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夏原吉,字維喆,祖先是德興人。父親夏時敏,任湘陰縣教諭官,遂在那裡成家定居。夏原吉早年喪父,他致力於學問,以贍養母親。獲鄉薦進入太學,被選入宮中書寫制誥。有時太學生們大聲喧笑,夏原吉卻端坐不動。明太祖看見後覺得他很不平凡,升任戶部主事。夏原吉所在的部門事務繁瑣,但他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尚書郁新很賞識他。有個劉郎中,忌妒他的才能。正好郁新彈劾各部門中辦事懶惰的人。皇上想寬宥他們,郁新堅持說不行。皇上火了,問道:“這是誰教你的?”郁新叩頭說:“是堂後的書算生。”皇上於是將書算生逮進監獄。劉郎中便說:“教尚書的是夏原吉。”皇上說:“夏原吉能夠幫助尚書處理本部事務,你想陷害他嗎?”結果劉郎中和書算生都被處死,暴屍街頭。建文初年(1398年),升任戶部右侍郎。第二年(1399年)充任採訪使。巡視福建時,所過郡縣鄉邑,都檢查吏治好壞,詢問百姓疾苦。人們都很高興和敬佩。不久,移駐蘄州。
治世能臣
明成祖即位後,有人抓住夏原吉獻給他。皇上將他釋放,轉任左侍郎。有人說夏原吉在建文帝時曾受重用,不可信任。皇上不聽,將他和蹇義一起升為尚書。夏原吉和蹇義等人詳細制定了賦稅徭役等制度。他提出三十多項建議,都簡便而容易遵守。他說:“政策頒行後如果難以繼續下去,將會加重人民的困苦。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
浙西發大水,有關官員治理得不得力。永樂元年(1403年)命夏原吉前往治理,不久又命侍郎李文郁做他的副手,派僉都御史俞士吉帶水利書籍賜給他。夏原吉請沿著大禹所開的三江入海的故道,疏浚吳淞江下游,上接於太湖,然後,量地建閘,按季節不同開閉閘門。皇上聽從了。夏原吉動用十幾萬民工,他身穿布衣,徒步往返,日夜經劃,盛夏也不張傘蓋。他說:“人民很勞苦,我怎忍獨自貪圖舒適?”工程竣工後回京,他說水雖然已由故道入海,但支流還沒有全部疏通,還不是長久之計。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夏原吉再次前往浙西,疏浚了白茆塘、劉家河、大黃浦。大理寺少卿袁復做他的副手。不久,皇上又派陝西參政宋性輔助他。同年九月工程完工,流水暢通,蘇州、松江一帶農田獲得大利。永樂三年(1405年)回京。這年夏,浙西發生嚴重饑荒,皇上命原吉率領俞士吉、袁復和左通政趙居任前往賑濟。他們發放三十萬石糧食,並供給饑民耕牛和種子。有人請招徠百姓佃耕大水退後的淤田,夏原吉急速傳疏反對。姚廣孝從浙西回來,稱讚夏原吉說:“他真有上古仁愛之心。”
沒多久,郁新去世,夏原吉被召回,代理部事。他首先請裁減過多的供給,減輕賦稅徭役,嚴申食鹽和錢鈔方面的禁令,清理倉庫貨場,推廣屯田種養,以供給邊防,減輕人民負擔,同時也方便商人。答覆都說可行。凡各地的戶口、府庫、田稅增減的數目,他都用小本子記好,帶在身上,隨時查閱。一天,皇上問天下錢糧有多少,夏原吉回答得很詳盡,為此他更受器重。當時,戰爭剛剛結束,皇上給參加“靖難”的功臣封賞,分封藩王,增設武衛百司。不久又發兵八十萬向安南問罪,命宦官監造巨艦通使海外各國,在北京大造宮室。這些事項,供應轉輸的財物都以數萬萬計,全由戶部支出。夏原吉都盡心籌劃,保證了國家各項開支。
