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詞編年校注

蘇軾詞編年校注

少年游(去年相送) 又(白雪清詞出坐間) 浣溪沙(一別姑蘇已四年)

基本信息

名 稱:《蘇軾詞編年校注》
作 者:蘇軾
編 者:鄒同慶王宗堂
出 版 社:中華書局

《蘇軾詞編年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
出版時間:2007-10-1
定 價:¥86.00
版 次:2
頁 數:全3冊
字 數:850000
印刷時間:2010-3-1
開 本:大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3
I S B N:9787101026030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清以前有很多人注蘇詩,但卻很少有人注蘇詞,只有一部宋人《注坡詞》在小範圍內以手抄本流傳。本世紀卻相繼出現了朱祖謀《東坡樂府編年》、龍榆生的《東坡詞編年箋注》,最近30多年更是箋注蘇詞成風,曹樹銘、鄭向恆、唐玲玲、薛瑞生多家皆有蘇詞全集注。我認為對蘇詞舊注的整理應以劉尚榮《注坡詞》校證成就最高,而最近幾十年的蘇詞新注本,則應以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證》所取得的成就為最高。讀了中華書局最近出版的鄒同慶、王宗堂合著的《蘇軾詞編年校注》,我很想將對薛氏《箋注》的評論移贈鄒、王《校注》。
鄒、王《校注》始於20年前,10年前已交稿,直至2002年年底才出書,用作者的話來說,叫做“早成而晚出”(《校改後記》)。
本書責任編輯劉尚榮先生感慨道:“自1982年組稿,1992年定稿並發稿,直拖到1999年付梓,2002年底正式出書,漫漫20年的艱苦歷程,真比得上‘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了。”但壞事往往變成好事,後出轉精,後來居上,這部早成而晚出的蘇詞注,認為比薛氏《箋注》更令人滿意,也是事理之必然,因為它吸收了包括薛注在內的前人研究成果。
鄒、王《校注》之所以比薛氏《箋注》更令人滿意,認為主要在去偽存真上。宋元版本的蘇詞一般只有二百六、七十首,即使本加上拾遺也不過317首,而明清各本逐漸增多,到唐圭璋先生輯《全宋詞》時,東坡詞已多達360首。蘇軾聲名太大,從蘇軾生前起託名蘇軾之作者就很多,南宋尤甚,在蘇軾詩文詞中,蘇詞尤甚。對明清新冒出來的“蘇詞”,不敢說都是偽托之作,但至少不可輕信。曹樹銘“寧嚴毋濫”的意見是對的,他只為270首蘇詞編了年,加上未編年詞也只有319首,其他40首都收入互見詞、誤入詞,既保留了各種版本所收的蘇詞,又提醒讀者其中一些蘇詞未必可靠,尚需研究。但曹氏對這些誤入詞往往未作深究,而以“意境不類”、“風格不類”一筆帶過,而意境、風格的類不類,見仁見智,很難說清楚,故也很難令人信服。
鄒、王《校注》之可貴就在於把53首“蘇詞”和9則殘句列入了誤入詞,而且都提出了比較可信的根據。如《江城子》(“南來飛燕北歸鴻”,第931頁),首先從蘇詞版本斷為誤收:“此詞見吳本、明刊全集、二妙集。傅本、元本、毛本、朱本、龍本、曹本皆不載。”毛本還講了不收的理由:“秦淮海詞,刪。”接著列舉十多種秦詞版本證明確屬秦詞,並加以斷語:“吳訥《東坡詞拾遺》作蘇詞,蓋誤收也。明刊全集、二妙集均承吳本之誤。”對《虞美人》(“落花已作風前舞”,第933頁)的考證也是比較可信的:“此詞系葉夢得作。今傳諸本《石林詞》均收,毛本《石林詞》系據宋本勘刻,較為可信。且宋人曾<忄造>、黃{曰升}詞選亦作葉詞。曾<忄造>《樂府雅詞》成書於紹興丙寅(1146)年間,時葉夢得尚未過世,其作葉詞,當不謬。而《東坡詞》宋元諸本均未收,自明萬曆茅維刻《東坡全集》時始補入。茅刻《全集》,世人有‘竄亂者甚多’之評,殆不可信。”
鄒、王《校注》不僅多從版本下手確定蘇詞的真偽,而且也很重視同時代人的記載。如雖然傅本、元本、吳本均收了《鷓鴣天》(“西塞山邊白鷺飛”,第929頁),但根據曾<忄造>《樂府雅詞》卷中所載徐師川跋語,斷為黃庭堅詞。鄒、王《校注》在引徐跋後說:“為補足元真子《漁父詞》,坡、谷各作《浣溪沙》一首,而山谷晚年悔前作(指黃庭堅《浣溪沙》“新婦磯邊眉黛愁”詞)之未工,因另制此首《鷓鴣天》。徐師川乃山谷外甥,所言較為可信。”
鄒、王《校注》對蘇詞真偽的處理還是比較謹慎的,凡是把握不大的,就入互見詞或存疑詞。如《菩薩蠻》(“娟娟侵鬢妝痕淺”,第887頁),有作蘇詞者,如宋曾<忄造>《東坡詞拾遺》,此書“系據張賓老所編本並載於蜀本者收錄,張編本成書於大觀三年(1109)以前。故知此詞於北宋後期已傳為蘇軾作”。有作謝絳者:“始於黃{曰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該書始刻於南宋淳<礻右>九年(1249),較曾<忄造>本《東坡詞拾遺》晚出近百年,其可靠性當不及曾<忄造>《拾遺》。”但作者並未完全按成書時間就斷為蘇詞,因為他們還考慮了曹樹銘的意見:“曹本注謂‘謝絳詞無非側艷之作,此詞意境,與謝詞相合,故斷定非東坡詞。今移列誤入詞。’”但他們對曹的意見並不同意:“僅以意境定是非,顯證不足,難以置信。”最後採納了《全宋詞》的慎謹處理方法:“《全宋詞》作互見詞收錄,實為審慎。屬蘇屬謝,尚待詳考。”對曹注僅以意境、風格斷為非蘇詞者,鄒、王《校注》一般改入存疑詞,這也是比曹謹慎的表現。如《虞美人》(“冰肌自是生來瘦”,第918頁),曹本校注云:“按此詞系女流口吻,意境與東坡詞不類,斷非東坡所作。今移列誤入詞。”鄒、王《校注》云:“此詞宋元諸本東坡詞未收,始見於明刊全集,未詳所本。曹本以意境不類東坡詞而斷為偽作,缺乏顯證,尚待詳考。今列存疑詞類。”古代以“女流口吻”作詩詞者很多,以此斷定非蘇軾作,確屬“缺乏顯證”,很難令人信服。再如《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有“湘川風靜吐寒花”句,還有“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句,蘇軾一生從未涉足湘水,即使到過湘水,“夢到故園”也應西望,而不應“南望”。今存最早的蘇詞版本傅本、元本都未收此詞,今存宋人所作的多種蘇軾年譜(何掄、施宿、王宗稷、傅藻)也未提及此詞,對蘇軾此詞的可靠性更應持謹慎態度。曹本就把此詞編入誤入詞。薛本《箋注》卻把它作為開卷之作,認定此詞作於嘉<礻右>五年“庚子正月發荊州出陸北行時”,以此證明“東坡詞與蘇軾詩文同步說”。鄒、王《校注》另立新說,認為“此詞非蘇軾作,應是他的友人張舜民詞”。所舉理由我認為是可信的,但作者卻“不敢自是,為穩妥計,暫不作誤入詞而列入可疑詞類,俟諸來者辨析”。這是十分謹慎的,這比把它作誤入詞或編年詞處理穩妥得多。編年詞、未編年詞都是明確肯定其為蘇詞,誤入詞則是明確肯定其為非蘇詞,都宜慎重,凡無顯證者暫入存疑詞,不失為比較謹慎的作法。

