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齒龍科

畸齒龍科

畸齒龍科(Heterodontosauridae),又名異齒龍科,意為“有不同牙齒的蜥蜴”,是鳥臀目恐龍的一科,經常被認為是群基礎鳥腳類恐龍,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畸齒龍科與頭飾龍類關係密切。雖然畸齒龍科的化石很罕見,它們從侏羅紀早期存活在全球各地,少數物種存活到白堊紀早期。 畸齒龍科的體型如狐狸般大小,身長少於2米。畸齒龍科因它們的獨特牙齒而著名,包括類似犬齒的長牙、以及適合咀嚼的頰齒,頰齒與白堊紀鴨嘴龍科的牙齒類似。畸齒龍科是草食性恐龍,或可能是雜食性。 畸齒龍科(Heterodontosauridae)是狗一樣大小的敏捷的早侏羅世鳥腳類恐龍。與其他鳥腳類不同,它們有3種形式的牙齒(門牙、犬齒、頰齒):頰齒具有高的齒冠,齒冠像鑿子的形狀,前上頜骨和齒骨上部長有犬齒狀的牙齒。共6個屬:南非5個,中國1個。科學家認為畸齒龍較其他鳥腳類更原始。像腫頭龍一樣,上頜前面的牙齒和後面的牙齒之間有一間隙。

基本信息

齒龍科

(Heterodontosauridae),又名異齒龍科,意為「有不同牙齒的蜥蜴」,是鳥臀目恐龍的一科,經常被認為是基礎鳥腳類,但最近的研究顯示畸齒龍科與頭飾龍類關係密切。雖然畸齒龍科的化石很罕見,牠們從晚三疊紀存活在全球各地,可能存活到早白堊紀。

畸齒龍科的體型如狐狸般大小,身長少於2公尺(6.6呎)。牠們因牠們的牙齒而著名,包括類似犬齒的長牙、以及適合咀嚼的頰齒,頰齒與白堊紀禽龍科的牙齒類似。畸齒龍科是草食性恐龍,或可能是雜食性。

描述在畸齒龍科中,只有畸齒龍發現了完整的骨骸。已發現醒龍的零散骨骸,但並沒有完整的敘述,其他的畸齒龍科恐龍只有發現零散的顎部與牙齒。因此,大多數畸齒龍科恐龍的共有衍徵來自於牙齒與顎部骨頭。[1][2]畸齒龍科恐龍身長超過1公尺,[3]但是狼鼻龍的零散化石顯示牠們身長可達2倍。[4]

頭顱骨
醒龍與畸齒龍都有非常大的眼睛。眼睛之下的顴骨往兩發展,這特徵同時見於角龍下目恐龍。大多數鳥腳下目恐龍的顎部,前上顎骨前緣是沒有牙齒的,可能形成角質喙狀嘴,但畸齒龍的前上顎骨前緣具有牙齒。許多鳥腳下目恐龍的上顎門牙中縫將前上顎骨的牙齒與上顎骨的牙齒分離,但畸齒龍的上顎門牙中縫呈現弓型。下頜骨前連接者前齒骨,前齒骨對於鳥腳下目恐龍來說是獨特的。前齒骨也支撐者類似前上顎骨的喙狀嘴。下顎的所有牙齒都在齒骨之上。[1]

牙齒

畸齒龍頭顱骨畸齒龍科恐龍的名稱來自於牠們的不同齒列。牠們的前上顎骨有三種牙齒。生存於早侏儸紀的醒龍、畸齒龍、狼鼻龍,前上顎骨的兩種牙齒是小而圓錐狀的,而第三種較大的牙齒外表類似哺乳類肉食目的犬齒,這第三種牙齒常被稱為犬齒形長牙。下顎的犬齒形牙齒比上顎的大,並位在齒骨的第一個位置,在嘴部閉合時,可與上顎的間隙相符。[1]畸齒龍與狼鼻龍的犬齒形牙齒的前緣與後緣都是鋸齒狀的,而醒龍的犬齒形牙齒只有前緣是鋸齒狀的。[5][6]生存於早白堊紀的棘齒龍的上顎有兩個犬齒形牙齒,並位在上顎骨而非前上顎骨,[7]而棘齒龍存活在晚侏儸紀北美洲的種可能有兩個犬齒形牙齒位在下顎齒骨上。[8]