永樂六年(1408年),皇上命夏原吉監督軍民將木材運往北京,又派錦衣衛官校隨從,懲治怠工的人。原吉擔心違犯的人太多,便事先告誡他們,然後再出發,人們都非常感激他。
永樂七年(1409年),皇上北巡,命原吉兼理行在所禮部、兵部和都察院事務。有兩個指揮冒領月薪,皇上想處死他們。原吉說:“這不合法,假如他們真的是盜賊,又將怎樣處理他們呢?”皇上這才罷了。
永樂八年(1410年),皇上北征,夏原吉輔佐太孫留守北京,總管行在所九卿事務。當時各部門剛剛創建,每天早上,夏原吉進去輔佐太孫處理各項事務。退朝後,各部的郎官和御史又圍上來請示。夏原吉一邊回答一邊手批,不動聲色。北自行在所,南達京師,人們都對他肅然起敬。皇上回來後,賜給他鈔幣、鞍馬、牛酒,厚加慰勞,不久隨皇上回南京,受命侍從太孫週遊鄉里村落,考察民間疾苦。夏原吉拿了一些粘黃米粉進呈給太孫,說:“請殿下將它吃了,以了解百姓生活的艱辛。”九年任滿,皇上在便殿設宴,款待夏原吉和蹇義等人,皇上指著兩人對群臣說:“高皇帝培養賢才留給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這兩位便是。”此後夏原吉多次侍從太孫,往來於南北兩京,途中還隨事獻上忠言,使太孫獲得很多助益。
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的宮室建成,皇上派夏原吉南下召太子和太孫北上。回來後,夏原吉說:“經過多年建設,現在終於大功告成。應該安撫流亡在外的人,免除拖欠的各項徵收,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第二年,三殿失火,原吉重申從前的請求。皇上馬上命有關部門推行。當初,皇上因三殿失火下詔求直言,群臣大都說遷都北京不便。皇上大怒,殺死主事蕭儀,說道:“當初要遷都時,曾與大臣們秘密討論過,很久才確定下來,並不是輕率決定的。”言官藉機彈劾大臣。皇上命他們都跪在午門外辯論。大臣們都罵言官,夏原吉卻唯獨上奏說:“他們回響詔令而提出自己的意見,沒有犯罪。臣等一幫湊數的大臣,不能協同輔佐國家大事,應當有罪。”皇上怒意消了,將雙方都寬恕了。有人指責下原吉違背初衷。夏原吉說:“我們這些人任職很久了,雖然言語有失,僥倖皇上能夠原諒。如果言官得罪,那損失就不小了。”眾人這才佩服。
夏原吉雖然任戶部尚書,國家大事總是被皇上召去詳加議論。皇上每次御臨便殿門口,總是召夏原吉來談話,常常忘了時間,左右的人都不得聽聞。夏原吉退下後,總是恭恭敬敬的,就像什麼都沒有參預一樣。討平交趾後,皇上問升官與賞賜哪樣便利。夏原吉回答說:“賞賜費用只是一次,是有限的;而升官後的費用,則是無限的。”皇上聽從了。有西域法王來朝見,皇上想到郊外去慰勞他,夏原吉說不行。到法王入宮後,夏原吉見而不拜。皇上笑著說:“愛卿想效法韓愈嗎?”
