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西南醫科大學](/img/0/a95/nBnauM3XxMTMwYTM4MjMwEzM1QTM5kjM5ADMxADMwAzMxAzLzI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52年,學校更名為四川省第二醫士學校。
1953年,學校更名為四川省瀘州醫士學校。
1959年7月,學校升格並更名為瀘州醫學專科學校。
1978年2月,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並更名為瀘州醫學院。首屆4年制本科生進校。
1982年,學校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
1993年,學校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成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生理學和中西醫結合臨床(內科)獲碩士學位授予權。
2001年,學校開始聯合培養博士和中醫師承博士。11月,學校城北新校區投入使用。
2003年,學校獲學歷教育留學生招生資格,先後開展學歷教育本科和留學生研究生培養工作。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為新增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
2006年,學校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並被評為優秀等級。
2010年,國家勞動與人力資源保障部、國家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批准在心血管醫學研究所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學校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
學校規模
據2015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擁有忠山和城北兩個校區,占地面積2011畝,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135萬餘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7餘億元。學校設有12個學院(部),25個本科專業,涉及醫學、理學、管理學、法學、工學、文學、教育學七個學科門類。在職教職工5000餘人,本科生14420人,碩士研究生1309人,留學生291人。
校區
四川醫科大學忠山校區 (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忠山路3段319號)
四川醫科大學城北校區 (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香林路1號)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15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12個院(部):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口腔醫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人文與管理學院、法學院、外國語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體育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涉及醫學、理學、管理學、法學、工學、文學、教育學七個學科門類,設有本科專業25個。
師資力量
據2015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及三附院有在職教職工5000餘人,其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人員超過70%,具備高級職稱的比例超過50%。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0人,全國師德先進個人1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4人,四川省“百人計畫”引進人才1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0人,四川省教學名師5人,四川省師德標兵1人,四川省教育系統優秀教師7人,四川省優秀青年教師標兵1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23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88人,廳局級和市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及後備人選148人。有四川省級優秀教學團隊4個。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曾曉榮
全國優秀教師:余榮光,胡禮振,劉金龍
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徐建明
教學團隊
四川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內科學教學團隊(徐勇),外科學教學團隊(廖斌),麻醉學教學團隊(唐顯玲),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團隊(龍漢安)
學科建設
據2015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碩士學位授權學科門類4個、一級學科授權點7個、二級學科授權點42個、專業學位授權點6個,有省部級重點學科7個,形成了心血管疾病基礎與臨床、腫瘤基礎與轉化醫學、中西醫結合基礎與臨床三大特色優勢學科群。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西南醫科大學](/img/4/11f/nBnauM3XzgTOyIDNzYjMwEzM1QTM5kjM5ADMxADMwAzMxAzL2I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國家級特色專業:臨床醫學,麻醉學,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
四川省級特色專業:臨床醫學,麻醉,中西醫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藥學,預防醫學專業
四川省級精品課程:兒科學,口腔內科學,中醫學,病理生理學,傳染病學,醫學遺傳學,內科學,外科學,藥理學,臨床麻醉學,病理學,組織學與胚胎學,診斷學,生理學,醫事法學,外科手術學,人體解剖學
四川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分子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醫學基礎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護理學實驗教學中心
教學成果
在2011—2014年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中,學校連續四年蟬聯西南西北分賽區一等獎,獲全國總決賽二等獎2次,三等獎2次。
附屬機構
