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皺地震

褶皺地震

褶皺地震(fold earthquake)是指與現今地殼褶皺變形作用相關的一類地震。這類地震多數是由年輕褶皺構造之下的滑脫斷層或逆斷層錯動引起的,震源多發生於滑脫斷層的斷坡,其同震地表變形常表現為褶皺隆起和下陷。多數情況下地表並不存在活動斷層或地表破裂帶。已知屬褶皺地震的有1980年阿爾及利亞阿斯南地震、1983年美國科林加地震、1985年美國凱特曼山地震、1987年美國懷特那露地震、1988年亞美尼亞地震、1906年北天山瑪納斯地震等。

簡介

這個學說是以萬有引力為基礎的。當地球圍繞太陽旋轉時,受到萬有引力作用,它們從大的方面講,是保持著相對穩定的運動;從小的方面講,保持的是一種相對平衡。這個相對平衡、或者說不穩定狀態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潮汐。當海洋正對太陽時,水在太陽和地球的萬有引力作用下向前延伸,這就是所謂的漲潮;海洋的反面對著太陽時,就是退潮。萬有引力作用在大液體上,人們看到的了潮汐,而作用在固體物質上,作用在土壤、岩石上,那我們平時就看不出來了。好比我們把一張紙卷繞在一支細鉛筆上,一層一層往裡搓,唯有克服了某些縫隙,紙才可以卷緊。這些縫隙,就是萬有引力搓地球產生的空洞、地層斷裂,是地震形成的原因。為什麼地震大多發生在後半夜,礦山的冒頂事故也是,這就完整的驗證了這個學說,因為這個時候太陽的反向引力最大,月亮的引力開始減小。按照地震的褶皺學說,用公度法預報地震,用某種力的概念預報地震,是完全可能的。難度上大概不會超過研製核武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