如同獨特的長牙,衍化的畸齒龍科恐龍的頰齒在早期鳥臀目中也是獨特的。位在鳥臀目恐龍頰部邊緣的小型牙齒是用來嚙食植被用。所有畸齒龍科恐龍的這些小型牙齒從齒冠上延伸第三個突起;其他鳥臀目的這些小型牙齒從齒冠上延伸更多到齒根。基礎物種如醒龍位在上顎骨與齒骨的頰齒類似其他鳥臀目恐龍的頰齒:佔寬廣空間、低齒冠、齒冠與齒根間有發展良好的牙齒突起。更演化的物種如狼鼻龍、畸齒龍,牠們的牙齒成鑿狀、高齒冠、沒有突起,所以齒冠與齒根的寬度是一樣的。[1]

這些衍化的頰齒是重疊的,所以當咀嚼時,這些齒冠形成連續的表面。齒列在嘴部兩側的稍微內側處,使得齒列外側形成肌肉構成的頰部,在咀嚼時發生作用。較晚的白堊紀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以及許多草食性哺乳類,都趨同演化出類似的牙齒排列。相對於鴨嘴龍類有數千顆不停生長、取代的牙齒,畸齒龍科的牙齒取代發生得更慢;目前已發現數個標本沒有正取代、生長中的牙齒。畸齒龍科恐龍的顎部內側缺乏下頷孔,下頷孔被認為有助於牙齒發展,大多數鳥臀目恐龍都有下頷孔。畸齒龍科的齒骨與前齒骨間有獨特的球狀關節,使得嘴部鼻合時,下顎往外側轉,頰齒互相磨合。因為牙齒取代率低,這些磨碎用牙齒磨損,最後成為較老牙齒中的小齒,但是齒冠增加的高度讓牙齒有更長的生命。[9]

骨骸塔克畸齒龍(Heterodontosaurustucki)的顱後結構已有良好的敘述,但塔克畸齒龍被認為是早侏儸紀畸齒龍科中最衍化的物種,所以無法得知塔克畸齒龍與其他近親有哪些共同特徵。[1]畸齒龍科的前肢長度,約是後肢的70%長度,對恐龍而言相當長。肱骨的發展良好三角嵴(Deltopectoralcrest,讓胸大肌三角肌三角附著的部分),以及尺骨的明顯鷹嘴突(Olecranonprocess,讓肱三頭肌附著的部份),顯示出前肢的強壯。前掌有五個趾骨;第一手指大,前端有銳利的彎曲指爪,可以往內轉[10]第二手指最長,稍長於第三手指,第二、三手指都有爪子;而第四、第五趾骨都沒有爪子,與第二、三手指相比,非常小。

畸齒龍科後肢的脛骨長於股骨約30%長度,被認為是增加速度的適應演化。脛骨與腓骨與踝部的距骨、跟骨固定者,形成脛腓跗骨;這是與現代鳥類趨同演化的後果。跗骨與蹠骨固定形成跗蹠骨;也類似鳥類。腳掌上有四個腳趾,只有第二、三、四腳趾接觸到地面。尾巴沒有硬化肌腱可以保持堅硬狀態,可能是可彎曲的;不類似許多其他鳥臀目恐龍。[3]

醒龍的破碎化石還沒被完整敘述過,但前肢與手掌比畸齒龍的小。但手掌的第四、第五手指有較少的指骨。[11]

相關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5%B8%E9%BD%92%E9%BE%8D%E7%A7%91

相關詞條:龍 龍族

恐龍總目

界:動物界 Animalia |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蜥形綱 Sauropsida | 亞綱:雙孔亞綱 Diapsida | 下綱:主龍形下綱 Archosauromorpha | 總目:恐龍總目 Dinosauria Owen, 1842
艾雷拉龍下目 Herrerasauria
獸腳亞目 Theropoda 腔骨龍超科 Coelophysoidea | 角鼻龍下目 Ceratosauria | 堅尾龍類 Tetanurae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原蜥腳下目 Prosauropoda | 蜥腳下目 Sauropoda
法布爾龍科 Fabrosauridae
裝甲亞目 Thyreophora 腿龍科 Scelidosauridae | 劍龍下目 Stegosauria | 甲龍下目 Ankylosauria
角足亞目 Cerapoda 畸齒龍科 Heterodontosauridae | 鳥腳下目 Ornithopoda | 頭飾龍類 Marginocephalia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