據2015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四川醫科大學有3所直管附屬醫院和1所附屬中專衛生學校。
附屬醫院
醫院名稱 | 別稱 | 所在城市 | 醫院等級 |
---|---|---|---|
四川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附屬醫院 | 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 | 瀘州市 | 三級甲等 |
四川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附屬中醫醫院 | 瀘州醫學院附屬中醫醫院 | 瀘州市 | 三級甲等 |
四川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 | 瀘州醫學院附屬口腔醫院 | 瀘州市 | 三級甲等 |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據2015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1個,教育部循證醫學網上合作研究中心分中心1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1個,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四川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四川省科技條件平台1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7個,四川省醫學重點實驗室2個,四川省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中醫管理局三級實驗室1個。
研究成果
2009年至2013年,學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2項,獲廳局級科技進步獎117項。其中,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獲中華醫學科技二、三等獎各1項。
2009年至2014年,在SCI等三大檢索期刊收錄論文350餘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近2100篇,出版專著60餘部,出版教材240餘本。獲國家專利授權50餘件。
2013年,學校基礎醫學科研課題《骨形成蛋白受體抑制劑Dorsomorphin對肝癌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機理研究》、《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對肝癌細胞體外血管生成擬態的影響》、《層狀氮化物Zr2N2X(X=S,Se,Te)合成及物性研究》、《Hedgehog通路及其阻斷劑在糖尿病腎病發病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抗IL-4,IL-13雙特異性抗體的構建與鑑定》、《J鏈介導補體活化異常與慢性B肝中醫證型相關性研究》、《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變新型檢測方法的臨床套用研究》、《基於醫學檢驗數據的支持向量機在鼻咽癌以及其它疾病模型預測中的套用》、《電針聯合BMSCs移植對腦出血後Wnt/β-catenin信號通路的調控》等20個課題被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衛生廳批准立項。
2014年2月,學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研究課題《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病機制與臨床》,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14年,學校科研項目《推進我省醫事法律實施現代化研究—以醫方權利為視角》、《預防和化解我省醫患矛盾的體制創新研究》,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立項。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西南醫科大學](/img/4/ef4/nBnauM3X3ADN0IjM2YjMwEzM1QTM5kjM5ADMxADMwAzMxAzL2I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學術期刊
《四川醫科大學學報》由四川省教育廳主管、四川醫科大學主辦,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向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為雙月刊,以學術性、實踐性、規範化為特點,主要刊載基礎醫學、實驗研究、中醫與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技術方法、藥學研究、綜述與講座、護理醫學、病案報告等文稿。
1989年,《四川醫科大學學報》進入《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資料庫;1999年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此後又被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解放軍醫學圖書館《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資料庫》以及中心生命科學圖書館資料庫》等中國國內大型資料庫收錄。2007年,獲《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全文收錄。
《醫學與法學》是由四川醫科大學主管,四川醫科大學和中國衛生法學會聯合主辦,以醫學科學和醫學法學為基礎,以醫藥衛生科學和技術中的法律問題為研討交流內容的醫學科學性和醫藥衛生法學專業性相結合的雙月刊,是中國國內外為數不多的研究醫藥衛生與法律問題相結合的專業期刊。已加入知網、萬方、維普和超星資料庫,並成為《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
文化傳統
校名
四川醫科大學中文書法字型採用朱德委員長書法字集寫體;中文印刷體採用方正蘭亭大黑字型;英文印刷體採用方正大黑字型。
1963年,朱德委員長來到學校視察。他關懷師生的學習、進步,接見了師生員工,向校領導詢問學校情況,揮毫為學校題詞“繼承祖國醫學遺產,學好現代醫學科學,為廣大人民服務”。四川醫科大學六個字就是從朱德委員長的親筆題詞中篩選出來的。
校訓
厚德精業,仁愛濟世
厚德,語出《易經》:“君子以厚德載物。”它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種高度概括,也是歷來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精業,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工作,努力追求精湛技藝。精業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實力。這兩個詞從思想和行為方面提出了學校所追求的高境界、高標準。
仁愛,源於孔子“仁者愛人”的思想,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本質就是把人的愛心無限擴大,達到“泛愛眾”。仁愛凝練中國傳統文化和醫者仁愛品質。濟世,作為一種重大社會行為,既包含醫者救死扶傷、勇於擔當、高尚道德的情懷,又含有報效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無私奉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
