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賞析
齊白石蟹戲圖軸,該圖作於1922年。構圖深動,筆墨老道,是其中期佳作。 白石所畫之蝦並非海蝦,而是內地常見的河蝦,名曰長臂蝦。他表現出的蝦之所以有魅力,除了筆墨技巧外,主要源於生活。他曾在一幅《蝦》中這樣題道:“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為餌釣芒蝦。今朝畫此頭全白,記得菖蒲是此花。余少時嘗以棉花為餌釣大蝦,蝦足鉗其餌,釣線起,蝦隨釣線起出水,鉗尤不解,只顧一食,忘其登岸矣。”白石自將蝦入畫後,就更加注意觀察蝦的各種恣情。在他64歲時作的《群蝦圖》中題云:“余畫此幅,友人曰:‘君何得似至此?’答曰:‘家園有池,多大蝦,秋水澄清,嘗見蝦游,深得蝦游之變動,不猶專似其形,故余既畫以後,人亦畫有之,未畫之前,故未有也’”。他69歲在北京張園避暑時,仍時常不忘觀察池中魚蝦之形態。他70歲以後,在畫案的水盂中,養了幾隻小蝦,以便朝夕觀看。他曾對四子齊良遲說:“你看蝦在水中的樣子,不是一條直直的,也不是彎得半月形的。而是有起有伏成兩個不同方向的轉折角度,當它欲跳未跳時,這起伏角度就更加明顯。”由此可見,白石觀察事物之細微。正因為他的細心觀察,使他所作之蝦越來越傳神。
自70歲左右以後,白石所畫的蝦,已開始超前人,達到了一種新的、更高的境界。為避免早期畫蝦太逼真而缺乏藝術性的問題,白石開始追求畫蝦貴在“似與不似之間”。此後所畫之蝦,造型誇張,形態各異,身多為S形,蝦足簡化。 畫蝦幾乎都是用淺淡之墨,筆痕明顯,有筆有墨。筆頭飽含水份,筆落紙上,自然暈開,但不能讓它暈得太多,用吸墨紙吸收,適可而止。因而,他畫成後的蝦,不僅全身透明,而且姿態生動,就象水中的活蝦。
作者簡介
齊白石,原名純芝,號渭青,後改名璜,號白石、木居士等,男,1864年生,湖南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少時學雕花木工。1888年始學畫。並任龍守山詩社社長。1902年起7年間“五出五歸”出遊於陝西、北京、江西、廣東、廣西。1917年二次入京。1919年定居北京,開始變法。1926至1936年應聘任教於國立北平藝術專門學校。1937年自加兩歲。1946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並應聘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委員。1952年被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德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榮譽狀。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誕生100周年紀念展覽會。1983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紀念齊白石誕辰120年周年作品展覽。出版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山水畫選》等畫冊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