山東唐賽兒謀反,被平定以後,有三千多脅從者被俘來京。夏原吉請求皇上,將他們全放了。谷王逪反叛,皇上懷疑長沙有人參與陰謀。夏原吉以全家一百條人命做擔保,這事才得以平息。
人生沉浮
永樂十九年(1421年)冬,皇上將要大舉遠征沙漠,命夏原吉與禮部尚書呂震、兵部尚書方賓、工部尚書吳中等人一起討論,都說不宜出兵。他們還沒有上奏,正好皇上召見方賓,方賓極力說興兵的費用不足。皇上很不高興,召夏原吉來問邊防儲備情況,原吉回答說:“連年出兵,都無功而返,軍馬儲備已損失了十分之八九,加上災荒不斷發生,現在已經內外交困了。況且您聖體欠安,還需要調養,就請遣將出征,不要勞動車駕了。”皇上大怒,立即命令夏原吉出去治理開平的糧食儲備。而吳中進去所說的也和方賓一樣。皇上更加憤怒,將夏原吉召回,關進內官監,並將大理寺丞鄒師顏也關押起來,理由是他曾代理戶部事。方賓懼而自殺。皇上於是抄原吉的家,除賜給的鈔幣外全部沒收,只剩下布衣和罈罈罐罐。第二年(1422年)皇上北征,因糧盡而返。其後,又連年出塞,但都不見敵人。在回到榆木川時,皇上病危,對左右的人說:“夏原吉愛護我。”皇上逝世的訊息傳到後三天,太子跑到關押夏原吉的地方,呼喊原吉,哭著告訴了他。夏原吉哭倒在地,許久不能起來。太子令他出獄,商議喪禮事宜,又問赦免詔書該寫些什麼。原吉回答說要賑濟饑民,減省賦役,停罷下西洋的取寶船以及向雲南、交趾地區各道採辦金銀。太子全聽從了。
明仁宗即位後,恢復夏原吉的官銜。當夏原吉還在獄中時,母親去世了,這時他請求回家守孝。皇上說:“您是老臣,應當與我共濟艱難。您有喪事,難道我就沒有嗎?”皇上給他優厚的賞賜,命他家人護喪,用驛車送回去下葬,又令有關官員治理喪事。夏原吉不敢再說什麼。不久加封為太子少傅。呂震是太子少師,朝拜班次在原吉之上,皇上命鴻臚寺將他列在夏原吉之下。進封少保,仍兼太子少傅、尚書,享受三職俸祿。夏原吉極力推辭,皇上允許他辭去太子少傅俸祿。賜給“繩愆糾繆”銀章,並在南北兩京建府第給他。
不久仁宗逝世,太子從南京北上。夏原吉奉遺詔到盧溝橋迎接。宣宗即位後,夏原吉作為先朝重臣更受敬重。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謀反,也以“靖難”作為藉口,檄文列舉了各大臣的罪狀,夏原吉排在第一個。皇上晚上召大臣們來商議。楊榮首先勸皇上親征。皇上很為難。夏原吉說:“您難道不知道李景隆的故事嗎?臣昨天見到所派遣的將領,命令才下臉色就變了,臨事就可想而知了。而且兵貴神速,捲起盔甲,快步前進,正可以先聲奪人。楊榮的計策好。”皇上遂下了決心。回師後,皇上加倍賞賜,賜給守門人三名。夏原吉以無功推辭,皇上不聽。
人物結局
宣德三年(1428年),原吉隨皇上北巡。皇上拿過夏原吉袋裡的乾糧嘗了嘗,笑著說:“怎么這么難吃?”原吉答道:“軍中還有挨餓的呢。”皇上命賜給他大官吃的美食,並犒賞將士。隨從皇上在兔兒山閱兵,將領們動作太慢,皇上大怒,脫下他們的衣服。原吉說:“將帥,是國家的棟樑,怎能將他們凍死?”他又反覆極力諫阻。皇上說:“看在您的面上將他們放了。”夏原吉又與蹇義一起獲賜銀印,上面刻著“含弘貞靖”。皇上雅善繪畫,曾親手畫了一幅《壽星圖》賜給原吉。皇上所賜的其他圖畫、衣物食品、器皿用具、銀幣和玩好之物,幾乎每天都有。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兩朝《實錄》修成,皇上又賜給金幣、鞍馬。夏原吉天明入宮謝恩,回來後去世,終年六十五歲。贈太師,謚忠靖。皇帝敕令戶部免除他家的賦稅徭役,並且以後世代都不再徵收。
治河成就