這四個詞均具備典型的中國元素,也體現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又表現出思與行的辯證關係。
校徽
四川醫科大學校徽整體圖形外圓內方,取“智圓行方”之義。校徽中心為忠山牌坊的形象,彰顯瀘醫人傳承學校文化,德業並重、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人文精神。校徽借用忠山牌坊形象構成“濟世”二字,體現了四川醫科大學奉獻社會、關愛生命、服務大眾的高尚情懷。整個圖形設計結構穩重而挺拔向上,結合大篆的表現形式,彰顯學校建校60餘年所積澱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校徽以深紅色為主色,顯示學校的包容與大氣、仁厚與理性。四川醫科大學校徽以傳承、濟世為立意,以穩健厚重為基調,既體現學校的歷史文化底蘊,又體現其承前啟後、銳意進取的精神和現代大學的生命力。
西南醫科大學校歌
《四川醫科大學校歌》作曲:聶偉
作詞:集體創作
長江沱江交匯激盪,忠山城北滿園芬芳。莘莘學子匯聚一堂,播撒人生美好的希望。業精於勤練就精湛技術,行成於思守護天下安康。啊……妙手仁心無悔誓言,啊……杏林春暖大愛無疆。啊……妙手仁心無悔誓言,啊……杏林春暖大愛無疆。
團結奮鬥,艱苦創業,瀘醫精神薪火傳揚,歷經艱難矢志不改,風雨兼程創造輝煌。繼承傳統旨在開拓創新,學貫中西只為追求卓越,鑄就鐵肩擔當使命,為了中華繁榮富強!啊……鑄就鐵肩擔當使命,為了中華繁榮富強。
大學精神
自強不息,守正出新
自強不息,語出《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體現學校作為醫學院校為了服務人民民眾健康,振興祖國醫療衛生事業,培養更高層次醫藥衛生人才,不斷探索、鍥而不捨、攻堅破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守正,指恪守正道、胸懷正氣、行事正當,追求心正、法正、行正。出新,指勇於開拓,善於創造,懂得變通,不斷推陳出新。守正出新既強調堅持原則性,又注重靈活性,從而推動學校生生不息、科學發展。
三個詞既辯證統一,又逐層遞進。自強不息是途徑,守正是態度,出新是追求的目標。
現任領導
知名校友
顧德誠——原四川省衛生廳黨組書記、廳長兼華西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曾任瀘醫校長) 李鈾——四川省成都市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 朱家媛——四川省南充市政協副主席、民盟南充市委主委、市紅十字會會長 陳玉春——四川省內江市政協副主席,農工民主黨內江市委主委 陳傳文——原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周伯安——重慶市萬州區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萬州區委主委 楊小廣——原四川省成都市衛生局(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 馬躍榮——成都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教授(教師) 余小平——成都醫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教師) 趙軍寧——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副院長 鍾森——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院長 陸華——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副院長、博導 潘力——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 唐亞平——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醫學院教授 孫紅斌——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王學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 劉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朱冰梅——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特別研究員、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員 周小波——德國海德堡大學曼海姆醫學院試驗心臟研究室研究員 蔣世旭——日本北里大學醫學部教授 李顯志——加拿大衛生部藥物評審主管 |
更名事件
四川醫科大學反對
![西南醫科大學](/img/2/f6d/nBnauM3XyAjN3MTM3ATMzEDN1QTM5kjM5ADMxADMwAzMxAzLwE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這個決定曾遭到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校友的抗議。校友們認為,四川醫科大學的簡稱“川醫”,容易與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的前身(四川醫學院、華西醫科大學)的簡稱“川醫”相混淆。
但這個決定曾遭到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校友的抗議。校友們認為,四川醫科大學的簡稱“川醫”,容易與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的前身(四川醫學院、華西醫科大學)的簡稱“川醫”相混淆。
海內外老“川醫”的校友們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對更名行動。他們以發公開信、向教育部申請行政複議等形式,要求教育部撤回原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的決定。
四川大學官方也以檔案的形式向教育部重申了校方的立場。2015年6月,川大常務副校長李虹簽發的一份檔案明確表示,四川大學不同意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懇請教育部認真傾聽川大廣大師生及海內外校友的意見,做出更加謹慎的決定”。
對此,教育部和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視。教育部曾專程派員前往四川大學,聽取意見。針對川大的行政複議申請,2015年7月28日,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舉行新聞溝通會,向媒體通報稱,教育部正式受理了四川大學反對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的行政複議申請。
低調更名
2016年1月17日凌晨,網友“華西川醫”在微博上發布了多張顯示為“西南醫科大學”校名招牌的圖片。圖片中學校門口的公交站牌顯示,瀘州市222路、236路、288路公車在該站點的站牌已經寫上了“西南醫科大學”的新站名。
截至記者發稿時,四川醫科大學官方尚未發布更名的公開信息,該校官方網站上仍然顯示為“四川醫科大學”的校名。四川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廖斌也婉拒記者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