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宜賓縣隆興沿越溪河泛舟而上5公里,越溪盤繞,諸峰疊秀,峰迴路轉,碧水悠悠,堪稱“千年學府”的蟠龍書院遺址就沉寂在這蒼山翠竹中。
蟠龍書院的前身系蟠龍寺。據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蟠龍書院亘古維新碑記》記載:蟠龍寺是戎州刺史張九宗之兄張九龍於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在蟠龍山上建立的。據《越溪伽蘭記》蟠龍寺有一塔、三殿和九廊院組成,採取的是中軸對稱的平面布局,其核心是位於三層台基上的九層方塔,高30米,內有舍利子1顆,各層鑲嵌12佛,塔頂鎏金閃光,塔底釋迦牟尼坐正龕。貞元十二年(796年),此寺的開山祖師張九龍被封為歸順縣儒、釋、道三教首座,並賜予紫袈裟。貞元十五年(799年),又被封為戎州臨濟禪師,至此,門徒雲集,史稱八百。唐武宗會昌年間(841一995年)廢佛時,蟠龍寺在被廢之例,從此,塔毀寺破。
北宋太宗年間(976—995年),朝廷大量重用儒官,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太宗下令恢復孔家被周世宗剝奪的免稅役特權。於是,郡人程士真在戎州遍尋山水勝地,準備創建書院。鹹平元年(998年),當程士真到宣化縣登龍里蓮塘壩(現觀音鎮合眾村),見越溪河對面蟠龍寺舍利塔廢墟上霞光涌聚,乃令人挖掘,得一石函,中有詩云:“寶塔凌空利似槍,蟠龍頂上育棟樑。踏遍越溪無能及,代代生徒登朝堂。” 程士真受此啟發,在塔寺遺址上創建蟠龍書皖。據《明代敘州府志》記載:“北宋鹹平元年(998年),郡人程士真於宣化登龍里越溪小河畔創建蟠龍書院。”建成的蟠龍書院有三個院子,後院為程氏祠堂,中院為寺廟,前院為書院”。其建築實施具有一定規模,布局也很講究,包括院門、照壁、泮池、講堂、齋舍、祠堂、藏書樓、啟聖殿、明倫堂等。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宋真宗召見書院開山祖師程真士,賜“蟠龍書院”匾額及各種圖書,蟠龍書院因此聞名天下,遠近青年來此求學,造就一批名儒高士,其中最有代表的是宋代“程氏三公”,即程公許、程公碩、程公說三兄弟,於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同登進士,聲振三川,開創了書院的輝煌。明朝的崇禎皇帝還賜給蟠龍書院成名的生徒樊一衡一鞭子,此鞭現成為宜賓市真武山的鎮山鞭。據嘉慶版《宜賓縣誌》記載:清康熙皇帝還賜與蟠龍書院成名學徒樊澤達“松花石硯”。從培養這些人才看,蟠龍書院辦學質量好、聲譽高。
明末清初(1645年左右)張獻忠屠蜀,大肆殺人放火,焚燒書院,許多書院毀為瓦鑠礫,或為灰燼,但蟠龍書院奇蹟般地保存了下來。清康熙辛酉年(1681年),就學於蟠龍書院的貨市人(今合什鎮)樊澤達考中康熙解元,後官至翰林侍讀。”《根據宜賓縣誌·嘉慶版》記載:“樊澤達,字昆來,少值離亂,套親避兵越溪讀書,讀書蟠龍。中康熙辛酉解元,乙丑進士,選庶常,歷翰林侍讀。”康熙癸酉(1693年)翰林侍讀樊澤達等人,捐資培修蟠龍書院。書院為之一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諭令“各省、府、州、縣,大國小堂一律改為高等、中等、國小堂……”,清光緒三十年(1905年),蟠龍書院改名為合眾學堂。