明永樂元年(1403年)因浙西發生洪水災害,有司治不效,於是命戶部尚書夏原吉主持治理。他在《蘇松水利疏》中分析了當時本區的水道形勢,認為治水關鍵是疏浚下遊河道,使洪水暢流入海。但以往泄水幹道吳淞江已嚴重淤塞,從吳江長橋至夏駕浦一百二十餘里的上游段雖可通水,但多有淺狹之處,而自夏駕浦至上海縣南蹌浦口(吳淞江入海舊口,在今吳淞口之南)的一百三十餘里則已是“茭蘆叢生、已成平陸”。重新使之通暢,則工費浩大,不如上段著重疏浚東北入江的嘉定縣劉家港和常熟縣白茆港,下段著重疏浚直通南蹌口的范家浜。此外在河口設閘,控制泄水和漲潮,再修理加固圍堤,水災當可得到控制。當年集中了10多萬人進行施工,到第二年九月完工。其治理成就俱載《明史·河渠志》。主要工程是由夏駕浦引吳淞江上游水自劉家港入江;開范家浜,上接大黃浦,引澱山湖水自南蹌口入海,從而改變了太湖下游泄水道的基本格局。
簡介
夏原吉,生於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卒於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享年65歲,字維喆,祖籍德興(今屬江西),後因其父夏時敏在湘陰任教諭,遂家焉定居湘陰(今屬湖南)。夏原吉幼時,父親去世,孤兒寡母,生活非常艱辛。他家貧力學,智慧過人,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被舉薦湖廣鄉試入太學,選入禁中書制誥,分工抄寫朝廷有關的檔案。在制誥中,夏原吉危坐儼然,一絲不苟,明太祖朱元璋詗而異之。後授戶部主事。夏原吉到戶部任職後對工作兢兢業業,最複雜的事務也處理得井井有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明惠帝朱允炆升他為戶部右侍郎。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夏原吉於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又被提升為戶部左侍郎,1405年升為戶部尚書,掌管天下戶口、田賦、財政等政令。明仁宗即位,進為少保(為一品官員)兼太子少傅(夏原吉固辭,帝聽之)、戶部尚書。明宣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病逝,贈太師,謚忠靖。
生平
幼年從鄭菊隱、史九韶學習,二十三歲縣考邑庠生,由省選考推薦到京師,入太學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重愛之,未經科考,提拔為戶部主事,建文時,復提為戶部右侍郎。成祖即位後,於永樂四年提拔為戶部尚書。夏原吉上疏曰:“裁冗食,平賦役,嚴鹽法,錢鈔之禁,清倉場,廣屯種,以給邊蘇民,且便商賈”。永樂元年(1403年),奉令攜太常少卿袁復開浚吳淞江,又疏拓千燈浦。時湖南遭災,元吉奏請賑濟並減免賦稅,民間流傳“夏元吉當官,遮蓋湖南一省。”永樂十三年(1416年),麻林(今肯亞麻林地)貢麒麟,元吉撰《麒麟賦》:“永樂十二年秋,榜葛剌國來朝,獻麒麟。今年秋麻林國復以麒麟來獻,其形色與古之傳記所載及前所獻者無異。臣聞麒麟瑞物也,中國有聖人則至。”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增置武衛百司、派鄭和下西洋,費用以億萬計,全由夏元吉籌措。他設立鹽務衙門,以鹽卡收稅,謹防貪官。又將戶口、府庫、田賦等數字寫成小條,放於袖中,以便隨時參閱。每當成祖詢問,對答如流。永樂十九年(1421年)秋,朱棣決定第三次親征漠北的韃靼。這時國庫早已空虛,夏元吉反對討伐,曰:“此年師出無功,軍馬儲蓄十喪八九,災眚迭作,內外俱疲”,力陳國家財政已難以承受,朱棣大怒,系之大獄。抄家時,家中除布衣、陶器等日常用品外,別無它物。
