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腳下目

蜥腳下目

蜥腳下目(Sauropoda)又稱龍腳下目,在希臘文里意為“有蜥蜴般的腳”,是蜥臀目的一個分支,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8年建立。

基本信息

簡介

(圖)蜥腳下目迷惑龍

蜥腳下目(Sauropoda)又稱龍腳下目,在希臘文里意為“有蜥蜴般的腳”,是蜥臀目的一個分支,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8年建立。

它們是目前已知地球上最巨大的動物,包括許多知名的屬,如迷惑龍(原名為雷龍)、腕龍梁龍等。蜥腳類恐龍首次出現於晚三疊紀,它們當時的外表類似原蜥腳下目恐龍。到了侏羅紀晚期(1億5000萬年前),蜥腳類恐龍的分布廣泛,尤其是梁龍科與腕龍科。只有泰坦巨龍類存活到白堊紀晚期,但它們幾乎分布於全球。然而,泰坦巨龍類與其他非鳥類的恐龍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絕了。除了南極洲以外,蜥腳下目的化石在各大陸都有發現。

但是,很少發現完整的蜥腳類化石。許多物種,尤其是最大型的物種,僅發現相關聯或是非天然狀態的骨頭。許多接近完整的標本都缺乏頭部、尾巴末端、以及四肢。

體型

(圖)圓頂龍的股架 - 奧地利侏羅紀博物館圓頂龍的股架 - 奧地利侏羅紀博物館

蜥腳下目的最明顯特徵是它們的體型。即使是侏儒型的蜥腳類恐龍(身長可能達5到6米),也是它們所處生態系統中最大的動物之一。唯一可以在體型上與它們匹敵的是鬚鯨科動物,例如藍鯨。但與鯨魚不同的是,蜥腳類恐龍全都生存在陸地上。有些蜥腳類恐龍的頭部維持在低高度,例如梁龍科;而其他蜥腳類恐龍則維持在很高的高度,例如圓頂龍

蜥腳類恐龍的身體外形並沒有其他恐龍多樣化,原因可能是體型限制,但它們仍擁有許多種類。有些蜥腳類恐龍擁有極長的尾巴,例如梁龍科,它們可能將尾巴當作鞭子般揮打,末端可產生音爆。超龍可能是最長的恐龍,身長可達40米,但其他如地震龍、舊紀錄保持者梁龍也擁有極長的身長。易碎雙腔龍(Amphicoelias fragillimus)只發現一個脊椎骨,但身長可能達到55到60米,比藍鯨還長,但易碎雙腔龍的唯一化石卻在敘述不久後遺失了。而目前最長的陸地脊椎動物網紋蟒,身長只有10米。

其他蜥腳類恐龍,例如腕龍科,擁有高肩膀與極長頸部,使它們的身高非常高。波塞東龍可能是最高的恐龍,身高可達18米。而原本的頸部最長恐龍為馬門溪龍,身長有22到26米。而目前最高的動物是長頸鹿,身高只有4.8到5.5米。

其他體型特別大的蜥腳類恐龍包含:阿根廷龍的體重為80到100公噸之間,可能是最重的恐龍;潮汐龍安第斯龍南極龍銀龍等大型恐龍的體型接近阿根廷龍。有些泰坦巨龍類可能更重,如巨體龍的體重可能為175到220公噸之間,但證據很少。而目前最大的陸地動物為非洲象,體重不超過10公噸。

最小型的蜥腳類恐龍包含:歐姆殿龍(4米)、侏儒種泰坦巨龍類馬扎爾龍(5.3米)、以及侏儒種腕龍科歐羅巴龍(6.2米)。發現於德國的歐羅巴龍,其小型體型可能是因為島嶼環境隔離而造成的。梁龍科的短頸潘龍擁有非常短的頸部,是梁龍科中最短的成員。其他蜥腳類恐龍的頸部可生長到背長的四倍,但短頸潘龍的頸部比它們的身體還短。

古生物學

蜥腳類恐龍是草食性四足動物,通常擁有長頸部與匙狀牙齒。它們擁有小型頭部、巨大身體、通常擁有長尾巴。至少有些物種是卵生,例如圓頂龍與泰坦巨龍類。根據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的說法,蜥腳類恐龍可能擁有大型的可抓握嘴唇,類似麋鹿的嘴唇。

蜥腳類恐龍的部分背椎移到頸部的位置,導致頸部至少有12節脊椎,延長了頸部長度。脊椎的神經棘形狀可容納韌帶,以協助抬高頸部與支撐頭部重量。尾椎至少有44節。柱狀四肢演化成可支撐龐大身體重量,踝部有軟骨可緩衝、避震。前肢有五根指頭,但指頭骨頭數量減少。它們以腳趾行走,腳掌離地且有肉墊支撐重量。腳部拇指有大型指爪。大型鼻開孔位於頭顱骨的後段。而恥骨或許可能支撐大型腸道。

