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補陰益脾湯--《會約》卷八【處方】白朮2錢,陳皮1錢,山藥1錢半,茯苓1錢2分,熟地3錢,當歸2錢,甘草(炙)1錢,附子1錢半,乾薑(炒)8分。
【功能主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勞極傷脾,則食少噁心,疲極又傷肝腎,則水液妄行。
【用法用量】水煎服。若虛陽上燥者,冰冷服。
【摘錄】《會約》卷八
中藥方劑之補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
補陰益脾湯用於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勞極傷脾,則食少噁心,疲極又傷肝腎,則水液妄行。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
補脾益腎湯,中醫方劑名。方出《張伯臾醫案》,名見《古今名方》。具有補脾益腎,清熱化濕之功效。主治膏淋(乳糜尿)。脾腎兩虛,濕熱下注,尿混赤白相雜,甚則如...
出處 組成 用法 功用 主治①指存在於脾臟的陰液(包括血液、津液等); ②指脾臟本身,與胃陽相對而言,脾臟為陰,胃腑為陽; ③指與脾陽相對的脾陰。
概念 中醫解讀 中醫套用《老中醫教你補陰》是2009年北京奧華元圖書銷售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南菱,鄭虎占。
內容簡介 目錄歸脾湯來自宋代《濟生方》。藥物組成: 白朮1錢,當歸1錢,白茯苓1錢,黃耆(炒)1錢,龍眼肉1錢,遠志1錢,酸棗仁(炒)1錢,木香5分,甘草(炙)3分,...
藥物簡介 臨床套用 方歌 備註 藥方配成歸脾養榮湯,中藥方劑,由當歸、川芎、白芍、生地、茯苓、陳皮、甘草、麥冬、升麻、山梔、桔梗、黃耆等藥材組成,用於繭唇久不愈者。
藥物簡介 歷代醫家論述補肺湯,中藥方劑,含有黃耆、甘草、鍾乳、人參、桂心等多中草藥,用於肺氣不足,養陰潤肺,化痰止咳。具有補腎納氣、清肺平喘、活血化瘀等功效。
歌訣 組成 用法 功用 主治秋天,從立秋開始,歷經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個節氣,現在廿四節氣的“寒露”已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露氣寒冷,將凝結之”。可見,寒露是表...
方名 主治內補湯的成分是由乾地黃4兩,升麻1兩,當歸1兩,人參1兩,生薑5兩(切),麥門冬(去心)3兩,芍藥3兩,大棗20枚(擘),遠志(去心)2兩,茯苓2兩,大...
治陰虛發熱 解毒消腫 清肌退熱 處方來源氣陰雙補為治法名,補氣與滋陰並用,適用於氣陰兩虛病證,臨床可見大汗、氣促、煩渴、神疲形怠、少氣懶言、口乾咽燥等,用沙參麥冬湯、炙甘草湯、清暑益氣湯等辨證治療。
概念 解讀 中醫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