成祖糧盡退軍,至榆木川病逝,死前悔悟,對左右說:“夏元吉愛我”。太子朱高熾親到監獄看望原吉,泣訴噩耗,不久大赦出獄,復戶部尚書,元吉請求仁宗朱高熾多收鈔、少發鈔,致力和緩當時的通貨膨脹壓力,並取消了鄭和的海上遠航,使國家財政、社會經濟迅速恢復穩定。
宣德五年(1430年)去世,贈太師,晉光祿大夫,謚忠靖。歸葬湘陰夏家橋側之大明山。清代郭嵩燾竭夏元吉墓時,曰:“遺直如公真大度,老成當國有深謀”。著有《萬乘肇基集》、《東歸稿》、《夏忠靖公集》等。
政績卓著
夏原吉實事求是,正直敢言。據史載,明成祖遷都北京的同年,即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秋天,即召群臣,集議大舉親征漠北,向戶部尚書夏原吉、兵部尚書方賓、刑部尚書吳中詢問邊儲情況。當時,因國庫、糧草、馬匹空乏,夏原吉據實相告:“比年師出無功,軍馬儲蓄,十喪八九,災眚迭作,內外俱疲。況聖躬少安、尚須調護,乞遣將往征,忽勞車駕。”建議兵不當出,明成祖龍顏大怒,一意孤行,固執己見,將夏原吉、吳中罷職下獄,方賓畏懼自殺。幸虧內閣大學士、工部尚書楊榮等人出面勸說才幸免於難。直至仁宗朱高熾即位,夏原吉才復官職。
夏原吉被逮下獄後,家被抄沒,家中除皇帝的賜鈔外,只有幾件布衣瓦器,他雖手握朝中財政大權,卻廉潔奉公,清貧如水,生活非常儉樸。
明成祖因五次親征漠北,徒勞往返,勞瘁憤惱,病體日益不支,慚悔不聽夏原吉的忠言。對左右感嘆道:“夏原吉愛我。”次日,即永樂十九年(公元1424年)秋,第五次北征回京歸途中,在榆木川(今內蒙古多倫西亞)病死,時年六十五歲。
夏原吉腳踏實地,勤政愛民,與民同甘共苦,為吳、浙水利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據史載,明永樂元年(1403年)吳浙兩地水患嚴重,地方官連年治理無效,洪澇成災,百姓流離失所。明成祖朱棣特遣戶部夏原吉前往治水。八月夏原吉到吳浙之地後,立即察看災情,勘察河道,發現太湖流域下游地勢平緩,河道彎曲、狹窄,經常淤塞。因此,疏浚下遊河道(吳淞江、劉家河、白茆河)暢流入海,乃是治理吳浙水利的關鍵。於是他動員兩地民工10餘萬人,日夜奮戰,先後疏浚吳淞江、白茆塘、劉家河、范家浜、大黃浦等河道,引吳淞江上游之水取道劉家河入長江,重點鑿范家浜,使之與黃浦江相接,將太湖東部河湖之水,特別是浙西來水循黃浦江排入長江,使黃浦江成為太湖主要排洪通道,並因地建閘,用以蓄泄。通過這次疏浚,不僅改善了太湖下游的泄水狀況,而且改變了泄水格局,由從前以吳淞江為主泄道,逐步變成以黃浦江為主泄道,這種情況,一直延續至今。治水期間,夏原吉身體力行,布衣徒步,風餐露宿,日夜奔波於工地,終於徹底根治了太湖流域吳浙兩地頻繁的水災,從而使永樂年間苕溪、太湖兩地的水患得到治理,使民獲其利。同時他還上書朝廷,如實詳申百姓受災苦飢,要求減免災民稅賦,請發賑糧三十萬石,以賑濟災民。明朝大臣(太子少師)姚廣孝稱讚夏原吉曰:“古之遺愛也。”