作者簡介

蘇軾,字子瞻,人稱“蘇東坡”,號“東坡居士”。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三寸有餘,蘇軾為人寬大如海”。蘇軾是蘇洵的次子(長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親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因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並非完全不同意,還是有部分認可的,前期反對,後期深入民間,了解到新法的好處,轉而贊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再遷至密州(今山東諸城),移至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后臨朝,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二品),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州市區),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六歲,御賜諡號文忠(公)。 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年—1066年)、弟弟蘇轍(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
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
作為傑出的詞人,蘇軾開闢了豪放詞風,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等。政治傾向上,蘇軾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因其書法方面成就極大,故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也有學者認為是蔡京)並稱“宋四家"。蘇軾提攜的後人,著名的有“蘇門四學士”,即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

蘇軾蘇軾

編者簡介

鄒同慶 ,1937年1月生,河南封丘人,中共黨員,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1960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工作,歷任河南大學中文系副主任、黨總支副書記、河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等。自幼喜愛文學,上大學期間,曾在報刊上發表詩歌、小說數篇。後專攻唐宋文學,曾參加《全唐詩》整理工作。出版的《全唐詩重篇索引》(1985年),獲河南省第二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全唐詩簡編》(1993年),獲1992~1993年全國古籍優秀圖書三等獎。合作出版有《詠春古詩百首》(1986年)、《詠夏古詩百首》(1987年)、《送別古詩百首》(1989年)、《詠雪古詩百首》(1990年)、《毛澤東評閱的古典詩詞鑑賞詞典》(1994年)。還承擔了國家“七五”規劃項目《蘇軾詞編年校注》及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玄奘集編年校注》的撰寫工作。曾擔任《中國歷代詠物詩選注》(1989年)、《中國古代文化知識叢書》(1993年)的責任編輯。現正進行《王貞白詩集校注》和《尊前集校注》的編撰工作。