後大師陶相如主教,以“代沉魏晉而文學就此,探天下之策”為辦學宗旨,使之成為魏晉學派的重要基地。明代學者倪元所作《越溪圖跋》中有記載。蟠龍書院辦學宗旨倡導“天人合一”思想,以儒教為主,兼融佛教、道教,為國育才。蟠龍書院在創辦之初,開院祖師程士真就制定出了對書院影響最為深遠的管理條規,即《蟠龍書院條規》。條規明確規定了蟠龍書院要以“通經致仕”為教育目的,即要培養“通曉儒家經典的人為仕”。第二是要以“明人倫”為學習目的,即要懂得“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理。第三是指出生徒修身,待人接物的要領和學習秩序及方法。其中,“修身之要”要求“忠孝仁善信恆”,“處事之要”要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學習秩序”要求“博學、多問、慎思、明辯、篤行”。
蟠龍書院建立兩年之後,臨濟高僧圓通便在書院背後重建起蟠龍寺,並居此講經說法,門徒雲集。所以蟠龍書院的組織和講學形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蟠龍寺佛教禪林的影響,蟠龍書院的山長與蟠龍寺的禪師、方丈、主持職責極為相似。蟠龍書院的教學頗似蟠龍寺之學,組織管理比一般書院較全面、規範。
蟠龍書院不僅是私人講學的場所,而且還是學者們討論、研究、著書、刻書、印書、藏書的學術中心。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讀書、講學於蟠龍書院的程公許、程公碩、程公說三兄弟,同時考中宋朝進士。此後百年時間,書院名聲大振,學徒雲集,開創了蟠龍書院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期。三兄弟以程公許最有名,根據縣誌記載,明萬曆二年(1574年)潼關副使周爻在《重建程文忠公祠記》稱:“程文忠公,字季與,別號滄洲先生,世藉宣化登龍里,與兄公碩、公說俱登宋嘉定四年進士,三川震動。著有《塵缶集》、《內為奏議》和詩文,於世流傳。”明嘉靖二年(1523年),著名學者、邑人楊慎過宣化縣蟠龍書院時,寫了一首五律《贊三程與蟠龍書院》詩道:“一門三進士,兄弟一龍圖。越溪水瑩徹,蟠龍吐靈光》”。程氏三兄弟晚年均隱居于越溪,講學於蟠龍書院,死後藏於書院前。《宜賓縣誌·嘉慶版》記載:“宋三程墓,治西120里,越溪岸上,墓後為蟠龍書院也,明周爻撰有碑文”。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讀書、講學於蟠龍書院的尹伸考中明朝進士,後官至吏部尚書。《明史》、《宜賓縣誌·嘉慶版》記載:“尹伸字子求,宜賓龍興場蓮塘人,讀書、講學於蟠龍書院,明萬曆戊戍進士,初授承推官,後住南京兵部郎中、陝西西安知府,復為提督。天啟中年,任以參政參軍,後任河南左布政,進太常寺卿,任吏部尚書。以節義文章自負,工書翰,尤長詩,有《自偏》、《東遊》等膾炙人口”。
