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分級標準
寬度和結構街巷的寬度按重要性和交通量分級。<考工記>記載周王城街寬以車軌數計,,幹道寬九軌,順城街寬七軌。唐長安城街寬分九級,分別相當於150、130、120、110、70、60、50、40、25米,坊內十字街寬約15米,小巷寬約2米。
漢長安城的大街分三條道,中央御路寬約20米,兩旁道路各寬約12米,左入右出,中間隔排水明溝,道旁植楊樹。唐長安城大街植槐樹為行道樹,也築明溝排水。漢、唐都城都是土路面。宋代南方一些城市出現磚鋪路面。但元大都城街仍為土路,石砌明溝排水。明、清北京城也是土路,只有局部御路鋪砌石板;並由明渠暗溝和排污河組成龐大的排雨、排污系統,與護城河相通。
里坊制的城市規定,只有重要衙署、寺觀和府邸才可在坊牆上對正大街開門,因此街道兩側一般只能看到坊門、坊牆、行道樹和少量宮觀府第。街景整齊寬闊,但很單調。街巷制的城市則沿街設店、建宅,十字路口建鐘鼓樓,跨街建牌坊(見坊表),道路逐漸被侵占變窄,繁華街景隨之出現。
參考書目
劉敦楨主編:《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 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