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袁繼忠,生於後晉高祖天福三年(938年),卒於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因父親袁進為後周的階州防禦位,20歲左右便蔭補右班殿直,成了武官,從而在那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與戰爭結下了不解之緣,度過了戎馬倥傯的一生。
經歷
後周恭帝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開始以強大的軍隊兼併各割據政權,年輕的袁繼忠在這場統一戰爭中,先後參加了滅後蜀、南漢、北漢等重大戰役,並因戰功不斷受到擢升。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李筠據澤(今山西晉城)、潞(今山西長治)反宋,袁繼忠隨宋太祖平澤、潞。乾德二年(964年)宋征後蜀,袁繼忠隸屬劉廷讓麾下,平蜀後知雲安軍(今四川雲陽),又升嘉、蜀二州監軍。開寶三年(970年)至四年,宋滅南漢。袁繼忠為先鋒壕砦,以戰功遷供奉官,調護隰州(今山西隰縣)白壁關屯兵,屢入北漢境內進行襲擊。開寶九年(976年)攻北漢,袁繼忠隨郭進分攻忻、代、汾、遼、石等州,俘獲山後諸州民3萬多,改天平軍 (今山東東平縣)巡檢。宋太宗繼位,袁繼忠遷閤門祗候,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擊破劫掠商人的梅山峒首領苞漢陽之兵。四年初隨宋太宗征北漢、攻隆州時率先陷陣登城,破鷹揚軍,又在代州擊退南下援漢的契丹兵,滅北漢後遷通事舍人,護控扼要地高陽關(今河北高陽縣東)屯兵,被委以重任。
宋太宗時期,北部、西部邊境屢啟釁端,戰事不斷,袁繼忠的後半生就是在戍守邊疆,抵抗入侵中渡過的。宋太宗一占太原隨即移師征遼,圍南京(今北京),希望奪回幽燕,不料兵敗,遼為報復亦南伐,崔彥進、袁繼忠領兵悄悄沿長城跟蹤敵後,在長城口殺敵數萬,受到宋太宗的璽書褒美。雍熙二年(985年),党項李繼遷反宋,袁繼忠與田仁郎等將領大破李繼遷於葭蘆川,使銀、麟等州內附,袁繼忠遷引進付使,護定州(今河北定縣)屯兵,又遷西上閤門使。三年,宋再北伐幽燕,田重進命袁繼忠為定州路行營馬步軍都監,奪取飛狐、靈丘、蔚州等地,擒遼帥大鵬翼。淳化初,袁繼忠遷引進使,護鎮定、高陽關兩路屯兵,不久病故。
許多事例生動地說明,袁繼忠臨事有智有勇,當機立斷,能把握全局。他平時體恤部下,號令嚴明,不追求功名;戰時善於用兵、指揮有度,敢身先士卒。平蜀戰役中,各部縱容屬下大肆掠奪,唯袁繼忠所屬的劉廷讓一部秋毫無犯,皆以功升遷。在隰州白壁關,袁繼忠先後破北漢三寨,擒將校2人,得生口、馬牛羊、鎧仗逾萬。當附近主將懼怕無功受責時,袁繼忠毫不猶豫地把所獲之物分給諸將,上報朝廷。宋太宗在南京兵敗乘驢車南逃時,崔彥進、袁繼忠在長城口殺獲數萬遼兵,部下勸袁繼忠向宋太宗報告自已的功績,袁繼忠不予理睬。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党項趙保忠(李繼捧)歸宋,獻銀、夏、綏、宥四州,宋改授綏州刺史李克憲為單州刺史,但由於李繼捧之弟李繼遷公開反對歸宋,李克憲拒不受命。袁繼忠奉宋太宗之命前往綏州,終於說服李克憲入朝。雍熙三年征遼戰役中,田重進的部隊與大鵬翼相遇于飛狐城下,袁繼忠認為契丹多為騎兵,平地作戰對他們有利,應當依據險要地形殲敵。田重進依計伏兵飛孤南口,突然發動攻擊,結果生擒大鵬翼及監軍馬斌,俘獲數萬敵兵,追擊50里,連下飛狐,靈丘等城。大鵬冀相貌壯偉勇健,善於作戰,名聞邊塞,他被抓獲,遼兵士氣大落。五月,曹彬兵敗,宋太宗命撤軍屯邊,田重進一路從蔚州回師定州,由袁繼忠領兵殿後,途中軍列整肅,紀律嚴明,到達定州,田重進要殺未按期抵達的降卒,又被袁繼忠勸阻。這次戰役,只有田重進之師始終未敗,袁繼忠起了關鍵作用。
袁繼忠這位北宋初期較有作為的武將,一生身經百戰,因戰功前後被賜的錢財巨萬計,卻全部犒賞士卒,死後家無餘財,具備了寬人律己、不務虛名的崇高美德,所以每戰士卒皆能拚死,他為宋王朝的疆域開拓及邊境安定馳騁疆場20餘年,立下赫赫戰功。宋前期政治、經濟、文化能飛速發展,是與袁繼忠等守衛邊陲的武將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