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讀書於蟠龍書院的尹伸之子尹長庚尹長祥雙考中明朝進士。至此,蟠龍書院書院的聲名再振。此後,尹伸之千金尹紉蘭受蟠龍書院薰陶,成為蜀南著名才女,巴蜀詩人。河南有琴台古徑,說的就是明朝蟠龍書院才女尹紉蘭與富順解元劉晉的千古佳話,省內外不少人士更是對這段歷史津津樂道。《宜賓縣誌·嘉慶版》記載:“蟠龍才女既嫁晉仲,後隨晉仲省翁於河南,沿途有詩,至河南也有題詠。”
蟠龍書院多採用自由講學形式,講授並不求其系統完整,而是突出重點。名師碩儒講學,都注重講述自己和本學派的學術見解。有時還聘請院外名師來作專題講座,這是升堂講說的一種特殊形式,也稱“會講”。南宋嘉定二年(1209),史學家李心傳(1166—1243年)曾帶領學生魏中用、孫道大等到蟠龍書院與陶相如山長“會見”,討論《大學》、《中庸》、《尚書》之義,進行友好學術交流。明代書院繼續宋代“會講”傳統,將其制度化,對講學宗旨、會期、經費開支等都作了具體規定。由山長或教授擬定課題,取集生徒“升堂講說”。對學生的德行、道藝進行全面的指導或答疑。這類似中國先秦時期私學大師、漢代經學大師教學時實行的“導師制”。平時教學,以自學為主,提倡師徒之間,生徒之間相互質疑論辯。教授或主講根據弟子不同程度,因材施教,或明確講解,或稍加點撥,或與之反覆論辯。
蟠龍書院與蟠龍寺塔為一體。塔居中心,這種古式格局在唐代以後幾乎失傳,而蟠龍書院自開院至停辦,—直承襲著漢唐古制這一特色,令人嘆為稀有。這也是蟠龍書院與寺院組織管理相融合的淵緣。
蟠龍書院的教師稱為教授或講書。教授或講書除山長兼任外還要由山長聘請品學兼優、德高望重的秀才、舉人、進士或在縣內外有專長、著書立說的文士擔任。以下簡介部份知名教授。
廖蹤(1026一1101),宋朝敘州大塔人,宋嘉祜二年(1050年)進士,官致朝議大夫,未五十即致仕歸,教授於蟠龍書院,學徒多所成就,縉紳高之。祀鄉賢祠,入《隱逸志》。
司馬子已(1167—1238),宋代名相司馬光七世孫,寓居宣化登龍里,主講於蟠龍書院。該通理學,不事科舉,以清白世其家。
李志義,明洪武時進士,任刑部郎中,忠厚廉平,雅志恬退,致仕歸,教授蟠龍書院,累征不起,祀鄉賢祠。
彭大溥,清邑諸生,性格溫和,以孝友教家,以和睦教鄉里,以多化之。曾經教授蟠龍書皖,訓鄉族子弟。
趙士愷,字八元,宜賓隆興場人,乾隆戊申(1668年)舉人,曾教授蟠龍書院。言行簡重,文學著名,鄉里鹹敬而遠之,游其門者多知名之士。
徐橫方(1863-1949年),清末舉人,1898年受聘作蟠龍書院主講,力倡培養人才以為國用,將學習課分為經、史、政治、地理四種。他學識淵博,治學有方,鄰近鄉鎮與縣市的學子多來書院就學。造就了近現代一些知名人士。
蟠龍書院是分專業的綜合學校。據《越溪圖跋》中的“代沉魏晉而文學就此”的文句,就是指蟠龍書院專業設定沿襲魏晉的“四學”,即玄學、史學、文學、儒學四個專業。開設的課程有:宋代以《詩》、《書》、《禮》、《易》、《春秋》“五經”為主,兼學《四書集注》、史學和諸子之書。元代以《四書》、《詩》、《書》、《春秋》為主,兼學肄習詩律與史學、諸子之書。明代、清代以《四書》、《五經》、《性理大全》為主,兼學史學。清末至民國初年以經、史、政治、地理為主。民國中後期(1926—1949年),開設倫理學(蔡元培著)、數學、國文、國語、國學必讀、文化史、現世史、圖畫、音樂、體育、社會學等。
