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紋是最早出現在我國青銅器上的一種紋飾,又稱火紋。顧名思義,近似水渦,故為渦紋。其特徵是圓形,內圈沿邊飾有旋轉狀弧線,中間為一小圓圈,似代表水隆起狀,圓形旁邊有五條半圓形的曲線,似水渦激起狀。有人認為,渦紋的形狀似太陽之像,是天火,又故稱火紋,商代早期的渦紋是單個連續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一般與龍紋、目紋、鳥紋、虎紋、蟬紋等相間排列。渦紋多用於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於商周時代。
罍,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造型有圓形、方形兩種。圓形理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部兩側有兩耳或四耳,耳作環形或獸首形;下腹部一側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數為平底;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下腹近圈足處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滿飾花紋,常見紋飾有饕餮紋、龍紋與蕉葉紋等。繁縟的花紋配以厚重的胎體,顯得深遂神秘,凝重大方。
根據目前的資料考證,罍是從商代晚期出現,流行於西周和春秋。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詩經》中經常提到罍,在《詩·周南·卷耳》中有這樣的記載:“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銅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姑且斟滿那酒罍”。罍的鑄造時期,正是周人逐漸擺脫殷商神秘繁縟的美術傳統,形成莊重素雅的自身風格的歷史階段。從器型上來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漸變為矮粗形,肩部豐滿,同時通過加寬沿部和圈足,使全器達到了一個比商罍更加穩定的造型。在紋飾方面,浮雕都比較低,沒有商代器物上的那些聳出器表的銳角巨目;器物多處以夔龍、蟠龍和獸面作為裝飾,但變形非常厲害,除目紋外其他細節都蛻化了,成為一種裝飾意味很強的圖案。
相關詞條
-
西周渦紋罍
西周渦紋罍出自中國西周時期,該青銅器呈直口內折,平沿,束頸,肩成弧圓狀,腹下收,圈足較低,底內凹,肩兩側有牛首耳。西周渦紋罍由商代的瘦高形漸變為矮粗形,...
基本信息 文物鑑賞 相關資料考證 -
罍
罍(讀作“雷”)是商朝晚期至東周時期大型的盛酒和釀酒器皿,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狀,其中方形見於商代晚期,圓形見於商朝和周朝初年。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
簡介 罍的釋義 罍的概述 罍的種類 罍的典故 -
西周羊首耳渦紋罍
覆豆形蓋,四面有立棱,立棱間凸 鑄四個四合漩渦紋。 圈足形把手,子口與器身吻合。
-
渦紋
渦紋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有的學者認為渦紋是最早出現在我國青銅器上的一種紋飾,又稱火紋。顧名思義,近似水渦,故為渦紋。
通常解釋 深刻含意 淵流轉變 後世繼承 -
淊御史罍
淊御史罍(yān yù shǐ léi),西周時期盛水或盛酒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文物規格 造型特徵 銘文內容 關鍵字 -
亞醜銅罍
亞醜銅罍是以亞醜銘文為特色的大型盛酒器。
-
青銅器中紋
商周青銅器的獸面紋飾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神的崇拜,因而有著神秘而肅穆的氣氛,但這些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紋飾具體代表著什麼意義,至今眾說紛紜。青銅器是殷商先...
青銅器中紋 龍紋包括夔紋和夔龍紋 夔紋 蟠螭紋 -
商亞醜銅罍
商亞醜銅罍,文物,帶蓋直口,直頸,圓肩,深腹,腹下斂,矮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