圖書目錄

上冊
凡例
蘇軾詞編年校注正編
一、蘇軾編年詞二九二首
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一○六四年)
華清引(平時十月幸蓮湯)
宋神宗熙寧二年己酉(一○六九年)
一斛珠(洛城春晚)
熙寧四年辛亥(一○七一年》
南歌子(紺綰雙蟠髻
又(琥珀裝腰佩)
熙寧五年壬子(一○七二年》
浪淘沙(昨日出束城)
浣溪沙(徐邈能中酒聖賢)
雙荷葉(雙溪月)
荷花媚(霞苞露荷碧)
熙寧六年癸丑(一○七三年)
行香子(一葉舟輕)
祝英台近(掛輕帆)
瑞鷓鴣(城頭月落尚啼烏)
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
菩薩蠻(繡簾高卷傾城出)
瑞鷓鴣(碧山影裹小紅旗)
臨江仙(四大從來都遍滿)
江城子(玉人家在鳳凰山)
熙寧七年甲寅(一○七四年)
行香子(攜手江村)
減字木蘭花(曉來風細)
昭君怨(誰作桓伊三弄
卜運算元(蜀客到江南)
蝶戀花(雨過春容清更麗)
占春芳(紅杏了)
醉落魄(輕雲微月)
少年游(去年相送)
減字木蘭花(雙龍對起)
鵲橋仙(緱山仙子)
虞美人(湖山信是東南美)
訴衷情(錢塘風景古來奇)
菩薩蠻(玉童西迓浮丘伯)
減字木蘭花(雲鬟傾倒)
菩薩蠻(娟娟缺月西南落)
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
菩薩蠻(秋風湖上蕭蕭雨)
清平樂(清淮濁汴)
南鄉子(回首亂山橫)
勸金船(無情流水多情客)
南鄉子(東武望餘杭)
浣溪沙(縹緲危樓紫翠間)
又(白雪清詞出坐間)
南鄉子(裙帶石榴紅)
又(旌旆滿江湖)
定風波(千古風流阮步兵)
減字木蘭花(惟熊佳夢)
南鄉子(不到謝公台)
菩薩蠻(天憐豪俊腰金晚)
阮郎歸(一年三度過蘇台)
醉落魄(蒼顏華發)
菩薩蠻(玉笙不受朱唇暖)
採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減字木蘭花(銀箏鏇品)
醉落魄(分攜如昨)
訴衷情(小蓮初上琵琶弦)
更漏子(水涵空)
浣溪沙(長記嗚琴子賤堂)
永遇樂(長憶別時)
沁園春(孤館燈青)
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熙寧八年乙卯(一○七五年)
蝶戀花(燈火錢塘三五夜)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雨中花慢(今歲花時深院)
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減字木蘭花(賢哉令尹)
又(春光亭下)
熙寧九年丙辰(一○七六年)
一叢花(今年春淺臘侵年)
蝶戀花(簾外東風交雨霰
滿江紅(天豈無情)
滯人嬌(別駕來時)
望江南(春未老)
又(春已老)
滿江紅(東武城南)
臨江仙(九十日春都過了)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河滿子(見說岷峨悽愴)
畫堂春(柳花飛處麥搖波)
江城子(前瞻馬耳九仙山)
又(相逢不覺又初寒)
熙寧十年丁巳(一○七七年)
陽關曲(濟南春好雪初晴)
浣溪沙(四面垂楊十里荷)
又(傅粉郎君又粉奴)
滯人嬌(滿院桃花)
洞仙歌(江南臘盡)
滿庭芳(香璦雕盤)
浣溪沙(縹緲紅妝照淺溪)
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
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浣溪沙(一別姑蘇已四年)
菩薩蠻(城隅靜女何人見)
臨江仙(忘卻成都來十載)
元豐元年戊午(一○七八年)
臨江仙(自古相從休務日)
蝶戀花(簌簌無風花自嚲)
浣溪沙(慚愧今年二麥豐)
又(照日深紅暖見魚)
其二(鏇抹紅妝看使君)
其三(麻葉層層榮葉光)
其四(簌簌衣巾落棗花)
其五(軟草平莎過雨新)
蝶戀花(別酒勸君君一醉)
南鄉子(涼簟碧紗廚)
千秋歲(淺霜侵綠)
永遇樂(明月如霜)
陽關曲(受降城下紫髯郎)
浣溪沙(惟見眉間一點黃)
元豐二年己未(一○七九年)
南鄉子(繡鞅玉鑷游)
……
中冊
下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