蟠龍書院積澱了獨特的越溪文化內涵和人文資源,保存了越溪流域教育文化的光輝文明。據明末樊署《越溪記》稱:“越溪牛羊成群,雞犬相接,五里十里,日中為市,學堂齋舍,詩書鐘聲聲不絕”。及至當世,越溪流域依舊人才輩出,為宜賓教育領先的地區之一。
蟠龍書院產生了許多學術思想和著作。如宋代龍圖閣學士程公許著有《塵岳集》、《內外秦議》和詩文。明代侯良柱著《居王大咀房集》、尹伸著《自偏堂集》、《東遊草》明朝樊暑著《楚澤嶺》、《越溪記》、《蟠龍院吊三程先生》,樊星煒著《介景堂集》、《隨筆》共二十餘卷等等,這些寶貴的思想著作,於世流傳,啟迪後人。
蟠龍書院建院907年,培養了不少人才,造就了大批名儒高士。
宋代“廖氏三爺孫”,即宋代廖翰、翰之子廖琮、琮之子廖有衡,均宋代名士。 廖翰(992—1075年),宋宣化大塔里人,以學於蟠龍書院。嘗有蠻反,翰與蠻戰於馬鳴吸引,敗陷於溪中,流數里不沒,人皆異之。崇祀鄉賢祠。廖琮(1026—1101年),廖翰之子,少學於蟠龍書院,後為宋朝進士,官至朝議大夫,未五十即致仕歸,教授蟠龍書院,生徒多所成就。縉紳高之,祀鄉賢祠,入《隱逸志》。廖有衡(1050一1131年),字致平,廖蹤之子,少學於蟠龍書院,後為熙寧(1076年)進士,官致朝議大夫,家有荔枝二株,色綠而味甘。黃庭堅與友善,號綠荔枝。廖氏後人,因稱之曰“綠荔世家”。廖致平送綠荔枝為戎州第一。王公權荔枝綠酒亦為戎州第一。
黃庭堅有詩云;
王公權家荔枝綠,廖致平家綠荔枝。
誠傾一杯重綠色,快剝乾顆輕紅肌。
醱醅葡萄未足數,誰盤馬乳不同時。
誰能品此勝絕味,惟有老杜東樓詩。
宋代“程氏三公”,即程公說、程公碩、程公許三兄弟。世居於敘州宣化縣登龍里(今隆興鄉境內)蟠龍書院,宋代嘉定四年同登進士,此後百年時間書院名聲大振,學徒雲集,開創了書院歷史上最光輝燦爛的時期。三兄弟以程公許最有名。明萬曆二年(1574年)潼關副使周爻在《重建程文忠公祠記》稱:“程文忠諱公許,字季與,別號滄州先生,世籍宣化登龍里,與兄公碩、公說俱登嘉定四年進士第,三川震動,官至龍圖閣學士,為官公正,善薦賢才,歿後贈宜奉大夫,官至後嗣,著有《塵缶集》、《內外秦議》和詩文,於世流傳。”明嘉靖二年(1523年),著名學者、邑人楊慎過宣化縣蟠龍書院時,寫一首五律《贊三程與蟠龍書院》,詩云:“一門三進士,兄弟一龍圖。越溪水瑩徹,蟠龍吐靈光”。明末以門蔭襲指揮僉事樊曙所作詩《蟠龍書院吊三程先生》,對蟠龍書院精神極為稱道,詩云:“程氏田廬今已荒,尚留書院越溪旁。聯鑣兄弟家風遠,續古文章翰墨香。野徑尋幽先辟路,殘碑索句獨登堂。何人更起龍圖業,山自高兮水自長。”程氏三兄弟晚年均隱居于越溪,講學於蟠龍書院,死後葬於書院前。《宜賓縣誌.嘉慶版》載:“宋三程墓,治西—百二十里,越溪岸上,墓後為蟠龍書院也,明周爻撰有碑文。”
明代候良柱(1483—1558年),明朝宣化縣仙下鄉王大咀(今隆興鄉新壩村王大咀)人,自幼讀書於蟠龍書院,後中正德進士。官至右副都御使,總督四川軍務(時稱四川總兵)。著《居王大咀房集》。
明代尹伸,字子求,明朝人。三代世居宣化縣登龍里蓮塘壩北岸之尹壩,宅前即為越溪環繞,與蟠龍書院相鄰。自幼就學於蟠龍書院,考中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初授承天推宮,屢遷南京兵部郎中、西安知府、陝西提學副使、蘇和松備參政。剛直不阿權貴,凡三任皆投去。再起貴州威、清道。在行伍三年,身經二十餘戰。後以才望起河南左布政,進太常寺卿。