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
他認真研究路德神學,並在這個基礎上閱讀了強調靈性體驗和禁慾主義式敬虔的書籍,成為了反對理性主義信仰展開了靈性運動的虔敬主義始祖。
他還從約翰·阿恩特(Johann Arndt)的神秘主義作品《True Christianity》, 英國清教徒著作家理察·貝克斯特(Richard Baxter)的《The Practice of Piety》和劉易斯·貝利(Lewis Bayly)的《Praxis Pietatis》等受許多影響。
斯彭內爾展開了所謂“Collegis Pietatis"運動,即展開教會裡面的小教會(ecclesiola in ecclesia)運動。從1670年開始,主日禮拜後他們一直在斯彭內爾家裡舉行小聚會,討論主日講道和編輯文化作品。
1675年以後,他們只使用聖經。努力讀經專心禱告,各人在基督內敬虔,結成深厚的友誼,而且彼此更多地學習基督教,愛火在他們中間漸漸燃旺起來。
斯彭內爾的活動核心是強調整個人格的更新,即強調舊人和新人的根本上差異、世俗生活和靈命生活的根本差異。強調了從欲望、追求名譽、學知上的驕傲、醉酒、看戲、跳舞、玩牌等誘惑中脫離出來的敬虔的生活。
活的信仰不是從聖經來的,乃是通過聖靈的引導產生的,所以認為路德的“由聽道而生的信心”(fides ex auditu)上不加聖靈的能力是不可以的,即強調了林前1:18-25的"神的國不在話上而在於能力"。
並且,比起路德所強調的義認化(稱義)(Justification),他更強調重生(Rebirth)。從這意義上可以認為他比起路德的話語信仰或義認化(稱義)神學更接近於強調靈性體驗的神秘主義靈性。
貢獻
1675年,當他的《敬虔的欲望》(Pious Desire: Pia Desideria)出版後進一步掀起了正規的虔敬主義運動。在他的書中他提出了六種具體的教會 改革方法論。
1)不要單單依靠牧師,而要在家裡的小聚會中用心閱讀全部聖經。
2)所有的信徒領悟到自己是研究聖經,教導,慰勞他人,實踐敬虔生活的祭司長。
3)勸勉從單純的教義知識集中到作為活的信經的敬虔訓練中。
4)減少神學爭論,通過悔改和敬虔生活確立真正的教義
5)強調神學教育的改革,即通過德國神學、托爾勒的證道,以約翰·阿林特和托馬斯·阿·肯培斯的著述為依據,強調不僅是課程的改革,而且也是包括強調基督徒生活和敬虔的制度改革。
6)主張不是修辭學式的證道,而回復到培養道德、提高靈命的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