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袁吉六(1868——1932),字仲策,榜名仲謙,清同治七年(1868)出生於保靖縣葫蘆寨(其六世祖袁文崇於清初帶全家遷此定居)。民國元年(1912)攜家眷回歸祖籍新化縣永固團巴油袁家凼(今隆回縣孟公鄉白蓮村)。
袁吉六年少時由父親授讀,天資聰敏,博學強記。清光緒八年(1882),辰沅道台巡視葫蘆寨屯務,住宿劉家客寓,耳聞隔壁琅琅讀書聲,通宵達旦,心甚異。次日天明,命弁兵把夜讀者袁吉六傳來,見他身穿破舊長衫,五官卻很端莊,欲試其才,叫他屬對:“國小生藍衫掃地”;袁吉六隨口對答:“老大人紅頂沖天。”道台十分稱讚,贈書一部,並對隨行人員說:“莫道苗鄉人愚昧,平生少見此奇才”。爾後,袁吉六承人資助,入館就讀,文章、書法均屬優等,經縣、府兩考,以名列前茅入泮。29歲中光緒丁酉科拔貢,後因病未能入京會試,設館教學。
光緒二十五年,苗族學生石昌松在保靖考秀才初試錄取,前往永順府應試,有人誣告其“冒籍”報考,被監考官除名。袁吉六聞訊後,仗義執言,據理力爭,準其應試。
民國2年(1913)春,袁吉六任湖南省第四師範國文教員。民國3年,第四師範併入第一師範。民國4年,一師學生掀起反對校長張乾的學潮,張為此決定開除學生毛澤東等17人。袁等在張乾麵前據理力爭,張乾被迫收回成命。
民國5年,與他同榜的譚延闓任湖南省長時,要袁吉六任省府機要秘書。他以年邁力衰、難負重任而拒絕,繼續從事教育。先後任教於北京高等師範學堂(現北京師大)、湖南第一師範、省立一中、明德中學、長郡中學。民國6年與胡元炎(音同)一起參加湖南大學的籌建工作,並任該校教師,直到民國19年(1930)退休。
袁吉六在教學之餘,著書立說,撰有《文字源流》、《文學史》、《書法必覽》、《分類文法要略》、《國文講義》等。退休回鄉後專心致志著作《說文初義草》,終因積勞成疾,未竟而亡,今存部分遺稿。
民國21年農曆四月初二(1932.5.7),袁吉六病逝,終年64歲。葬於巴油袁家凼蛇形山。
師生情誼
1912年,袁吉六攜眷遷居新化。次年春在湖南省第四師範學校(後併入一師)任國文老師。當時,毛澤東先編在預科三班,後來轉入本科一部八班。袁吉六是第八班的國文教師,對毛澤東十分器重,尤其讚賞其文采,經常找其談話,並介紹選讀古典文學作品。他愛惜自己的藏書,從不借出,唯獨樂意借給毛澤東閱讀。
當時康(有為)、梁(啟超)文體風靡一時,學生作文,競相仿效。他對學生毛澤東說:“作文之道,首應務本,完全摹仿康、梁,實非所宜。”又說:“文章妙來無過熟,要多讀、多寫、多想、多問。”毛澤東接受教誨,改弦易轍,獨出一格,他讚賞毛有“孔融”之筆。並常為毛詳細講解唐、宋八大家的文章。
1915年上學期,第一師範的學生反對當局增收學雜費,發生了驅逐校長張乾的罷課運動。這場鬥爭中,毛澤東起草了一份反對張乾的傳單。事後,張乾要掛牌開除毛澤東的學籍。他極力反對,並多次對人說:“挽天下危亡者,必期斯人也。”
毛澤東在延安同美國埃德加·斯諾談及他在第一師範讀書時說:“學校里有一個國文教員,學生給他取了個袁大鬍子的綽號。他嘲笑我的作文,說是新聞記者的手筆。他看不起我視為楷模的梁啓超,認為半通不通。我只得改變文風,鑽研韓愈的文章,學會了古文體,所以多虧袁大鬍子,我在必要時仍然能寫出一篇過得去的文言文”。
毛澤東對袁非常敬重。
1950年,當袁吉六的老同事王季范寫信告知毛主席,袁的遺孀生活困難時,毛主席即去信湖南省長王首道,“請省府酌予接濟”,使袁吉六夫人得以安度晚年。
1953年,毛澤東親筆為袁吉六墓碑題字:“袁吉六先生之墓”。湖南省人民政府撥款為他重修了墳墓。
1964年,毛主席在中南海請郭沫若、周世釗、章士釗等作客。席間談起第一師範的袁吉六老師時,章士釗說:“此老通古今文史。”郭沫若接著說:“斯人教天下英才。”毛澤東聽了笑著說:“英才過譽,但‘教天下’則符合袁老身份。”
1980年,袁吉六的大兒子袁愈棲又在墓碑兩側立上石柱,將1965年毛澤東追憶袁師時,與章、郭的談話中有“此老通古今文史”、“斯人教天下英才”等語組成五字對聯:
通古今文史,
教天下英才。
並將其刻於墓前石柱上,永志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