以節義文章自負,工書翰,尤長詩,有《自偏堂集》、《東遊草》膾炙人口。《明史》和錢謙益、樊星煒均為尹伸作傳,盛讚其文章書法,敘州人均稱尹伸為尹天官,併入鄉賢祠。《宜賓縣誌.清嘉慶版》載:“尹伸墓,治西北一百二十里,蓮塘北岸,三程墓相近,墓前即越溪,有傳,入《藝文志》”。尹伸兒子尹長庚和尹長祥都是明朝的名士,宰相董元題其堂叫“康樂”。尹伸千金尹紉蘭為明朝才女。尹長庚,字斗望,號蟠龍主人,尹天官長子。學於蟠龍書院,萬曆進士,任貴州提學副使,後任吏部尚書。作《斗望》27篇。認為人與人皆平等,反對重男輕女。尹長祥,字仲和,號越溪居士,尹天官次子。不喜科舉,專事著述、有史才、通故實,宰相董元薦舉為史館校勘,賜進士出身。後官至工部侍郎。著《洪武以來年要聞錄》、《明朝野雜記》等著作。尹紉蘭,明宣化登龍里人,河南布政使尹伸之女,後成為富順解元劉晉仲妻。紉蘭聰慧而不知書,晉仲有妹文玉,詩詞好敏,紉蘭既嫁晉仲,隨文玉讀書,繼而學詩,每有所作,其情景常出人意外。後隨晉仲省翁於燕,沿途有詩,至燕地也有題泳,作多而不肯示人,不久卒,年方十九。晉仲收枕中藏詩存之。清嘉慶縣誌載其詩十三首,按雲“閨閣能詩,亦稱韻事,選存此志,以備風采”,從《乍晴》“雲卷山才霽,平江一段清。孤光時隱現,淡淡遠煙橫。”和《春曉》“曉來孤岫淡拖光,欲暗冰輪一片藏,昨夜狂風花落盡,門前紅雨濕泥香。”中,足見其造詣之深。
明代樊垣,號松坪,明宣化縣貨市場(今合什鎮)人,學於蟠龍書院,中明嘉靖癸丑(1553年)進士,授句容令,愛民如子,有“清官第—”之號,後出守湖廣常德,未兒以養親致仕,歸故里受任蟠龍書院山長。樊一蘅,字我劬,樊垣之子,就讀於蟠龍書院,明萬中歷乙未(1559年)進士,精史學及周、程、張、邵之書。仕襄陽令,有聲名,入詮部,人不敢予以私,後為寧夏巡撫。歸故里貨市,值流寇之亂,奉命討賊,加總督指揮諸將,賊不敢肆,年七十八卒。《明史》有傳,祀鄉賢詞。樊一若,字君貽,明宣化縣貨市人,讀書於蟠龍書院。後由選貢任學,升瀘溪令,民歌頌之,任滿還鄉,遇賊難。時一若兄一蘅受命討賊,賊執一若欲以牽之。一若託疾齋食,日夜誦《孝經》,賊呼為善人,遂得釋,潛逃遠避,以免於難。祀鄉賢祠。樊曙,字旭東,明末以門蔭襲指揮僉事,學於蟠龍書院,博通典籍。亂後,躬耕養母。弟散流寓滇中,老且艱嗣,譴人迎歸,為置妾生子,卒七十二。有《楚澤嶺》、《越溪記》、《蟠龍書院吊三程先生》諸刻。祀鄉賢祠。樊澤達,字昆來,少值亂離,明末套親避兵越溪,學於蟠龍書院。家貧負米百里外,嘗撐筏墜中,聞人呼曰:“此孝子也。”有扶之者,及出波心,筏猶在側,乃得不死。中康熙辛酉元,乙丑進士弟,選庶常,歷翰林侍讀。樊星煒,字紫景,明宣化貨市人,少學於蟠龍書院,受業於樊我劬、尹子求,少有德器。後為明季選貢,鄉先達鹹呼為樊景星。張獻忠入蜀,團練鄉勇以保鄉族。清初,避跡山林,太守張利賓敦請不就。顏其居曰:“先輩典型。”所著有《介景堂集》並《隨筆》共二十餘卷。
游越溪河蟠龍寺舊址
隆興鄉九峰村木場坳人
2013年元月22日,學生俊興大婚,婚宴後游越溪河盤龍寺舊址。作古調一首,記此游。
蟠龍書院已無蹤,青山依舊四時風。
淒淒野草埋荒冢,瀟瀟茲竹隱王公。
還見百年夕陽道,似聞千代宋唐鍾。
兒童雖唱搖滾調,老者猶傳程氏翁。
相關詞條
-
侯崗書院
侯崗書院存在期間,培養了許多飽學之士,這些人後來大多成為了國之棟樑。 惟侯崗書院,雖淪於盛衰,然須鉤於史而彰於今。 時世不測,興替必然,侯崗書院竟漸式微...
