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敬主義
正文
17~18世紀德國新教路德宗內虔敬團契派的神學觀點。提倡攻讀聖經,反對死板地奉行信條;追求內心虔誠和聖潔的生活,注重行善。同時主張對路德宗作兩點改革,即講道的重點不應在教義,而應在道德,認為只有在生活上作虔誠表率的人,才可擔任路德宗牧師。17世紀上半葉的三十年戰爭使德國經濟蕭條、文化落後、社會道德淪喪,人民疾苦。此時的路德宗在教義和神學思想上逐步煩瑣僵化,脫離實際;教會生活逐步世俗化,形式化,失去了宗教改革初期的精神和活力,被稱為新教經院主義。虔敬主義神學思想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其代表人物盎特受中世紀神秘主義者阿爾勒、托馬斯·厄·肯培和清教徒運動一些代表人物的思想影響,強調信心要與上帝“神秘的合一”,才能因信稱義達到重生和新生。17世紀中葉,斯彭內爾繼承和發展了盎特的神學思想。1666年以後,他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教區每周組織教徒讀聖經,討論講道內容,交流體會,稱之為虔敬團契,參加者被稱為虔敬主義者。1675年,斯彭內爾在為盎特的講道集所作題為《虔敬的渴望》的序中提出 6條改革提綱,主張信徒應熟讀並了解全部聖經;所有信徒都是祭司;要“愛鄰居如同自己”;避免神學與教義的論爭,改革神學教育,注重個人宗教修養,培養內心虔敬。此後,虔敬主義在德國傳播甚廣,但是遭到教會上層和正統派反對。1686年左右,斯彭內爾任德勒斯登宮廷牧師,結識了弗蘭克。1691年,斯彭內爾到柏林召集弗蘭克及其他虔敬主義者,並收納在法國受迫害的胡格諾派,開辦貧民學校、孤兒院、醫院、聖經學校、教師講習班等。創建於1694年的哈雷大學,成為這一運動的中心。斯彭內爾晚年埋頭著述,由弗蘭克繼續領導虔敬主義運動。虔敬主義另一代表人物親岑道夫,自幼受斯彭內爾和弗蘭克撫育和影響,14歲時即組織芥菜種團契。1722年,親岑道夫在波希米亞附近亨赫特召集一批受胡斯派和虔敬主義影響的摩拉維亞人,創建摩拉維亞弟兄會。該會不主張與路德宗分裂,只強調個人重生與宗教熱情,把自己看為“世上的鹽”,要將一種“心的宗教”傳播到整個基督教世界。18世紀著名的虔敬主義者還有J.衛斯理,他曾是英國摩拉維亞弟兄會成員,並去過亨赫特。德國烏吞堡的班格爾是德國聖經批判學和聖經神學的開創者,主張追求聖潔生活,注重神學與聖經的學術研究。此外,尚有一些虔敬主義者抨擊德國路德宗為“污穢的巴比倫”,主張另立教派,神學思想偏於狂熱。其中,稱為內心之光的一派,接近唯理主義。19世紀唯理主義興起後,虔敬主義漸趨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