期,該青銅器呈直口內折,平沿,束頸,肩成弧圓狀,腹下收,圈足較低,底內凹,肩兩側有牛首耳。西周渦紋罍由商代的瘦高形漸變為矮粗形,肩部豐滿,從而使該器達到了一個比商罍更加穩定的造型。

基本信息

名稱:西周渦紋罍
西周渦紋罍圖西周渦紋罍圖

類別:青銅器
年代:西周
尺寸:高43厘米,口徑18厘米

文物鑑賞

西周渦紋罍,高43厘米,口徑18厘米。該器呈直口內折,平沿,束頸,肩成弧圓狀,腹下收,圈足較低,底內凹,肩兩側有牛首耳。雙耳間飾有3個等距的浮雕渦紋,肩最大徑處有一周凹帶紋。腹近底一側有牛首形鋬。口沿上可見覆蓋的席紋。腹部有小砂眼和修補的痕跡。渦紋是最早出現在中國青銅器上的一種紋飾,又稱火紋。顧名思義,近似水渦,故為渦紋。其特徵是圓形,內圈沿邊飾有旋轉狀弧線,中間為一小圓圈,似代表水隆起狀,圓形旁邊有五條半圓形的曲線,似水渦激起狀。有人認為,渦紋的形狀似太陽之像,是天火,又故稱火紋,商代早期的渦紋是單個連續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一般與龍紋、目紋、鳥紋、虎紋、蟬紋等相間排列。渦紋多用於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於商周時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造型有圓形、方形兩種。圓形理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部兩側有兩耳或四耳,耳作環形或獸首形;下腹部一側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數為平底;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下腹近圈足處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滿飾花紋,常見紋飾有饕餮紋、龍紋與蕉葉紋等。繁縟的花紋配以厚重的胎體,顯得深遂神秘,凝重大方。

相關資料考證

罍是從商代晚期出現,流行於西周和春秋。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詩經》中經常提到罍,在《詩·周南·卷耳》中記載:“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銅罍,該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姑且斟滿那酒罍”。罍的鑄造時期,正是周人逐漸擺脫殷商神秘繁縟的美術傳統,形成莊重素雅的自身風格的歷史階段。從西周渦紋罍器型上看,其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漸變為矮粗形,肩部豐滿,同時通過加寬沿部和圈足,使全器達到了一個比商罍更加穩定的造型。西周渦紋罍在紋飾方面,浮雕都比較低,沒有商代器物上的那些聳出器表的銳角巨目;器物多處以夔龍、蟠龍和獸面作為裝飾,但變形非常厲害,除目紋外其他細節都蛻化了,成為一種裝飾意味很強的圖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