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陰雙補

氣陰雙補為治法名,補氣與滋陰並用,適用於氣陰兩虛病證,臨床可見大汗、氣促、煩渴、神疲形怠、少氣懶言、口乾咽燥等,用沙參麥冬湯、炙甘草湯、清暑益氣湯等辨證治療。

概念

治法名,補氣藥與滋陰藥並用,適用於氣陰兩虛的治療方法。

解讀

氣陰雙補為治法,為補氣滋陰並用之法,適用於氣陰兩虛之證,證見出現大汗、氣促、煩渴、神疲形怠、少氣懶言、口乾咽燥、低熱或潮熱,或五心煩熱、自汗、盜汗、舌紅苔少、脈虛大或虛細數者。

中醫套用

一、常用補氣滋陰中藥舉例

1、人參

藥性:甘、微苦,微溫。歸肺、脾、心經。

功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

用法用量:煎服,3~9g;挽救虛脫可用15~30g。宜文火另煎分次兌服。野山參研末吞服,每次2g,日服2次。

使用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2、黨參

藥性:甘,平。歸脾、肺經。

功效:補脾肺氣,補血,生津。

用法用量:煎服,9~30g。

使用注意:據《藥典》記載,本品不宜與藜蘆同用。

3、黃芪

藥性:甘,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補氣健脾,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消腫,托毒生肌。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強其補中益氣作用。

4、白朮

藥性:甘、苦,溫。歸脾、胃經。

功效:益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增強補氣健脾止瀉作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偏溫燥,熱病傷津及陰虛燥渴者不宜。

5、甘草

藥性: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功效: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用法用量:煎服,1.5~9g。生用性微寒,可清熱解毒;蜜炙藥性微溫,並可增強補益心脾之氣和潤肺止咳作用。

使用注意: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本品有助濕壅氣之弊,濕盛脹滿、水腫者不宜用。大劑量久服可導致水鈉瀦留,引起浮腫。

6、北沙參

藥性: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養陰清肺,益胃生津。

用法用量:煎服,4.5~9g。

使用注意:《本草從新》謂北沙參“反藜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亦認為北沙參“不宜與藜蘆同用”,應加以注意。

7、南沙參

藥性:甘,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養陰清肺,益胃生津,補氣,化痰。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反藜蘆。

8、百合

藥性:甘,微寒。歸肺、心、胃經。

功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用法用量:煎服,6~12g。蜜炙可增加潤肺作用。

9、麥冬

藥性:甘、微苦,微寒。歸胃、肺、心經。

功效: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用法用量:煎服,6~12g。

10、天冬

藥性:甘、苦,寒。歸肺、腎、胃經。

功效:養陰潤燥,清肺生津。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本品甘寒滋膩之性較強,脾虛泄瀉、痰濕內盛者忌用。

11、石斛

藥性:甘,微寒。歸胃、腎經。

功效: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用法用量:煎服,6~12g。鮮品可用15~30g。

12、枸杞子

藥性:甘,平。歸肝、腎經。

功效: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用法用量:煎服,6~12g。

13、龜甲

藥性:甘,寒。歸腎、肝、心經。

功效:滋陰潛陽,益腎健骨,養血補心。

用法用量:煎服,9~24g。宜先煎。本品經砂炒醋淬後,更容易煎出有效成分,並除去腥氣,便於製劑。

14、鱉甲

藥性:甘、鹹,寒。歸肝、腎經。

功效:滋陰潛陽,退熱除蒸,軟堅散結。

用法用量:煎服,9~24g。宜先煎。本品經砂炒醋淬後,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並可去其腥氣,易於粉碎,方便製劑。

15、桑葚

藥性:甘、酸,寒。歸肝、腎經。

功效:滋陰補血,生津潤燥。

用法用量:煎服,9~15g。

16、女貞子

藥性:甘、苦,涼。歸肝、腎經。

功效:滋補肝腎,烏須明目。

用法用量:煎服,6~12g。因主要成分齊墩果酸不易溶於水,故以入丸劑為佳。本品以黃酒拌後蒸製,可增強滋補肝腎作用,並使苦寒之性減弱,避免滑腸。

17、墨旱蓮

藥性:甘、酸,寒。歸肝、腎經。

功效:滋補肝腎,涼血止血。

用法用量:煎服,6~12g。

18、黃精

藥性:甘,平。歸脾、肺、腎經。

功效: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

用法用量:煎服,9~15g。

19、明黨參

藥性:甘、微苦,微寒。歸肺、脾、肝經。

功效:潤肺化痰,養陰和胃,平肝。

用法用量:煎服,6~12g。

20、玉竹

藥性:甘,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養陰潤燥,生津止渴。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二、常用滋陰補氣方劑舉例

1、新加黃龍湯《溫病條辨》卷二方

組成:生地黃、玄參、麥門冬、大黃、芒硝、人參、當歸、甘草、海參、薑汁

用法:水煎,分三次沖參湯,薑汁送服,腹中有響聲或轉矢氣者為欲便,候、二時不便,再服;一晝夜不便,更服;一服即得便,止後服。

功用:益氣養陰,增液導下。

主治:治陽明溫病,氣血兩虛,熱邪耗傷津液過甚,大便燥結不通者。

2、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

組成:西洋參、石斛、麥門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水煎服。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主治:治暑熱耗氣傷津,身熱汗多,口渴心煩,體倦少氣,脈虛數。

3、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

組成:沙參、麥門冬、玉竹、生甘草、桑葉、白扁豆、天花粉

用法:水煎服,日二次。

功用:清養肺胃,生津潤燥。

主治:治燥傷肺胃,津液虧損,症見咽乾口渴,乾咳少痰,舌紅少苔。

4、炙甘草湯《傷寒論》

組成:炙甘草、生薑、桂枝、生地黃、人參、阿膠(烊化)、麥門冬、火麻仁、大棗

用法: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內阿膠烊消盡,每服一升,日三次。功用:益氣補血,滋陰復脈。

主治:治氣虛血少而致的脈結代,心動悸,氣短胸悶,舌光少苔;及虛勞肺痿;近代也用於病毒性心肌炎,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等病。

5、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蓮子肉、薏苡仁、砂仁、炒桔梗、白扁豆、茯苓、人參、炒甘草、白朮、山藥

用法:為細末,每服二錢,棗湯調下。

功用:補氣健脾,滲濕和胃。

主治:治脾胃氣虛而挾濕之證,症見飲食不消,或吐或瀉,形體虛弱,四肢無力,胸脘滿悶,脈緩弱等;近代也用於慢性胃腸炎,及慢性腎炎蛋白尿日久不消而屬脾虛者,或肺結核而見咳嗽痰多,食欲不振,疲倦無力,屬於脾肺氣虛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