(圖)葡萄園龍,一種身體覆蓋裝甲的泰坦巨龍類葡萄園龍,一種身體覆蓋裝甲的泰坦巨龍類

身體裝甲
有些蜥腳類恐龍擁有由皮內成骨形成的裝甲〔例:潮汐龍、薩爾塔龍、葡萄園龍〕。有些屬的背上擁有尖刺(如奧古斯丁龍),而其中幾屬擁有尾槌(蜀龍)。

姿勢
在非常早期的時候,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與其他人便已假設蜥腳類恐龍能以後肢站立,使用它們的尾巴充當三腳架的第三隻腳(有點類似袋鼠),而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個重龍著名重建,便是採用這個假設而重建。一個有趣的研究 假設如果蜥腳類恐龍已適應偶爾以二足方式站立,那它們的前肢應該會有因為壓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然而,在檢驗過眾多的蜥腳類骨骸後,沒有發現相關的證據。

如果蜥腳類恐龍以三角架方式站立,應該會有巨大的重量施加在尾巴的脈棘(Haemal spine)上。隨者蜥腳類恐龍的成長,它們的體重也隨之增加,當它們以後腳站立時,這些脈棘會承受越來越多的重量,直到某些脈棘發生壓力性骨折,這將讓蜥腳類恐龍以後腳站立時感到痛苦,而因此必須改採四足方式。當蜥腳類恐龍過重而無法後腳站立時,它們可能發展出較為安全的方施以避免用後腳站立。在蜥腳類恐龍的尾椎上曾發現骨折的脈棘。

科學家們過去一度認為蜥腳龍類必須棲息在湖泊或沼澤中藉水漂浮。不過在找到化石足跡後,就推翻了這個說法。蜥腳龍類的足跡寬度間隔狹窄,證明它們的四肢位於身體正下方,而非像蜥蜴烏龜般向兩側張開。

分類學

在最近幾年,蜥腳下目的分類大致上是固定的,但還是有一些科或屬的位置未確定,例如:盤足龍簡棘龍約巴龍、以及納摩蓋吐龍科。在某些版本分類法裡,並不包含火山齒龍科鯨龍科、峨嵋龍科,因為它們被認為是並系群,或復系群;某些版本也認為圓頂龍科是復系群,而不包含圓頂龍科。

分類
以下為兩種版本的分類法: 以下分類表是根據威爾森與塞里諾(1998年)、耶茨(2003年)、加爾東(2001年)、以及威爾森(2004年)的研究與書籍: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蜥腳下目 Sauropoda
砂龍 Ammosaurus
近蜥龍 Anchisaurus
伊森龍 Isanosaurus
哥打龍 Kotasaurus
萊森龍 Lessemsaurus
貝里肯龍科 Blikanasauridae

(圖)里德氏黑丘龍的重建圖里德氏黑丘龍的重建圖

黑丘龍科 Melanorosauridae
雷前龍 Antetonitrus
卡米洛特龍 Camelotia
金沙江龍 Chinshakiangosaurus
黑丘龍 Melanorosaurus
火山齒龍科 Vulcanodontidae
真蜥腳類 Eusauropoda
鯨龍科 Cetiosauridae

(圖)天府峨嵋龍的骨架,位於北京自然博物館天府峨嵋龍的骨架,位於北京自然博物館

峨嵋龍科 Omeisauridae
峨嵋龍 Omeisaurus
湯達鳩龍科 Tendaguridae
圖里亞龍類 Turiasauria
加爾瓦龍 Galveosaurus
露絲娜龍 Losillasaurus
圖里亞龍 Turiasaurus
新蜥腳類 Neosauropoda
簡棘龍 Haplocanthosaurus
約巴龍 Jobaria
梁龍超科 Diplodocoidea
叉龍科 Dicraeosauridae
梁龍科 Diplodocidae
雷巴齊斯龍科 Rebbachisauridae
大鼻龍類 Macronaria
腕龍科 Brachiosauridae
圓頂龍科 Camarasauridae
盤足龍科 Euhelopodidae
泰坦巨龍超科 Titanosauroidea
泰坦巨龍科 Titanosauridae

恐龍總目

界:動物界 Animalia |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蜥形綱 Sauropsida | 亞綱:雙孔亞綱 Diapsida | 下綱:主龍形下綱 Archosauromorpha | 總目:恐龍總目 Dinosauria Owen, 1842
艾雷拉龍下目 Herrerasauria
獸腳亞目 Theropoda 腔骨龍超科 Coelophysoidea | 角鼻龍下目 Ceratosauria | 堅尾龍類 Tetanurae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原蜥腳下目 Prosauropoda | 蜥腳下目 Sauropoda
法布爾龍科 Fabrosauridae
裝甲亞目 Thyreophora 腿龍科 Scelidosauridae | 劍龍下目 Stegosauria | 甲龍下目 Ankylosauria
角足亞目 Cerapoda 畸齒龍科 Heterodontosauridae | 鳥腳下目 Ornithopoda | 頭飾龍類 Marginocephalia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