夏原吉五朝為官,特別是在明仁宗、宣宗時期,處心竭力輔佐朝政,盡心盡責,鞠躬盡瘁,最受皇上器重,朝廷賜他食三祿,在北京、南京二地均建府第。仁宗進其為少保兼太子少傅(原吉固辭不受),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夏原吉病逝,終年65歲,宣宗朱瞻基贈他為太師,謚“忠靖”。夏原吉政績卓著,深受百姓的愛戴和皇帝的器重,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名臣。
後世評價
《明史》對贊夏原吉為“股肱之任”、“蔚為宗臣”,稱他的一生可“樹人之效”。並以《尚書》中的話來讚譽夏原吉,即“敷求哲人,俾輔於爾後嗣”。
人物軼事
有一次夏原吉巡視蘇州,婉謝了地方官的招待,只在旅社中進食。廚師做菜太鹹,使他無法入口,他僅吃些白飯充飢,並不說出原因,以免廚師受責。
隨後巡視淮陰,在野外休息的時候,不料馬突然跑了,隨從追去了好久,都不見回來。夏原吉不免有點操心,適逢有人路過,便向前問道:“請問你看見前面有人在追馬嗎?”話剛說完,沒想到那人卻怒目對他答道:“誰管你追馬追牛?走開!我還要趕路。我看你真像一條笨牛!”這時隨從正好追馬回來,一聽這話,立刻抓住那人,厲聲喝斥,要他跪著向尚書賠禮。可是夏原吉阻止道:“算了吧!他也許是趕路辛苦了,所以才急不擇言。”笑著把他放走。
有一天,一個老僕人弄髒了皇帝賜給夏原吉的金縷衣,嚇得準備逃跑。夏原吉知道了,便對他說:“衣服弄髒了,可以清洗,怕什麼?”
又有一次,侍婢不小心打破了夏原吉心愛的硯台,躲著不敢見他,他便派人安慰侍婢說:“任何東西都有損壞的時候,我並不在意這件事呀!”因此他家中不論上下,都很和睦的相處在一起。
當夏原吉告老還鄉的時候,寄居途中旅館,一隻襪子濕了,命夥計去烘乾。夥計不慎,襪子被火燒去,夥計卻不敢報告;過了好久,才托人去請罪。他笑著說:“怎么不早告訴我呢?”就把剩下的一隻襪子也丟了。
夏原吉回到家鄉後,每天和農人、樵夫一起談天說笑,顯得非常親切,寬厚仁慈,不知道的人,誰以也看不出他是曾經做過尚書的人。
史書記載
《明史·夏原吉傳》。
《湘陰縣誌》。
《國朝列卿紀》。
家庭成員
父:夏時敏,官至湘陰縣教諭官。
子:夏瑄,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
後世紀念
夏原吉墓位於湖南省湘陰縣一中學舊校區東邊操場圍牆旁的夏原吉墓,於1951年縣一中建校時挖出,掘出墓磚室,有主室和耳室,室內有小龕和墓志銘。1982年,夏原吉墓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史·夏原吉傳
夏原吉,字維喆,其先德興人。父時敏,官湘陰教諭,遂家焉。原吉早孤,力學養母。以鄉薦入太學,選入禁中書制誥。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儼然。太祖詗而異之。擢戶部主事。曹務叢脞,處之悉有條理,尚書郁新甚重之。有劉郎中者,忌其能。會新劾諸司怠事者。帝欲宥之,新持不可。帝怒,問:“誰教若?”新頓首曰:“堂後書算生。”帝乃下書算生於獄。劉郎中遂言:“教尚書者,原吉也。”帝曰:“原吉能佐尚書理部事,汝欲陷之耶!”劉郎中與書算生皆棄市。建文初,擢戶部右侍郎。明年充採訪使。巡福建,所過郡邑,核吏治,咨民隱。人皆悅服。久之,移駐蘄州。成祖即位,或執原吉以獻。帝釋之,轉左侍郎。或言原吉建文時用事,不可信。帝不聽,與蹇義同進尚書。偕義等詳定賦役諸制。建白三十餘事,皆簡便易遵守。曰:“行之而難繼者,且重困民,吾不忍也。”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樂元年,命原吉治之。尋命侍郎李文郁為之副,復使僉都御史俞士吉齎水利書賜之。