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習郁,字文通。襄陽人,融子。初為侍中。習郁乃習融之子,漢光武帝劉秀時人,曾官侍中。建武五年(公元29年),他隨漢光武帝劉秀駕幸黎丘(今襄樊宜城轄地),兩人共同夢見蘇嶺山神,劉秀因他有功,封為襄陽侯。習郁就在蘇嶺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於祠前神道兩側,百姓稱之為鹿門廟,蘇嶺山從此改稱鹿門山。
他在襄陽峴山南,依照“范蠡養魚法”作魚池,池旁有堤,種有竹、楸、芙蓉、菱、芡覆於水面,人稱習家池。晉征南將軍山簡駐襄陽,常遊憩於此,酒醉而歸。說“此我高陽池也”。池背負峴山,面臨漢水,蒼松翠柏,風景優美,自古以來遊人接踵而至。著名詩人李白、孟浩然、皮日休、賈島等,均有詩描寫習家池景色。
習家池
位於襄陽城南約5公里的鳳凰山南麓,又名高陽池,建於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56年)。襄陽侯習郁,依春秋末越國大夫范蠡養魚的方法,在白馬山下築長60步、寬40步的土堤,引白馬泉水建池養魚。西晉永嘉年間,鎮南將軍山簡鎮守襄陽,常在此宴飲,喝得酩酊大醉,故稱“高陽酒徒”,因此有高陽池館。東晉時,習郁的後裔習鑿齒在此臨池讀書,登亭著史,留下《漢晉春秋》這一千古名作,成為名播後世的史學家,而使習家池益負盛名。晉以後,習家池曾一度荒廢。南宋嘉定寶慶年間曾加以修繕。明正德年間,撫民副使聶賢重修。明嘉靖時副使江匯又建飛鑿齒、杜甫兩公祠。後又多次重建修葺,池邊有鳳泉館、芙蓉台、習郁墓。
這裡群山環抱,蒼松古柏,流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鳥語,風景幽靜。自古常有騷人墨客來此詠詩作賦,現在不少遊客來此參觀白馬泉、養魚池和亭台等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