書院簡介 歷史背景和書院變遷 宜賓市翠屏區明威學校題記侯崗書院 -
蟠龍狀元鴨
蟠龍狀元鴨”成立於2014年,是成都蟠龍狀元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旗下食品連鎖品牌。品牌以宜賓手工藝人傳統秘方烹製的鹵板鴨為主打產品,陸續推出鴨子周邊的美食。...
一、品牌介紹 二、創始人及團隊簡介: 三、主打產品 四、歷史緣由 五、美味秘籍: -
中國龍文化景觀
脊封十龍”金龍和璽彩畫金水橋畔“蟠龍華表”故宮“龍的世界”太和殿“雕龍...“蟠龍升天式樓梯”團城玉瓮“浮雕海龍”太歲殿“蟄龍井”觀象台“龍柱天文儀...”封凍碑“雙龍抱額”趙州橋“蟠龍石雕”毗盧寺壁畫“四海龍王”趙邯鄲故城“龍...
作品目錄 -
那樓鎮
3個自然坡,村委會駐地棠梨坡。那豐村轄那豐、那讀、林基、壇迫、蟠龍、稔樂...
簡介 建制沿革 行政區劃 人口 資源 -
《錦衣衛》[電視劇]
公公因找奶娘事失職被皇帝挺打。錢寧赴蟠龍鎮找奶娘,在賭場遇客印月丈夫李進忠,雙方為賭開打。皇帝出於信任,仍派楊天石去蟠龍鎮重新尋找奶娘。楊天石蟠龍...的兒子布衣,來到蟠龍鎮賣書,遇到他不認識生父李進忠向客員外打聽客印月的訊息...
演員表 劇情簡介 分集介紹 主題曲 幕後花絮 -
江南[地理區域概念]
歷史沿革遠古時期 斷髮文身的越人 1993年發現的南京湯山直立猿人化石表明,江南地區早在35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距今六七千...
歷史沿革 代表城市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江南經濟的發展 -
元氏縣
歷史沿革古代元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戰國初元氏屬中山國,趙滅中山後屬趙國,趙王始封公子元於此,元氏由此而得名...
歷史沿革 地理位置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
寶塔區
元龍寺鄉併入姚店鎮,設立元龍寺中心社區;撤銷貫屯鄉併入蟠龍鎮,原貫屯鄉...,延安市寶塔區轄11鎮、5鄉、3個街道辦事處、4箇中心社區:姚店鎮、蟠龍鎮...;姚店、蟠龍、南泥灣、臨鎮、青化砭、李渠、甘谷驛、河莊坪、柳林9個鎮;川口...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資源 人口 -
蒼岩山
。“風泉漱玉”滌人情懷。書院午蔭自水邊拾級而上,進入山門,景色一變:一片蔥蘢眼欲迷,南嶺如屏與天齊。棟宇青青隱約見,“書院 午蔭”作額題。山門內...,清溪潛跡,雖日午,亦綠陰遍地。據傳這一靜寂幽謐之所曾是蒼山書院。因而名此景...
十六景點 基本簡介 佛之蒼岩 蒼岩擷珠 福慶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