原吉請循禹三江入海故跡,浚吳淞下流,上接太湖,而度地為閘,以時蓄泄。從之。役十餘萬人。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經畫。盛暑不張蓋,曰:“民勞,吾何忍獨適。”事竣,還京師,言水雖由故道入海,而支流未盡疏泄,非經久計。明年正月,原吉復行,浚白茆塘、劉家河、大黃浦。大理少卿袁復為之副。已,復命陝西參政宋性佐之。九月工畢,水泄,蘇、松農田大利。三年還。其夏,浙西大飢。命原吉率俞士吉、袁復及左通政趙居任往振,發粟三十萬石,給牛種。有請召民佃水退淤田益賦者,原吉馳疏止之。姚廣孝還自浙西,稱原吉曰:“古之遺愛也。”亡何,郁新卒,召還,理部事。首請裁冗食,平賦役;嚴鹽法、錢鈔之禁;清倉場,廣屯種,以給邊蘇民,且便商賈。皆報可。凡中外戶口、府庫、田賦贏縮之數,各以小簡書置懷中,時檢閱之。一日,帝問:“天下錢、谷幾何?”對甚悉,以是益重之。當是時,兵革初定,論“靖難”功臣封賞,分封諸籓,增設武衛百司。已,又發卒八十萬問罪安南、中官造巨艦通海外諸國、大起北都宮闕。供億轉輸以鉅萬萬計,皆取給戶曹。原吉悉心計應之,國用不絀。
六年命督軍民輸材北都,詔以錦衣官校從,治怠事者。原吉慮犯者眾,告戒而後行,人皆感悅。
七年,帝北巡,命兼攝行在禮部、兵部、都察院事。有二指揮冒月廩,帝欲斬之。原吉曰:“非律也,假實為盜,將何以加?”乃止。
八年,帝北征,輔太孫留守北京,總行在九卿事。時諸司草創,每旦,原吉入佐太孫參決庶務。朝退,諸曹郎御史環請事。原吉口答手書,不動聲色。北達行在,南啟監國,京師肅然。帝還,賜鈔幣、鞍馬、牢醴,慰勞有加。尋從還南京,命侍太孫周行鄉落,觀民間疾苦。原吉取齏黍以進,曰:“願殿下食此,知民艱。”九載滿,與蹇義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謂群臣曰:“高皇帝養賢以貽朕。欲觀古名臣,此其人矣。”自是屢侍太孫,往來兩京,在道隨事納忠,多所裨益。
十八年,北京宮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孫。既還,原吉言:“連歲建設,今告成。宜撫流亡,蠲逋負以寬民力。”明年,三殿災,原吉復申前請,亟命所司行之。初以殿災詔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殺主事蕭儀,曰:“方遷都時,與大臣密議,久而後定,非輕舉也。”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門外質辨。大臣爭詈言者,原吉獨奏曰:“彼應詔無罪。臣等備員大臣,不能協贊大計,罪在臣等。”帝意解,兩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議。曰:“吾輩歷事久,言雖失,幸上憐之。若言官得罪,所損不細矣。”眾始嘆服。
原吉雖居戶部,國家大事輒令詳議。帝每御便殿闕門,召語移時,左右莫得聞。退則恂恂若無預者。交阯平,帝問:“遷官與賞孰便?”對曰:“賞費於一時,有限;遷官為後日費,無窮也。”從之。西域法王來朝,帝欲郊勞,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見,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韓愈耶?”山東唐賽兒反,事平,俘脅從者三千餘人至。原吉請於帝,悉原之。谷王叛,帝疑長沙有通謀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寢。
