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四化

被四化

被四化,即“被國家化、被行政化、被政治化、被陰謀化”,這些被強行打上的紅色烙印,儼然成為國際社會攻擊中國企業的口實。正因為“被四化”,中國企業在國際社會屢戰屢敗。

基本信息

提出

“中國企業在部分海外媒體中被國家化、被行政化、被政治化、被陰謀化了。”常年關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中國日報副總編輯黃慶在2010年察哈爾學會主辦的公共外交論壇上大聲疾呼。

不可否認,海外媒體掌握著國際社會絕大部分的話語權。外媒眼中的中國企業,也理所當然地成了世界了解中國企業的視窗。但這個視窗,卻被人為地安上了有色玻璃。

表現

“兩家工廠的180名工人都在為重慶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下屬的龐大商業帝國效力。重慶國資委是中國最大的國有控股企業。”在這則報導中,中國企業被描繪成商業帝國,企業成為演繹國家性質的代名詞。
“上海建立金融秩序的過程是行政權力撲殺金融草莽英雄的過程……不幸的是,對於市場的反省被國有化所取代,草莽英雄被剿殺並沒有建立起有序的市場,在行政拉郎配的重組下……這些機構成為暮氣沉沉的守城者。”在這位撰稿記者的眼中,中國企業被行政化了。
“中國在海外企業收購方面也許一度擁有謹慎的名聲,但中國已不再懼怕向棘手的經濟或政治地盤進軍。”在這篇評論的字裡行間,中國企業的決策被政治化了。
“中國政府已讓國有的中化集團擬訂計畫,準備干預必和必拓以390億美元收購加拿大鉀肥。”這篇文章傳遞給世界的信息是,中國企業成了野心勃勃、窺視世界資源的陰謀集團。在西方媒體點名批評的這些現象里,不可否認,有些確實屬於中國企業的體制性詬病,如該企業就是國有企業,或還未完全擺脫行政手段的干預。

失利

中國企業中國企業“被四化”屢戰屢敗

正因為“被四化”,被強行打上紅色烙印,中國企業在國際社會屢戰屢敗。
2010年6月,中國最大的有色金屬企業中鋁集團曾計畫投入195億美元,增加對澳大利亞礦業集團力拓的投資,但以失敗告終;5月,50名美國國會議員充當“政治攔路虎”,以“美國鋼鐵市場遭到中國企業的掠奪並危及美國的國家安全”為由,阻撓鞍鋼入股美國鋼鐵企業;較早前,華為在美國的收購,因為商業之外的原因,連遭兩次失敗;更早的2005年,中海油收購優尼科石油公司的行動被極度政治化後,遭遇失敗。
中國企業在海外征戰中,前仆後繼,屢敗屢戰。但“被四化”的陰影,始終或多或少地阻礙著企業前進的步伐。

成因

造成中國企業“被四化”的部分原因的確是源於外國媒體認識中國程度有限,存在非客觀報導。但專家們分析,中國企業之所以“被四化”,自身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首先,有些企業還沒有完全遵守市場規則,在財務等方面還未實現公開透明。中國意識形態中長期以來形成的報喜不報憂的“慣例”在企業中也同樣存在。一些企業遇到好訊息時立刻向外發布,而對傳統上認為不怎么好的訊息則避而不報,殊不知這樣反而導致甚至加重了外界的猜疑,也容易給外國媒體抓住把柄。
其次,不善於與媒體溝通,不注重軟實力的磨鍊與傳播也是企業在公共外交中的軟肋。在國際化推廣方面,一部分中國企業還沒有要做形象廣告的意識。而有的企業即使在美國媒體上做了廣告,不但價格不菲,還不成功。

擺脫

被四化中國企業只有去“被四化”後才能有機會

2005年聯想公司成功收購計算機巨頭IBM、2010年6月25日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已和美國電子商務公司Vendio達成全資收購協定。成功的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兩個企業在西方媒體中基本上是擺脫了“被四化”的。這同這兩個企業重視媒體有極大的關係,也是這兩個企業具有文化價值的表現。

南方報業集團董事長楊興鋒如此看待:“‘被四化’是外國媒體對中國企業的片面解讀。今後,在合適、有條件的時候,(南方報業)還是會積極地、堅定不移地走出去。實際上,我們企業就要有一種平靜的心態,你既然進入到了市場的規則,就要按照市場規則來辦。如果不是企業本身的原因,也可以理解,客觀地、坦然地接受。”

在如何撕下“被四化”標籤的問題上,楊興鋒有自己的思考。“企業自身要不斷改革和嘗試,總結成功與失敗。同時,也要借鑑國際社會的話語表達方式,注意傳播方法。有時候我們本意是好的,但表達方式不同,可能造成對方的誤讀。”

原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認為,“被四化”只是中國企業海外形象的一個側面。如果不克服“被四化”之外的自身問題,樹立良好的中國企業形象,以及背後的國家形象,就無從談起。

被妖魔化或被陰謀化主要有兩種原因。一是有意對中國企業的發展表達不同的成見。這背後可能代表了某種利益,比如同行競爭或影響了它原有的勢力範圍。二是可能確實對中國企業不了解。有一部分國家和企業認為中國企業透明度不高、政治目的強,有時還會借題發揮,小題大做。今後,中外政治家要發揮一些積極作用,共謀雙方利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