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山
石樑白雲山海拔206.5米,位於衢州古城之西,過衢江沿白雲山路西行十餘里即到。白雲山系千里崗山伸向金衢盆地的邊緣余脈,北臨石樑溪,南沿流塘澗,由白雲山、大崗、衢門山三座西東走向逶迤相連的山峰組成。民間傳聞山型如臥狀麒麟,白雲山是頭,大崗若背、衢門山似尾,山呈靈氣。《康熙
縣誌》:城西二十白雲山亦名佛位評(俗稱塔山庵)……。是儒、釋、道三教聖地,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現存有“白雲書院”、“白雲山寺”、“東嶽殿”、“八角殿”、“龍頭殿”、“明石碑坊”、“普同塔”、“接待寺”、“掬泉軒”、“平溪堂”、“懶歸閣”、“九龍松”、“塔下樟”等古蹟。白雲山寺後有碑漢張良修身處勒石古蹟。宋代鐵面御史趙�曾與寺僧有交往,留有詩稿。宋、元、明、清留下不少詩詞、文章。抗戰期間,浙江省立八中(衢一中前身)遷石樑時金庸就讀於此。
白雲禪寺
清康熙年間邑城信女王多福假名山庵堂形成白雲山上院和下院寺廟。文革動亂後,白雲禪寺被批准為佛教活動場所。 2000年修建了下院大雄寶殿,內供奉佛祖如下,殿內繪有釋咖牟尼修煉成佛的二十八幅壁畫。白雲禪寺自明、清以來為供奉福、祿、壽、禧四神的場所。每年農曆三月廿六至廿八為白雲禪寺廟會,四方村民香客朝山拜佛、賜福、求平安,萬人云集,盈況空前。
白雲書院
白雲山形有如麒麟,春天萬木蔥蘢,山如一頭綠色祥瑞麒麟,臥蹲其間,白雲書院的白牆黛瓦就影顯在山麓間的綠樹叢中,舊時的書院現已成為寺廟的觀音閣。寺院東側一石壁,上刻“漢張良曾修煉於此”八個大字,字跡蘚苔汶駁。山麓有一古碑,勒有漢初三傑漢留候張良辭官歸隱施教之處。
[掬泉軒] 山中有一泉,名掬泉,岩壁下鑿一泉,水清而甘,四時不涸。宋代趙�、蘇轍詠有“掬泉軒”和“和掬泉軒”詩傳世,為古代白雲山房十絕之一。
眺望台(桔海亭)
登白雲山西峰南麓,怪石嶙峋的峭壁上新有一座八角“桔海亭”,山下蔥蔥桔海、春天花香隨風飄溢,秋日金果滿枝。奇山美景匯聚於此。此地為古時趙清獻與寺僧談竹詠詩台。眺望盆地,古城崢嶸山劍氣橫秋,阡陌原野,盡收眼底。白雲山成為市民節假日自發前往遊覽聖地。
桔海亭址為古眺望台遺址,蘇轍留有“山似高人長遠人,不登高處見無因”的眺望台詩。
東嶽廟
東嶽廟為白雲山寺上院建築,位於白雲山西麓。內供奉東嶽大帝諸神。
[觀音閣] 亦稱白雲庵,原為白雲書院遺址。宋代慶曆二年(1042)進士毛維瞻衢州人,辭官歸隱白雲山,築山居稱“白雲山房”築有掬泉軒、平溪堂、眺望台,懶歸閣諸勝景。白雲山古寺幽林,白雲山房成為文人雅聚、吟詩作賦的佳處。
營盤山
黃巢營盤山位於城西16公里處的石樑鎮小溝村大嶺背。公元816年,黃巢率義軍攻入浙江,曾在此紮營而得名營盤山。營盤山山頂廣闊,環周皆為懸崖,狀如城垣,僅一個隘口可以登頂。黃巢義軍進入浙西後選定營盤山作為駐軍營地,為防止唐軍突然偷襲,黃巢在大嶺背隘口上寨牆城垣和寨門,使大嶺與山體峭壁渾然一體,成為易守難攻的軍事人工建築。
營盤山山體是一座古瀉湖狀,四周是火山岩組成的懸崖峭壁,呈環狀封閉形狀,崖壁高度在二十米到三十米之間,溝深谷邃,山頂中腹平坦廣闊,面積近一平方公里。
古營門
營門關隘遺蹟景區:這是山體隘口乾砌塊石卷拱寨門,系唐代原狀遺蹟,除寨門外還有乾砌塊石東寨牆原狀遺蹟,乾砌塊石西寨牆遺蹟,這些軍事遺蹟為中華軍事文化的寶貴遺產。是衢州軍事文化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
[飲馬池] 這是上下兩組山泉,位於營門下的古道旁,傳說是當年黃巢大軍在此紮營時掘出的泉池,上泉供將士飲用,下泉供戰馬飲用,故稱飲馬泉。
仙霞古道始點
營盤山就是七百里仙霞古道的始點,從衢州營盤山經福建莆城到達建州,就是唐乾符五年(878)黃巢起義大軍取道仙霞關“刊山七百里趨建州”的仙霞古道。這些用彈石砌成的軍事道路,寬在4至6尺之間,經歷一千多年風雨,它仍然默默地向人們訴說著輝煌的軍事文化遺存。
將軍廟
古廟建在營門內側大嶺背,俗稱大嶺背廟,五開間前後兩進面積約四百平方米,歷經千年風雨,將軍廟的興廢訴說著世事的無常。現存建築為清末民國初年修葺,是一處弔祭中華名將黃巢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營盤山闊葉林] 在將軍廟四周一平方公里,風動長林,古木參天,以楓樹、柏樹、樟樹等樹種組成的闊葉林,使營盤山充滿靈氣,眼前的這棵唐樟。仍枝繁葉茂,五人方可合抱,樹蔭面積達500平方米。綠蔭叢中,鳥語花香,一片勝景風光。
岩崖石城
營盤山的岩壁,呈環狀周匡山體,狀若城垣。峭壁呈80-90度。相對高度25米至40米間。唐朝黃巢義軍在大嶺背凹處人工築造了一座營門,將山體峭壁連串成一體,懸崖峭壁、石齒嶙峋,使營盤山成為一體有城垣環護的軍事要塞。
上營盤
延著山體北面的台階可登上位於山麓的上營盤。上營盤為古瀉湖,石壁內側山頂平曠,面積達百畝,留有黃巢井等遺蹟。是當年黃巢起義大軍入浙,在此屯兵抗拒唐軍,為刊山七百里築仙霞古道,進入福建創造時間條件的戰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