十九年冬,帝將大舉征沙漠。命原吉與禮部尚書呂震、兵部尚書方賓、工部尚書吳中等議,皆言兵不當出。未奏,會帝召賓,賓力言軍興費乏,帝不懌。召原吉問邊儲多寡,對曰:“比年師出無功,軍馬儲蓄十喪八九,災眚迭作,內外俱疲。況聖躬少安,尚須調護,乞遣將往征,勿勞車駕。”帝怒,立命原吉出理開平糧儲。而吳中入對如賓言,帝益怒。召原吉系之內官監,並系大理丞鄒師顏,以嘗署戶部也。賓懼自殺。遂並籍原吉家,自賜鈔外,惟布衣瓦器。明年北征,以糧盡引還。已,復連歲出塞,皆不見敵。還至榆木川,帝不豫,顧左右曰:“夏原吉愛我。”崩聞至之三日,太子走系所,呼原吉,哭而告之。原吉伏地哭,不能起。太子令出獄,與議喪禮,復問赦詔所宜。對以振飢、省賦役、罷西洋取寶船及雲南、交阯採辦諸道金銀課。悉從之。
仁宗即位,復其官。方原吉在獄,有母喪,至是乞歸終制。帝曰:“卿老臣,當與朕共濟艱難。卿有喪,朕獨無喪乎?”厚賜之,令家人護喪,馳傳歸葬,有司治喪事。原吉不敢復言。尋加太子少傅。呂震以太子少師班原吉上,帝命鴻臚引震列其下。進少保,兼太子少傅、尚書如故,食三祿。原吉固辭,乃聽辭太子少傅祿。賜“繩愆糾繆”銀章,建第於兩京。
已而仁宗崩,太子至自南京。原吉奉遺詔迎於盧溝橋。宣宗即位,以舊輔益親重。明年,漢王高煦反,亦以“靖難”為辭,移檄罪狀諸大臣,以原吉為首。帝夜召諸臣議。楊榮首勸帝親征。帝難之。原吉曰:“獨不見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見所遣將,命下即色變,臨事可知矣。且兵貴神速,卷甲趨之,所謂先人有奪人之心也。榮策善。”帝意遂決。師還,賚予加等,賜閽者三人。原吉以無功辭。不聽。
三年,從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嘗之,笑曰:“何惡也?”對曰;“軍中猶有餒者。”帝命賜以大官之饌,且犒將士。從閱武兔兒山,帝怒諸將慢,褫其衣。原吉曰:“將帥,國爪牙,奈何凍而斃之?”反覆力諫。帝曰:“為卿釋之。”再與蹇義同賜銀印,文曰:“含弘貞靖。”帝雅善繪事,嘗親畫《壽星圖》以賜。其他圖畫、服食、器用、銀幣、玩好之賜,無虛日。五年正月,兩朝實錄成,復賜金幣、鞍馬。旦入謝,歸而卒,年六十五。贈太師,謚忠靖。敕戶部復其家,世世無所與。
原吉有雅景,人莫能測其際。同列有善,即採納之。或有小過,必為之掩復。吏污所服金織賜衣。原吉曰:“勿怖,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書者,吏叩頭請死。原吉不問,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呂震嘗傾原吉。震為子乞官,原吉以震在“靖難”時有守城功,為之請。平江伯陳瑄初亦惡原吉,原吉顧時時稱瑄才。或問原吉:“量可學乎?”曰:“吾幼時,有犯未嘗不怒。始忍於色,中忍於心,久則無可忍矣。”嘗夜閱爰書,撫案而嘆,筆欲下輒止。妻問之。曰:“此歲終大辟奏也。”與同列飲他所,夜歸值雪,過禁門,有欲不下者,原吉曰:“君子不以冥冥墮行。”其慎如此。
原吉與義皆起家太祖時。義秉銓政,原吉筦度支,皆二十七年,名位先於三楊。仁、宣之世,外兼台省,內參館閣,與三楊同心輔政。義善謀,榮善斷,而原吉與士奇尤持大體,有古大臣風烈。
子瑄,以廕為尚寶司丞。喜談兵。景泰時,數上章言兵事,有沮者,不獲用。終南京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