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變產物

裂變產物

裂變產物,通常指原始裂變產物即裂變碎片及由它衰變和吸收中子而得到的子體和產物。

定義

裂變產物(fission product) 又稱裂片核素(fession-debris nuclides),是235U、239Pu等在中子的轟擊下發生裂變生成的具有不同物理半衰期的許多种放射核素。它可以通過不同方式造成環境污染,並可直接吸入或者通過各種食物鏈進入人體內引起不同程度的內污染惑損傷效應。
通常指原始裂變產物即裂變碎片及由它衰變和吸收中子而得到的子體和產物。裂變碎片是由重核在中子作用下裂變分裂產生,它們的原子序數質量都不相同。原始裂變產物只有少數幾種是穩定的,其餘均為巨放射性核素。原始裂變產物共有60多種核素,可分為輕組和重組。輕組質量數為66~117,重組為119~172。

裂變產物

裂變產物包括從(原子序數30)到(原子序數64)35種元素,約300多個核素,質量數分布在72~160範圍內。燃耗深度為33000MWd/t(以計)的壓水堆乏燃料,約含有裂變產物35kg/t。隨冷卻時間不同,其化學組成不同。通常乏燃料在冷卻150天后才處理,此時除、85Kr和129I外,氣體放射性裂變產物已衰變成穩定核素,131I也降低到允許水平。隨著冷卻期的增加,大多數裂變產物化學元素量變化不大。對於長半衰期裂片如137Cs,3H,147Pm,90Sr、99Tc要很長的冷卻期,它們的放射性才會有所下降。在冷卻10年後,的數量約占裂變產物總量的70%。有人提出用高斯分布函式來描述裂變產物衰變鏈電荷為Z(A固定)的碎片相對生成機率P(Z)(即分獨立產額):上式中ZP為該鏈中具有最高獨立產額的的電荷數,C為經驗常數。低能中子誘發裂變和絕大多數自發裂變的質量分布曲線呈雙峰狀,兩峰分別位於中子數N為幻數50和82附近。非對稱分裂的機率大,對稱分裂的機率很小。高能粒子誘發裂變和“冷裂變”的質量分布曲線呈單峰狀,即對稱分裂占優勢。

組分

未分離的混合裂變產物包含有許多化學與物理性質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每一种放射性核素都按其固定的衰變規律不斷地發生衰變。因此,混合裂變產物的核素組分,將隨著裂變產物的冷卻時間兒改變。
早期混合裂變產物:一般將核爆炸新形成不久者成為早期混合裂變產物,因為其很快地局部沉降,又稱早期落下灰。
晚期混合裂變產物:將存放或在空中飄浮年月較久的混合裂變產物稱為晚期混合裂變產物,也稱延遲性落下灰。
在混合裂變產物中,由於一些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的不斷衰變,長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在混合裂變產物總活度中占的比例逐漸增大。裂變產物的組成、產額、總活度等與冷卻時間有關,與反應堆類型、核燃料種類、輻照時間等因素有關。

環境污染相關知識

環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淨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主要對環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的健康產生危害,即使當時不造成危害,但後續效應有害也算是污染行為。一般污染被分為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土壤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現在污染的範圍越來越大,有船舶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熱污染和過度消費等各種新興污染開始被人們關注。
空氣污染 酸雨|鹼雨|北極霾|大氣擴散模式|全球黯化|蚱蜢跳效應|全球變暖|臭氧空洞|氯氟碳化合物|懸浮粒子||氣溶膠
水污染 富營養化|海洋廢棄物|油外泄|熱污染|城市徑流|水質|死水|生活污水
土地污染 生物修復|植物修復|除草劑|農藥|重金屬|肥害
放射性污染 裂變產物|放射性落下灰|急性輻射綜合症
其他污染 熱島現象|光害|噪音污染|基因污染|工業污染|船舶污染
污染控制技術 環境監測|資源回收|垃圾分類|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環境污染控制|活性污泥法|SBR污水處理工藝|生物膜法|厭氧法|上流式厭氧污泥床|污水處理|鏇風分離|工業發酵|堆填|垃圾焚燒|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與處置|水污染控制
對生物的影響 生物放大作用|生物累積性|生物濃縮性
污染事故 台塑仁武廠污染事件|湖南省兒童鉛中毒案|日本四大公害病|愛克森瓦拉茲海難|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林園事件|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2010年大連新港輸油管道爆炸|2011年中海油渤海灣漏油事故
國際公約 巴塞爾公約|《蒙特婁議定書》|京都議定書|斯德哥爾摩公約|防止船舶污染國際公約
環保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香港環境保護署|綠色和平|綠黨|美國環境保護局|歐洲環境署|日本環境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