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粽籺”是農曆五月初五(端陽節)的民間流傳最廣泛的食品,歷史上有關粽子的傳說皆圍繞紀念愛國大詩人屈原的。但高州也曾經流傳一個有關“裹粽籺”的故事,它帶著濃厚的高州地方色彩。
據說,遠在晉朝年間,從遠方來了兩位仙人,正好踏落高州地界,因已精疲力竭,想找個好地方休息片刻再趕路。他們都聽說過高州有兩個風景迷人之地,一說東山“山神廟”,二說南山的“石牛崗”,兩處地方他們都想前去,但人生路不熟,不知還有多遠。其中有一仙者正是“鐵拐李”,見他用手在額前搭了個涼棚,左右燎目望,只見後山石頭遍布,他猜想“石牛崗”一定就近在眼前。另外那仙者乃是“曹國舅”,他硬要往東山,於是兩人一個東,一個南,爭得面紅耳赤,大家都沒法統一意見。就在這時,隱約看見一個牧童騎著一頭牛,嘴裡不停唱著山歌:“五月趕牛山過山,睇見兩人往山行,只聽喳喳山人語,一個往東一個往南。”兩位仙人聽了頓覺驚奇,又一陣高興起來,於是他們一口氣趕到牧童面前打聽地方。牧童此時會意笑著說:“那好,一個要找‘山神廟’,一個要找‘石牛崗’,你們各說的皆有道理,我有一個辦法給你們指點指點,只要你能將帶來的任何食物,往這牛頭用力擲去,便可知曉。”只見兩位仙人各從衣袋裡掏出一團布包的熟米糰,“沙!沙!”兩下皆擊中牛頭,這隻牛左一個右一個將兩隻米糰掛在牛角上。這時牧童嘴裡又唱起了歌謠:“飯糰掛牛頭,要找繞牛走,近在天邊不算遠,眼前就是大石牛。”歌聲剛落,牧童從牛角上取下兩個飯糰,遁去無形無蹤,只有這頭牛一動不動地站在那裡,瞬間現回了“石牛”的原形。兩仙一下恍然大悟,原來這裡就是“石牛崗”。
再說那牧童一溜煙跑回家裡,立即將兩個米糰擰爛,伴上家裡僅剩的幾把米,一起放鑊煮熟,當他一揭鍋時,鍋里重重疊疊多了許多米糰,他高興極了,這香噴噴的東西自己也捨不得吃一口,立即拿去救濟村裡的饑民。不久當人們知道這件事後,就將“石牛崗”號作“仙人古中地”(白話是“猜中”之意),將這米糰叫做“古中籺”,這種“籺”就世代流傳至今。為什麼“古中籺”後來叫“裹粽籺”呢?其實“古”與“裹”字諧音,又因為籺是裹起來做的,所以“裹粽籺”便是它的正名了。
相關詞條
-
籺[傳統特色食品]
籺,是一種傳統特色食品,用糯米(麥粒或其它粗糧)主料加輔料製作而成。籺有糯米籺,田艾籺、粉皮籺、壽桃籺、簸箕籺、煮湯籺、菜包籺、水籺、粽籺、糖心糍、糖板...
籺的樣式 籺的餡料 籺的做法 籺的由來 籺的介紹 -
籺
籺是米麥的碎屑,泛指稻、麥等的籽粒,多用指粗食。也指在廣東省湛江,吳川,廉江,茂名,合浦,浦北等地傳統的漢族小吃,美味可口。相傳從前茂名本是一片荒蕪之地...
籺hé 冬至籺香 籺的樣式 籺的餡料 籺的做法 -
粽[節慶食物]
粽子,即粽籺,是籺的一種,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製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
歷史發展 形態樣式 文化習俗 製作方法 史籍記載 -
古粽
古粽流行於粵西地區的一種冬葉包裹糯米蒸煮食品(粽子的前身)。是粵西地區的風味特色的小吃,起自百粵時代的粵西先民,至今幾千年歷史。該種類流行於公元500年...
介紹 起源 古粽 灰水籺 -
粽子[節慶食物]
歷史發展 粽籺(粽子)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粽屬於是“籺”的一種...,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2] 粽籺,俗稱“粽子”,古稱“角黍”,真正有...
歷史發展 形態樣式 文化習俗 製作方法 史籍記載 -
信宜溪垌文化
、高州、化州節慶必備的食品,“籺”分“壽桃籺”、“包籺”、“古粽籺”,蒸、煮...可囗。[古粽籺]源於公元500年間,原是冼太夫人行軍打仗時,所帶的蒸熟行軍即食糧食,如同今軍隊的便帶用餐食品般。 古粽籺類似粽子,信宜古粽籺...
溪垌簡述 溪垌生活基礎 溪垌生活習俗 溪垌信仰 溪垌節日 -
龍舟節
、正陽節、詩人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解粽節、端禮節等等。唐代以前常用...“菖蒲節”。• 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
節日名稱 起源考證 後世附會 民間習俗 傳承發展 -
五月節
、正陽節、詩人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解粽節、端禮節等等。唐代以前常用...“菖蒲節”。• 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
節日名稱 起源考證 後世附會 民間習俗 傳承發展 -
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
、詩人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解粽節、端禮節等等。唐代以前常用的名...蒲節”。• 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
節日名稱 起源考證 後世附會 民間習俗 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