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
以實驗室檢查為標準,從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出微絲蚴和成蟲即可確診。治療措施
治療藥物主要是海群生(hetrazan,又名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DEC)。海群生對兩種絲蟲均有殺滅作用,對馬來絲蟲的療效優於班氏絲蟲,對微絲蚴的作用優於成蟲。國內海群生的常用療法為4.2g7日療法治療班氏絲蟲病;1.5~2.0g3~4日療法治療馬來絲蟲病。患者服藥後可因大量微絲蚴的死亡而引起變態反應,出現發熱、寒戰、頭痛等症狀,應及時處理。為了減少海群生的副作用,現在防治工作中廣泛採用了海群生藥鹽,按每人每天平均服用海群生50mg計,製成濃度為0.3%的藥鹽,食用半年,可使中、低度流行區的微絲蚴陽性率至1%以下,且副作用輕微。近年我國研製成功抗絲蟲新藥呋喃嘧酮(furapyrimidone),對微絲蚴與成蟲均有殺滅作用,對兩種絲蟲均有良好效果。用總劑量140mg/kg體重7日療法,對班氏絲蟲病的療效優於海群生。對象皮腫患者除給予海群生殺蟲外,還可結合中醫中藥及桑葉注射液加綁紮療法或烘綁療法治療。對陰囊象皮腫及鞘膜積液患者,可用鞘膜翻轉術外科手術治療。對乳糜尿患者,輕者經休息可自愈;也可用1%硝酸銀腎盂沖洗治療。嚴重者以顯微外科手術作淋巴管-血管吻合術治療,可取得較好療效。
臨床表現
急性期的臨床症狀表現為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及丹毒樣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徵為逆行性,發作時可見皮下一條紅線離心性地發展,俗稱“流火”或“紅線”。上下肢均可發生,但以下肢為多見。當炎症波及皮膚淺表微細淋巴管時,局部皮膚出現瀰漫性紅腫,表面光亮,有壓痛及灼熱感,即為丹毒樣皮炎,病變部位多見於小腿中下部。在班氏絲蟲,如果成蟲寄生於陰囊內淋巴管中,可引起精索炎、附睪炎或睪丸炎。在出現局部症狀的同時,患者常伴有畏寒發熱、頭痛、關節酸痛等,即絲蟲熱。有些患者可僅有寒熱而無局部症狀,可能為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的表現。慢性期阻塞性病變由於阻塞部位不同,患者產生的臨床表現也因之而異:包括象皮腫、睪丸鞘膜積液、乳糜尿等。
除上述病變外,女性乳房的絲蟲結節在流行區並不少見。此外,絲蟲還偶可引起眼部絲蟲病,脾、胸、背、頸、臂等部位的絲蟲性肉芽腫,絲蟲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積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內微絲蚴症等。
隱性絲蟲病的臨床表現為夜間發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熱,血中嗜酸性粒細胞超度增多,IgE水平顯著升高,胸部X線透視可見中下肺瀰漫性粟粒樣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